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264)

作品数:10 被引量:414H指数:9
相关作者:吴凤芝周新刚杨阳于高波于慧颖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黄瓜
  • 6篇轮作
  • 5篇土壤
  • 4篇RAPD
  • 3篇蔬菜
  • 3篇土壤微生物
  • 3篇微生物
  • 2篇生理特性
  • 2篇蔬菜轮作
  • 2篇套作
  • 2篇微生物多样性
  • 2篇净光合
  • 2篇净光合速率
  • 2篇黄瓜病害
  • 2篇根系
  • 2篇根系活力
  • 2篇光合速率
  • 2篇病害
  • 1篇栽培
  • 1篇栽培模式

机构

  • 10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9篇吴凤芝
  • 2篇于高波
  • 2篇于慧颖
  • 2篇周新刚
  • 2篇杨阳
  • 1篇尚庆茂
  • 1篇王学征
  • 1篇庄岩
  • 1篇刘守伟
  • 1篇刘博
  • 1篇王澍
  • 1篇高淑静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土壤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北方园艺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Journa...
  • 1篇生物信息学

年份

  • 2篇2011
  • 3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作物间作对黄瓜病害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91
2009年
分别采用RAPD和T-RFLP技术,研究了小麦、毛苕子和三叶草分别与黄瓜间作对黄瓜病害、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黄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毛苕子与黄瓜间作均能提高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其中,小麦-黄瓜间作对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最为突出;3种作物分别与黄瓜间作均显著提高了黄瓜产量(p<0.01),其中小麦-黄瓜间作的产量优势最强;同时,3种作物分别与黄瓜间作均降低了黄瓜角斑病、白粉病、霜霉病和枯萎病的病情指数和尖孢镰刀菌的数量。间作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减轻病害、提高黄瓜产量。
吴凤芝周新刚
关键词:间作病情指数RAPDT-RFLP
小麦、毛苕子与黄瓜轮作对土壤微生态环境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9
2011年
采用常规方法及PCR-DGGE技术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以及黄瓜产量进行分析,以探究小麦、毛苕子与黄瓜轮作对黄瓜土壤微生态环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轮作处理均显著地提高了黄瓜产量,有效地改善了土壤微生态环境。其中小麦-黄瓜轮作黄瓜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增产28.04%,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脲酶活性总体较高。毛苕子-黄瓜处理增产16.78%,并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转化酶活性较高,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DGGE结果表明,轮作有助于根际土壤细菌种类的增多及结瓜后期真菌种类的减少,其中毛苕子-黄瓜处理的影响更为明显。小麦-黄瓜轮作对土壤真菌与定植后30 d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总之,小麦、毛苕子与黄瓜轮作有利于缓解黄瓜连作障碍,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黄瓜产量。
于高波吴凤芝周新刚
关键词:黄瓜轮作土壤微生态环境
设施不同蔬菜轮作对黄瓜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采用北方棚室生产中应用较多的7种黄瓜轮作栽培方式,研究不同蔬菜轮作栽培模式对黄瓜生长不同时期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黄瓜轮作栽培模式均显著提高了黄瓜的产量,其中,菜豆-芹菜-黄瓜轮作对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蒸...
刘守伟于慧颖吴凤芝
关键词:轮作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
文献传递
轮套作对黄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4
2009年
【目的】研究轮套作对黄瓜各个时期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黄瓜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方法。【结果】轮作处理中,小麦和大豆轮作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黄瓜土壤微生物群落DNA序列多样性各指数(P<0.05),其黄瓜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与对照相比,毛葱套作处理显著提高黄瓜土壤微生物群落DNA序列多样性各指数,其黄瓜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结论】小麦、大豆轮作和毛葱套作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黄瓜产量。
庄岩吴凤芝杨阳尚庆茂
关键词:黄瓜土壤微生物群落RAPD
不同蔬菜轮作对黄瓜病害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08年
以黄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北方棚室生产中应用较多的7种黄瓜轮作栽培方式,研究不同蔬菜轮作栽培体系对黄瓜病害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黄瓜轮作栽培方式中菜豆-芹菜-黄瓜轮作可以有效的减轻病害,黄瓜产量显著提高(P<0.05)。菜豆-芹菜-黄瓜轮作是比较理想的黄瓜轮作栽培体系。
于慧颖吴凤芝
关键词:轮作黄瓜病害
设施黄瓜连作和轮作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及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被引量:192
2007年
【目的】研究设施黄瓜连作和轮作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对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利用RAPD技术研究了设施黄瓜连作和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DNA序列多样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连作黄瓜2年和7年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及其均匀度指数均随着黄瓜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黄瓜产量显著下降。而对于15、18和21年3种轮作种植的土壤,尽管其种植年限较长,但其微生物群落DNA序列多样性及均匀度均高于7年黄瓜连作的土壤,而且黄瓜VC含量均高于连作土壤。【结论】设施栽培条件下,轮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高,有利于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黄瓜产量品质的形成。
吴凤芝王学征
关键词:RAPD均匀度指数
轮套作对黄瓜根际土壤细菌种群的影响被引量:45
2008年
以黄瓜为试材,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小麦、大豆、毛苕子、三叶草和苜蓿与黄瓜轮作及大蒜、毛葱与黄瓜套作对黄瓜根际土壤细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轮套作对黄瓜根际土壤细菌种群的种类、数量和黄瓜产量具有一定的影响,提高了土壤细菌种群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黄瓜产量.对DGGE条带进行测序的结果表明,它们大多与不可培养的细菌种属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大多为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和变形细菌纲(Proteobacteria),High bacterium G+C只在以毛葱为套作作物的黄瓜根际中出现.不同轮套作中细菌种群多样性随黄瓜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在盛瓜期达最高值.以小麦为轮作作物和以毛葱为套作作物的黄瓜轮套作栽培模式最佳.
吴凤芝王澍杨阳
关键词:黄瓜套作轮作PCR-DGGE
不同蔬菜轮作栽培模式对黄瓜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09年
采用北方棚室生产中应用较多的7种黄瓜轮作栽培方式,研究不同蔬菜轮作栽培模式对黄瓜生长不同时期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黄瓜轮作栽培模式均显著提高了黄瓜的产量,其中,菜豆-芹菜-黄瓜轮作对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黄瓜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菜豆-芹菜-黄瓜轮作是比较理想的黄瓜轮作栽培模式。
刘守伟于慧颖吴凤芝
关键词:轮作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
不同基肥对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08年
分别以RAPD分子生物学方法和BIOLOG生理学方法,研究了不同基肥对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DNA序列多样性和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基肥为75000kg/hm^2有机肥处理和75000kg/hm^2有机肥加300kg/hm^2复合肥处理最好;基肥为600kg/hm^2复合肥处理使土壤微生物群落DNA序列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显著下降,与对照的DNA序列相似系数最低;有机肥处理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DNA序列多样性、均匀度和黄瓜产量的提高。此外,不同基肥处理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对单一碳源的利用能力。
吴凤芝于高波刘博
关键词:基肥黄瓜土壤微生物RAPDBIOLOG
Optimization of ITS rDNA Amplification for Fungi from Black Soil in North China
2011年
In order to optimiz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amplification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 rDNA region from fungi found in black soil in North China,an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L16(45)] was used to evaluate five factors(template,Mg2+,dNTP,Taq DNA polymerase,and primer) from four levels.Subsequently,the optimal annealing temperature,annealing time,extension time and cycle numbers were evalu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ized PCR solution for amplification of ITS region comprised 5 μL 10× buffer,30 ng soil DNA template,3.0 mmol·L-1 Mg2+,0.2 mmol·L-1 dNTPs,0.1 μmol·L-1 each forward and reverse primer,and 2.0 U Taq enzyme in 50 μL reaction volume.The optimal thermal cycling protocol consisted of initial melting at 94℃ for 5 min,followed by 35 cycles at 94℃ for 30 s,56℃ for 30 s,72℃ for 90 s,and a final extension of 72℃ for 10 min.
YU Gaobo WU Fengzhi
关键词:OPTIMIZATIONPCR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