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B2012331)

作品数:9 被引量:87H指数:5
相关作者:梁佩燕更多>>
相关机构: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深圳中山生殖与遗传研究所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深圳市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流产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胚胎
  • 3篇复发
  • 3篇复发性
  • 3篇复发性流产
  • 3篇不明原因复发...
  • 2篇受精
  • 2篇体外
  • 2篇体外受精
  • 2篇体外受精-胚...
  • 2篇胚胎移植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 2篇细胞抗原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抗原

机构

  • 9篇深圳中山泌尿...
  • 2篇深圳中山生殖...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篇梁佩燕

传媒

  • 5篇生殖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生殖与避孕
  • 1篇免疫学杂志

年份

  • 4篇2014
  • 5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促/抑炎因子平衡在反复胚胎种植失败中的作用被引量:8
2013年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是临床治疗不孕症的主要手段。目前IVF-ET单个周期的妊娠率在50%左右,累计妊娠率已达80%左右,但排除高龄、生殖系统畸形、遗传等因素后仍有10%左右的女性患者经过多个周期治疗未能成功妊娠,通常归为反复种植失败(RIF)。目前RIF的定义是指经历2~6个取卵周期,移植的优质胚胎数目大于10个,
梁佩燕李观贵连若纯陈晓燕曾勇
关键词:反复种植失败促炎因子子宫内膜容受性
不育男性精浆左旋肉碱浓度与精子活力和浓度的关系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精浆左旋肉碱测定在男性不育症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照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的参考值,将不育男性按照精液常规分析结果分为精子活力正常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32%)(n=283)和弱精子症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32%)(n=892)。通过比色法检测精浆中的游离左旋肉碱含量,分析左旋肉碱浓度与精子活力、精液浓度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分析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确定左旋肉碱浓度的阈值,以阈值为分界点,将弱精子症组患者分为高于左旋肉碱阈值组和低于左旋肉碱阈值组,分析左旋肉碱与精子活力和精子浓度的相关性。结果:弱精子症组的精浆左旋肉碱浓度(384.14±188.81μmol/L)显著低于精子活力正常组(434.04±171.77μmol/L,P<0.05)。精子活力正常组和弱精子症组精浆中的左旋肉碱含量与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和精子浓度的相关性极低或不相关(r<0.2)。肉毒碱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92,阈值为380.9,低于左旋肉碱阈值弱精子症组与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有较弱的正相关关系(r=0.329,P=0.000)。结论:对于拟行辅助生育的不育男性患者,精浆中左旋肉碱浓度作为精浆生化的指标之一,可能对弱精子症患者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
梁佩燕蔡靖尹彪刘红杰卢燕玲梁锦明李观贵曾勇
关键词:左旋肉碱弱精子症辅助生育
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免疫治疗(LIT)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M)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94例uRM患者进行3次LIT治疗,治疗前后均在其黄体中期采集外周血,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Th1/Th2型细胞因子。结果 94例患者中26例失访,7例生化妊娠,2例异位妊娠,48例成功分娩,11例再次自然流产。所有患者3次LIT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CD3+CD4+CD8-T细胞和CD3+CD4-CD8+T细胞分别占CD3+T细胞的比例,以及产生γ干扰素(IFN-γ)的Th1细胞占Th细胞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Th1细胞占Th细胞的比例、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比值和TNF-α/IL-10比值在治疗后均显著性降低(P<0.05)。进一步研究显示,LIT治疗前后成功妊娠患者和再次流产患者的T细胞亚群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Th1/Th2比值在成功妊娠患者中显著下降(P<0.001),而再次流产患者中并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 LIT改变uRM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功能,降低Th1/Th2比值,使患者趋于以Th2为主的免疫状态而有利于成功妊娠。
胡晓东梁佩燕黄春宇李观贵陈现刘翠翠刁梁辉曾勇
关键词: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外周血T淋巴细胞
行辅助生殖技术患者流产胎儿人白细胞抗原-G基因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行辅助生殖技术后流产但染色体数目正常的胎儿人白细胞抗原-G(HLA-G)基因第8外显子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情况,以期揭示其与流产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片段分析方法对符合入选条件的47例体外受精(IVF)流产胎儿(IVF流产组)、35例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流产胎儿(ICSI流产组)及49例自然妊娠但选择行人工流产的胎儿(染色体数目正常;对照组)的HLA-G基因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14bp插入/缺失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的HLA-G基因+14/+14、+14/-14和-14/-14基因型频率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果提示HLA-G基因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不是引起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方式妊娠的染色体数目正常胎儿流产发生的原因。
李观贵吴彤华朱元昌尹彪宋成陈晓燕曾勇林奇
关键词:辅助生殖技术流产胎儿多态性
HLA-DQ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反复种植失败的关系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反复种植失败与夫妇双方HLA-DQ等位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44例反复种植失败(RIF组)的患者和16例(对照组)同期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且在第1周期成功妊娠的患者,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和基因测序分型的方法分别检测夫妇双方HLA-DQA1和HLA-DQB1的基因位点,采用χ2检验和Fisher’s精确检验比较2组等位基因频率和相容性的差异。结果等位基因HLA-DQB1*03:01、HLA-DQB1*03:02、HLA-DQB1*03:03在RIF组中的出现频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以上3个位点合并为HLA-DQB1*03后,在女方RIF组中出现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2.28%vs31.26%,P<0.05);而HLA-DQB1*05:02等位基因频率在RIF组中低于对照组(女:9.09%vs 12.50%,男:6.82%vs 21.88%),且在男方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DQA1等位基因位点频率分布在RIF组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DQ单元型、夫妇双方HLA-DQ的相容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DQ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在反复种植失败中可能扮演重要的作用,HLA-DQB1*03可能是一个导致种植失败的易感基因,而HLA-DQB1*05:02可能是一个保护性基因。
林奇朱元昌吴彤华尹彪梁佩燕邓江林曾勇赵明
关键词:反复种植失败HLA-DQ等位基因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淋巴细胞皮内注射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皮内注射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miscarriage,RM)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的影响。方法对71例不明原因RM患者进行淋巴细胞皮内注射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M患者治疗前和第三次治疗后黄体中期外周血NK细胞毒性和NK细胞数量及其亚群比例。结果分别在效应细胞与靶细胞(effector cell:targetcell,E:T)三个不同比例条件下对不明原因RM患者进行NK细胞毒性检测,淋巴细胞皮内注射治疗前后的结果对比为:50:1(E:T)为51.1%vs.40.9%(P=0.000)、25:1(E:T)为45.3%vs.36.1%(P=0.000)、12.5:1(E:T)为31.9%vs.25.6%(P=0.002),结果均显示治疗后NK细胞毒性显著降低;CD3^-CD56+NK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15.7%)较治疗前(17.3%)显著降低(P=0.003),其中CD56^(dim)CD16^+NK细胞亚群占总NK细胞的比例较治疗前显著降低(87.4%vs.89.3%,P=0.002),而CD56^(bright)CD16^-NK细胞比例(3.7%vs.3.8%)和CD69^+NK细胞比例(3.1%vs.2.9%)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前后外周血三个不同比例的NK细胞毒性的变化与CD3^-CD56^+NK细胞数量、CD56^(dim)CD16^+以及CD69^+NK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淋巴细胞皮内注射对不明原因RM患者外周血NK细胞毒性和比例具有显著下调作用,这可能有利于母体对妊娠免疫耐受的维持;NK细胞毒性和数量是评估不明原因RM患者NK细胞功能的两个独立指标。
梁佩燕陈现李观贵刁梁辉黄春宇刘翠翠曾勇
关键词:自然杀伤细胞复发性流产
黄体期促排卵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黄体期促排卵在卵巢低反应(POR)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POR的227个IVF周期,分析克罗米芬微刺激阶段和后续的黄体期促排卵阶段的一般资料、获卵数、取消率、再获卵率等及冷冻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等指标。总结黄体期促排卵应用于POR患者中的临床体会。结果两个阶段间MII卵率、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黄体期促排卵阶段的平均获卵数明显高于微刺激阶段(P<0.05)。微刺激阶段及黄体期促排卵阶段所获得的冷冻胚胎进行移植后,临床妊娠率为28.8%,胚胎种植率为15%。黄体期促排卵方案的再获卵率64.4%。结论在POR患者中,黄体期促排卵方案周期获卵数及再获卵率高,能降低患者心理压力,获得较满意的临床妊娠结局,提示黄体期促排卵方案对于POR患者是一种值得尝试的促排卵方案。
彭月婷张宏展徐士儒陈文娜黄菊伍慧丽曾勇宋成
关键词:卵巢储备功能克罗米芬微刺激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与HLA-DQ相关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3
2013年
目的:探讨夫妇双方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Q等位基因多态性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5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夫妇和16例正常妊娠的夫妇,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和基因测序分型的方法分别检测夫妇双方HLA-DQA1和HLA-DQB1基因型,并对双方HLA-DQ的基因频率和相容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女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中HLA-DQA1和HLA-DQB1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男方患者中,HLA-DQB1*03:01频率显著升高(χ2=4.02,OR=3.29,P=0.045),HLA-DQB1*05:02频率显著降低(χ2=6.38,OR=0.15,P=0.025)。两组夫妇间HLA-DQ位点的匹配个数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男方HLA-DQB1基因位点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发生中起重要作用,HLA-DQB1*03∶01可能是易感基因,而HLA-DQB1*05:02可能是保护性基因。
吴彤华朱元昌尹彪李观贵陈文娜陈春媚曾勇梁佩燕
关键词:人类白细胞抗原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多态性基因分型
HCG注射日孕酮水平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关系探讨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在控制性超排卵中,HCG注射日孕酮水平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生殖中心采用长方案垂体降调节行IVF-ET的889个新鲜周期,以及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因HCG日P≥4.76nmol/L而取消新鲜胚胎移植,后行第1周期冷冻胚胎移植的56个冷冻周期临床资料。按照HCG注射日血清孕酮水平的不同分为3组,A组:P<3.17nmol/L者657周期;B组:3.17nmol/L≤P<4.76nmol/L者181周期;C组:P≥4.76nmol/L者51周期。结果 C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明显降低,HCG日平均卵泡径线及异位妊娠率升高,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间成熟卵率、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取消移植的患者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较移植组明显增加。结论控制性超排卵中,HCG注射日孕酮水平升高不影响胚胎的质量,但影响新鲜周期的妊娠结局,不影响解冻周期的妊娠率,建议其放弃新鲜胚胎移植,全部胚胎冷冻。
王丽娟胡晓东莫美兰彭月婷曾勇
关键词:孕酮水平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