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006-4-11)

作品数:11 被引量:229H指数:8
相关作者:杨改河冯永忠任广鑫杨顺强刘强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牧草
  • 3篇土壤
  • 3篇黄土高原
  • 3篇禾本科
  • 3篇禾本科牧草
  • 2篇水分
  • 2篇坡耕地
  • 2篇气候
  • 2篇抗寒
  • 2篇抗寒性
  • 2篇抗旱
  • 2篇抗旱性
  • 2篇耕地
  • 2篇耕作
  • 2篇耕作措施
  • 2篇不同耕作
  • 2篇不同耕作措施
  • 1篇地温
  • 1篇养分
  • 1篇养分效应

机构

  • 11篇西北农林科技...
  • 7篇陕西省循环农...
  • 3篇昭通师范高等...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0篇杨改河
  • 8篇冯永忠
  • 4篇任广鑫
  • 3篇杨顺强
  • 3篇刘强
  • 2篇张笑培
  • 2篇张杨
  • 2篇杨世琦
  • 2篇梁爱华
  • 2篇李永平
  • 2篇王平平
  • 2篇张强
  • 2篇李鹏
  • 1篇廖允成
  • 1篇杨凯
  • 1篇白宇
  • 1篇杨永梅
  • 1篇陈屏昭
  • 1篇成敏
  • 1篇吴银梅

传媒

  • 4篇西北农业学报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年份

  • 2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作用效应被引量:15
2009年
利用定位实时监测和数学模拟的方法,在中国北方典型的土壤水蚀风蚀区神木县选择试点,对免耕、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等6种不同耕作措施下不同耕作层的地温和土壤含水量进行了连续测定。结果表明:起垄地膜覆盖提高地温的效果最好,在特定时间不同深度或同一深度不同时间的土壤温度都以起垄地膜覆盖最高,其在观测期内的总积温比对照高10%;而秸秆覆盖在各个测定深度上的地温都低于对照,其在观测期内的总积温比对照低2.3%。
杨凯冯永忠李永平杨世琦杨改河
关键词:黄土高原耕作措施地温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效应被引量:15
2010年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纸坊沟流域为例,选择农田(大豆)为对照,分析不同林龄(12、25、30 a)刺槐、油松、苹果、柠条、沙打旺等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等的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沟壑区纸坊沟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各层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且有一定的表聚性,其中刺槐表聚性表现最明显。几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均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改善土壤肥力,其中尤以刺槐的效应最为明显。
张杨梁爱华王平平杨改河张笑培
关键词:黄土高原纸坊沟流域植被恢复模式
低温处理下不同禾本科牧草的生理变化及其抗寒性比较被引量:124
2009年
研究牧草根系抗寒性的动态变化,对寒冷地区的牧草引种筛选意义重大。试验以美国引进的禾本科牧草高山早熟禾(Poa Aalpine)、俄罗斯野麦(Elymus junceus)、无芒冰草(Agropyron inerme)、爱达荷冰草(Agropyron inerme)(品种名Secar)和爱达荷冰草(Agropyron inerme)(品种名Goldar)为研究材料,人工控温进行低温抗寒锻炼、冷冻处理和解冻恢复生长,测定每一阶段下根系中MDA、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含量及SOD活性。结果表明,MDA含量在抗寒锻炼后略有增加,随后维持基本稳定;SOD活性在抗寒锻炼后升高,冷冻处理后显著降低;返青后又显著升高(P<0.05);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在抗寒锻炼和冷冻处理后升高,返青后降低;其中,SOD活性、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含量随处理不同变幅较大,MDA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随处理不同变幅较小。运用Fuzzy数学中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判,得出抗寒性强弱顺序为:高山早熟禾>俄罗斯野麦>爱达荷冰草(Secar)>无芒冰草>爱达荷冰草(Goldar)。
李轶冰杨顺强任广鑫冯永忠张强李鹏
关键词:禾本科牧草抗寒性SOD活性可溶性糖脯氨酸
黄土高原旱作农区气候干旱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15
2011年
研究区域气候干旱的变化规律,是制订农业抗旱减灾的前提。利用陕西黄土高原旱作农区42个站点3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及修正的palmer干旱指数、小波分析和EOF(经验正交分解函数)等分析方法,研究陕西黄土高原旱作农区年际、季节及空间上干旱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干旱在年际与季节性变化的趋势,都趋于干旱化变化,在2003年后具有明显干旱化的特征;年代和季节都具有干旱化周期性频率逐年变小的趋势;在四个季节中,春季干旱变化对全年的贡献最高,其次是夏季、秋季。在空间上,陕西黄土高原基本趋向干旱化方向,但强度、位相等存在南北、东西差异,高原中部和四周之间的差异。横山—佳县以北地区呈正态变化,干旱趋于缓和,南部地区干旱趋于加剧,尤其绥德、吴堡一带。本研究结论对指导陕西黄土高原旱作农区抗旱减灾型农作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冯永忠刘志超刘强成敏杨改河
关键词:黄土高原旱作农区气候干旱
近45年毛乌素沙地的气候变化及其与沙漠化的关系被引量:14
2007年
气候变化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演化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毛乌素沙地的气候变化及其对沙漠化的影响,利用近45年(1961~2005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毛乌素沙地4个典型旗县(鄂托克旗、乌审旗、榆阳区及盐池县)的气温、降水量、气温与降水量的关系、年大风累计日数及蒸发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20世纪70~80年代气候发生了重要变化,气温回升较快,降水量和气温变化具有同步性,大风日数逐渐减少,蒸发量下降,这些气象要素的变化有利于沙漠化逆转;该地区气候空间差异很大,东南部地区的气候条件较西北部地区优越。依据文献记载,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总体趋势及不同地区的空间差异与本文研究所得的气候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结论相似,说明该地区的气候变化与沙漠化关系非常密切。
杨永梅杨改河冯永忠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气候变化沙漠化
引进美国草种水保效果的对比研究
2008年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美国引进的8种禾本科牧草的生长势能、持水能力及草地的土壤水分状况、物理性状、土壤抗蚀性、贮水量、水土保持作用等指标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牧草可增大地表粗糙度,减轻地表水蚀,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并通过生物改良和阻滞溅蚀增强土壤抗蚀性;其中,无芒雀麦、苇状羊茅、扁穗冰草、细颈披碱草的水保综合性能表现最为优秀,披碱草、新麦草、高冰草表现一般,猫尾草表现较差。
李鹏任广鑫杨改河冯永忠张强
关键词:牧草水土保持土壤抗蚀性
5种引进禾本科牧草抗旱性与抗寒性比较被引量:15
2010年
以引自美国的禾本科牧草高山早熟禾(Poaaalpine)、俄罗斯野麦(Elymus junceus)、无芒冰草(Agropyroninerme)等5个草种为研究材料,分别通过人工控制水分和温度胁迫处理后测定其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表明,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水分胁迫下随胁迫加剧而持续增加,温度胁迫下先增加后降低;SOD活性在水分胁迫下持续增加,温度胁迫下呈增加-降低-增加的变化趋势;MDA含量在水分胁迫下持续增加,温度胁迫下仅高山早熟禾增加显著(P<0.05),其余草种变化均不显著。运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各牧草的抗旱性和抗寒性,得出其抗旱性强弱顺序为俄罗斯野麦>高山早熟禾>爱达荷冰草(Goldar)>爱达荷冰草(Secar)>无芒冰草;抗寒性强弱顺序为高山早熟禾>俄罗斯野麦>爱达荷冰草(Secar)>无芒冰草>爱达荷冰草(Goldar)。
杨顺强杨改河任广鑫王磊吴银梅陈屏昭
关键词:禾本科牧草抗旱性抗寒性综合评价
8种美国引进禾本科牧草保护酶活性与抗旱性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通过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猫尾草(Phleum Pratense L.)、扁穗冰草(Agropyron desertorum)、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er)等8种引进禾本科牧草在不同水分胁迫下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MDA含量随水分胁迫加深而增加,在轻微水分胁迫下增加剧烈,而在中度和严重水分胁迫下增加缓慢;SOD、CAT和POD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水分胁迫加深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SOD活性在轻微和中度水分胁迫下变化平缓,在严重水分胁迫下急剧降低;CAT活性在所有处理下变化平缓,且维持较高活性;POD活性变化幅度较大,但在严重水分胁迫下仍能维持较高活性;运用模糊隶属法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得出抗旱性强弱顺序为:苇状羊茅>高冰草>细茎披碱草>猫尾草>扁穗冰草>新麦草>披碱草>无芒雀麦。
杨顺强任广鑫杨改河冯永忠
关键词:禾本科牧草水分胁迫保护酶
水蚀风蚀交错区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水温效应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通过对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水温效应的研究,为水蚀风蚀交错区提供多种有效的耕作措施,并为当地农田采用合理的耕作措施提供依据。运用定位监测和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坡耕地传统耕作与免耕、秸秆覆盖、地膜覆盖、起垄地膜覆盖、套种5种保护性耕作措施陡坡地的水温效应。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免耕、地膜覆盖都能够显著提高表层水分含量,而深层免耕水分含量较低,秸秆覆盖水分含量较高;各保护性耕作都有在气温低时保温和在高温时降温的作用。各保护性耕作对水温有正效应,其中秸秆覆盖更优于其他保护性耕作。
刘强冯永忠杨世琦廖允成杨改河
关键词:水蚀风蚀交错区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水温效应
近55年来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研究沙尘暴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制定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及对策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西北地区213个气象台站1951-2005年沙尘暴监测资料为依据,统计分析了沙尘暴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55年来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增加趋势明显,其中以甘肃省沙尘暴发生的频次最高;春季(3-5月)是沙尘暴的高发期,其中陕西的80%、甘肃的81.8%、青海的87.5%、宁夏的87.5%、新疆的100%和内蒙古的85.7%均发生在春季,4月是沙尘暴的高发月份,55年来共发生了65次。甘肃、内蒙古、新疆是我国沙尘暴的高发区。【结论】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具有鲜明的区域及季节特征,每年4月是该地区沙尘暴的高发期。
冯永忠刘强李永平杨改河
关键词:沙尘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