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9043606)
- 作品数:86 被引量:1,522H指数:24
- 相关作者:王文科王金生杨泽元林学钰段磊更多>>
- 相关机构:长安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地表水-地下水的交错带及其生态功能被引量:35
- 2007年
-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在全球水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交错带是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并成为生态水文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地表水-地下水的交错带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混合区域,该区域内生物地球化学活动强烈。地表水-地下水的交错带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交错带内常发生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过程,并影响交错带中水分的运动过程、溶质迁移过程和生物活动过程。交错带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缓冲作用、提供生物栖息地、提供食物、提供残留物种的保护区。交错带过程的模拟、观测方法和交错带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示踪以及交错带的生态功能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研究。
- 滕彦国左锐王金生
- 关键词:交错带生态功能生态水文学
- 地下水质量评价中两种确定指标权重方法的比较被引量:31
- 2006年
- 目前,用于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常用理论方法有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等。同一种理论方法中,如果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不同,其相应的评价结果也存在差异。本文针对确定指标权重的首尾比率法和聚类权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以超标法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推荐方法进行验证。研究中以山西省运城地区的31个地下水质量样本为例,选择pH值、NH4+、Fe3+、Cl-、SO42-、NO3-、NO2-、F-、PO4-、总硬度、矿化度共11个指标,采用多属性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水质评价,其中指标权重的确定分别采用了首尾比率法和聚类权法。通过对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认为: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用首尾比率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做法在原理和结果上存在重大缺陷;而用聚类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在地下水质量评价中合理可行。
- 吴东杰王金生丁爱中
- 关键词:地下水质量评价
- 黄河流域三水转化关系及其模式探讨被引量:7
- 2010年
- 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应用基流指数法、同位素等技术和方法,对黄河流域不同区段的三水转化关系进行了逐段分析,并对全流域三水转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黄河流域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在过去50 a受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发生了较显著变化,在不同区段具有显著差异性。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提出了黄河流域三水转化的6种模式。该研究成果,不仅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了对黄河流域水循环规律的认识,而且对于指导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 李孝廉郝俊卿王雁林
- 关键词:黄河流域
- 黄河上游用水计量监测监督管理模式探讨
- 2002年
- 目前 ,黄河上游甘宁蒙三省 (区 )存在用水浪费现象严重、灌溉定额高、站网不完善、退水控制差、测验精度低、用水计量误差大、数据传输手段落后、水权不集中、计划性差等问题。在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了实行用水计量监测监督管理对缓解当前水资源紧缺局面 ,平衡上中下游用水矛盾 ,实现全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优化调度等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委属水文系统对黄河上游用水计量监测、监督的管理模式。建议黄委利用水文系统站网分布面广、线长 ,具有先进的测验设备和完整的通讯网络等条件 ,授予其用水计量监测、监督管理职权 ,从而实现对黄河流域用水计量的有效监测、监督管理。
- 蒋秀华王玲抄增平李东王玉明
- 关键词:用水计量黄河上游
- 马兰黄土中与三氮有关的微生物的分布及其反硝化能力被引量:5
- 2006年
- 选择关中盆地马兰黄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研究了与三氮转化有关的微生物在0~9m剖面上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剖面上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固氮菌分别为克土10^6~10^10、10^1~10^3、10^3~10^8、10^3~10^5个。在试验区剖面7m处的土壤中存在着反硝化菌富集区,数量达克土10^8个。对此层位土壤进行了反硝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马兰黄土反硝化作用最适宜温度为22℃和37℃,碳源的存在可大大提高反硝化速率,但改变碳氮比对反硝化速率影响不大。在15℃、无外界供给碳源、硝酸根初始质量浓度为56mg/L情况下,反硝化菌对硝酸根的降解作用符合方程Y=-2、6828x+60.979,回归系数R=0.9609。该反硝化菌富集区的存在为研究包气带中三氮转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 李翔王文科杨胜科沈俭黄继红
- 关键词:微生物三氮反硝化马兰黄土关中盆地
- 黄河水δ^(18)O、δD和~3H的沿程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46
- 2003年
- 根据2000年8~9月雨季和2001年3~4月旱季在黄河18条断面上河水的同位素测试结果,分析了黄河水δ18O、δD和3H浓度的沿程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从黄河源头至入海口,黄河水具有稳定同位素比率逐渐增大而3H浓度逐渐下降的趋势;外来水体的混合作用、蒸发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水的同位素具有明显的影响。黄河源头地区和中游地区是黄河两个主要的产流区,河水同位素的变化是不同径流来源对河水补给的良好标志。兰州以上黄河源头地区河水的δ18O、δD的季节性变化与雨水相反,地下水对河水的补给贡献旱季大于雨季。晋陕峡谷北段雨季δ18O相对较低的岩溶水和当地雨水对河川径流有明显的补给,而旱季3H浓度相对较低的岩溶水对河川径流有一定的补给;吴堡-潼关段雨季和旱季均有同位素比率相对较高的地表支流(如汾河、渭河)的加入。河水水面蒸发作用对兰州-包头段和黄河下游段旱季河水的δ18O具有明显的影响,而对这些河段雨季河水的同位素影响较小,灌溉回归水的蒸发可能是影响这些地段河水同位素组成的主要因素。
- 苏小四林学钰廖资生王金生
- 关键词:黄河同位素示踪水循环稳定同位素
- 利用NOAA数据估算黄河三角洲区域蒸散量被引量:29
- 2005年
- 蒸散(发)量是水资源相互转化过程中非常重要但又难以定量确定的要素之一。SEBS(SurfaceEnergyBalanceSystem)模型是20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利用遥感数据计算区域蒸散(发)量的重要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在较少地面信息的情况下获得蒸散(发)量的区域分布信息。本文采用SEBS模型,利用NOAA数据对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石油生产基地黄河—三角洲区域蒸散发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黄河两岸、黄河故道和滨海等地蒸散发量较大,年平均蒸散发量570mm~860mm,蒸散发量的峰值出现在6、7、8几个月份,每年的元月份是蒸散发量的低值期。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遥感手段研究黄河三角洲的区域蒸散发量是可行的,与传统方法相比,遥感方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 张长春王晓燕邵景力
- 关键词:蒸散量蒸散发黄河故道黄河三角洲
- 秃尾河流域表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被引量:5
- 2006年
- 以地下水为主线,开展流域表生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研究尚处于发展之中。以秃尾河流域为例,紧紧围绕地下水这条主线,在建立流域表生生态环境递阶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尝试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与模糊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技术相结合,开展流域表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流域生态环境现状总体较好,其中盖沙丘陵区、河流源头和河谷阶地区及沙漠区是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这些研究为评价生态环境脆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表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评价结果与流域生态环境实际更为吻合,规律性更明显。
- 杨泽元王文科马雄德杨晓婷
- 关键词:地下水
- 基于GIS的地下水及其环境问题分析被引量:15
- 2005年
- 以地下水及其环境评价模型体系为支撑的、基于GIS的水文地质空间信息系统(HSIS),由空间数据管理、应用模型管理、空间分析、数据转换、空间数据查询与检索、系统管理6大模块组成。应用于河西走廊地下水及环境评价,实现了对地下水及其环境信息的动态管理,得到了区域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及分布规律。计算、分析了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及开采潜力与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集成,实现了计算过程的自动化、计算结果的可视化。利用HSIS提供的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了黑河流域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显示:黑河中、上游环境质量较好,下游额济纳盆地环境质量较差,基本反映了区内地质生态环境现状。
- 孔金玲王文科翁晓鹏麦柳妍
-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 基于灰色关联熵的地下水环境演化模式判别模型研究被引量:9
- 2009年
- 在耗散结构理论中,系统的信息熵越大,其有序度越低。地下水环境是符合耗散结构系统特征的动态有序系统,其演化进程中信息熵减少的特征可用来判别系统的演化方向。将地下水资源量作为决定其有序程度的序参量,按照地下水系统的实际开采量与可开采量之间的协同程度来指示系统的有序程度。将该两个序列之间关联系数的量化结果用信息熵来表述,构建基于灰色关联熵的地下水环境演化模式判别模型,通过不同时段系统的信息熵变化特征判别其演化方向。该模型在衡水市的应用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深层地下水系统演化的信息熵变趋于减小,地下水系统功能逐渐退化,处于重建新的稳定态的演化过程中,地下水系统的状态和功能与原始的稳定态相比将存在极大的差异。该评价结果与地质环境监测反映的地下水环境的演化趋势一致。
- 姜纪沂张宇东谷洪彪左兰丽
-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