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西省科技厅资助项目(2011ZBBG70015)

作品数:1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梁昌达赖长城段荣更多>>
相关机构:江西省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性疾病
  • 1篇血分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凝血
  • 1篇止凝血
  • 1篇止凝血分子标...
  • 1篇凝血
  • 1篇凝血分子标志...
  • 1篇弥散
  • 1篇弥散性
  • 1篇弥散性血管内...
  • 1篇疾病
  • 1篇儿童
  • 1篇儿童感染
  • 1篇儿童感染性疾...
  • 1篇分子
  • 1篇分子标志
  • 1篇分子标志物
  • 1篇感染性
  • 1篇感染性疾病

机构

  • 1篇江西省儿童医...

作者

  • 1篇段荣
  • 1篇赖长城
  • 1篇梁昌达

传媒

  • 1篇实验与检验医...

年份

  • 1篇2013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测定在儿童感染性疾病并发DIC时早期诊断的价值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凝血酶调节蛋白(TM)、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D-D)三种止凝血分子标志物在感染性疾病患儿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了经血栓与止血国际协会(ISTH)评分法评定疑似DIC的58例感染性疾病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A组)的TM、F1+2、D-D;用常规方法检测了58例患儿的血小板(BPC)、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58例中有10例发展为ISTH评分法评定的DIC。将其分为未转为DIC(B组)和转为DIC(C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儿在DIC疑似阶段的TM、F1+2、D-D、BPC、PT、Fg、FDP及ISTH评分。结果(1)在C组TM、F1+2与B组及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A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D-D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BPC、PT、Fg、FDP及ISTH评分在B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C组中TM、F1+2异常率分别为90%、80%,而B组分别为0%、8%。B组与C组比较D-D、BPC、PT、Fg、FDP异常率无差异。(3)C组10例病例在DIC疑似阶段与确诊阶段D-D比较,在确诊阶段明显升高(P<0.05),而TM、F1+2无差异。结论TM、F1+2有助于儿童感染性疾病并发DIC的早期诊断,且特异性、敏感性较高,D-D动态观察有助于DIC的确诊。
梁昌达段荣赖长城
关键词:儿童感染性疾病止凝血分子标志物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