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802861048)

作品数:12 被引量:76H指数:6
相关作者:史永高李海清赵辰周忠王丹丹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7篇建筑
  • 3篇建筑学
  • 3篇教学
  • 2篇地形
  • 2篇城市
  • 1篇当代建筑
  • 1篇新儒学
  • 1篇学科
  • 1篇学科边界
  • 1篇知觉
  • 1篇中国当代建筑
  • 1篇中国建筑
  • 1篇人居
  • 1篇人居环境
  • 1篇儒学
  • 1篇设计教学
  • 1篇身体
  • 1篇双联
  • 1篇体认
  • 1篇内向性

机构

  • 11篇东南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1篇宾夕法尼亚大...
  • 1篇泰安市规划设...

作者

  • 7篇史永高
  • 4篇李海清
  • 1篇赵辰
  • 1篇王丹丹
  • 1篇周忠

传媒

  • 5篇新建筑
  • 3篇建筑学报
  • 2篇建筑师
  • 1篇华中建筑
  • 1篇时代建筑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市边缘的内向生活——带泵房的郊区双联宅设计
2009年
中国的城市化在沿着两个方向推进:一是城市的外扩,一是农村的转型。无论何者,城市的边缘都是矛盾最为集中的地方。城乡混杂的家庭结构、收入水平、居住需求以及环境特征使这一地段勃勃的内在生机表现为混乱的外在形式,其剧烈的变动更是要求住房具有某种内在的适应性。在这生机、混乱、与变动中,人们如何获取自己的恰适生活,又如何以建筑的方式来加以实现?该文便通过一个郊区住宅的设计来探讨了以上这些问题,在居住的内向性与住宅的适应性之间寻求某种"边缘"生活的可能态度。
史永高
关键词:居住内向性
教学为何建造?——将建造引入建筑设计教学的必要性探讨被引量:13
2011年
建筑设计基本技能与问题意识的养成都离不开身体力行的操作以及更宽泛意义上的生产实践。"务实的建构"是当下中国建筑文化最为欠缺的品质。从建造教学的目的、属性和必要性等方面展开探讨,并对国内建造教学的开展状况和前景做出概略性分析与判断。
李海清
关键词:教学
尺度与材料的真实性——南京大学建造教学漫谈被引量:6
2011年
建造知识与建造体验在国内建筑教育中长期被忽视与误解,贻害甚多。多年以来,南京大学的建造教学不仅对此业界现状保持了批判意识,且摸索出了一系列实验性教程。文章以访谈形式探讨了建造教学的意义、建筑与艺术的区别、建筑学的学术价值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特殊意义。
半山赵辰
关键词:教学建筑学
主体的挺立——以“材料/做法”为阶梯的建筑构造教学理路之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进入网络时代,立足于知识论的建筑构造教学陷入困境。本文在分析现有教学理路的基础上,结合相应教学研究实验,指出整合型教学理路之可贵,即从"材料/做法"出发,以细部设计为研究对象,将结构、构造与空间三者联动,关注人的主体意志即需求、认识和思想,指向整合建筑学意义上的方法论、价值论与自主创新。
李海清
关键词:建筑构造教学建筑学
从结构理性到知觉体认——当代建筑中材料视角的现象学转向被引量:15
2009年
论述了当代建筑中材料视角的现象学转向,一方面指出在西方当代建筑材料的研究中,知觉体认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另一方面也阐述了国内近年来在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上对于西方的转接,并揭示其中的危险与潜在的可能;认为不可把结构理性简化为对于结构的简单暴露,而更应关注材料予人的整体性知觉影响;强调必须分辨西方理论思考与中国当下情境之差异,也惟有如此,方能激发中国当代建筑创作源自材料这一建筑学本体要素的自主性活力。
史永高
关键词:建筑现象学知觉中国当代建筑
材料:在结构与表面的二分以外——材料研究与实践中的“地点”与“类型”因素被引量:8
2012年
材料问题常常被简化为结构与表面的二分,这一认知方式过滤掉了内在于材料问题中的诸多其他向度,使其成为外在于身体的纯客体对象。通过对于"地点"与"类型"的论述,意图把材料问题重新带回人类的生活模式以及基地的广义上的地形条件。建筑就其根本定义而言,其物质手段——材料与"地点"与"类型"不可分离,并以它们为价值上的依归和导向。
史永高
关键词:建筑地形
“社会建筑”如何可能?——城市公用设施环境影响的整体思考与建筑学干预被引量:3
2009年
针对由城市公用设施环境影响引发的社会矛盾的基本类型与特点,运用政治哲学和文化哲学方法分析其制度成因,从绿色人居环境的理论高度对其加以整体思考,并以城市变电站建设为例,从制度设计、空间策略和建构方法三方面入手,提出基于"社会建筑"诉求的建筑学干预方法。
李海清周忠史永高钱晓青
关键词:绿色人居环境城市公用设施环境影响
线性建筑构件的空间性问题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在框架结构获得普遍应用以后,建筑构件往往被分为两个部分:承重构件(线性框架)与空间构件(围护与分隔墙体)。这样的一种两分虽然有着实际操作和陈述上的便利,但是它缺乏学科内在的严密性与整体性,并因此而造成教学上概念理解方面的缺陷。本文反对这么一种简单化的理解方式,而是致力于探索在承重作用以外,线性构件的空间意义。为此,在简短的问题陈述以后,论文以森佩尔的"面饰"概念来展开对于空间的讨论,接着,论文以线性框架为主要研究对象,指出其与施马索夫的空间概念的暗合,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呈现了限定与划分这两种空间创造方式的不同性质。最后,指出这一研究在建筑基础教育上的意义。
史永高
面向身体与地形的建构学被引量:20
2012年
文章认为"建构"作为一个外来概念,在本土的借用与接受中既有意义的转译,也有针对特定情境的约减。在其结构理性的吁求被强调的同时,往往忽视内含于这一概念中的对身体与地形的考虑。文章希望通过对身体与地形的论述,使建构实践超越当下工具性的"权宜之计",获其得价值上的导向和依归,并在对生活模式以及广义上的地形条件的回归中,获得持续性和丰富性。
史永高
关键词:身体地形
材料如何作为策略被引量:8
2010年
在观念与技术之间,策略可谓介入材料问题的中观层面。这一层面的探讨可以在材料的物质本体中融入人的经营与体验,同时又让文化视角的材料论述保有物质依托。论文从与观念的比较中来展现策略的具体含义,然后层层拨开材料研究的基本范畴、时地情境、学科边界、当代语境、社会实践等,以展示材料作为讨论当代建筑学的策略的可能途径。
史永高
关键词:学科边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