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项目(200590)

作品数:14 被引量:34H指数:3
相关作者:宋永平房佰俊林全德魏旭东曹莹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项目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干细胞
  • 10篇细胞
  • 6篇脂肪源间充质...
  • 6篇间充质干细胞
  • 6篇充质干细胞
  • 4篇移植物抗宿主
  • 4篇移植物抗宿主...
  • 4篇造血
  • 4篇植物抗宿主病
  • 4篇抗宿主病
  • 4篇基因
  • 3篇再生障碍性贫...
  • 3篇障碍性贫血
  • 3篇贫血
  • 3篇间充质
  • 3篇AGVHD
  • 2篇亚群
  • 2篇伊马替尼
  • 2篇异基因
  • 2篇造血干

机构

  • 14篇河南省肿瘤医...
  • 2篇郑州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14篇房佰俊
  • 14篇宋永平
  • 11篇林全德
  • 7篇魏旭东
  • 6篇曹莹
  • 3篇买玲
  • 3篇张伟
  • 2篇韩钦
  • 2篇汪萍
  • 2篇董子明
  • 2篇王萍
  • 1篇李宁
  • 1篇刘真真
  • 1篇张莉
  • 1篇张艳莉
  • 1篇罗长庚
  • 1篇黄琛
  • 1篇吕璐璐

传媒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原医刊
  • 2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医药生物...

年份

  • 2篇2008
  • 7篇2007
  • 5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aGVHD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初步探讨成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dult 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cells ,AMSC)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GVHD)的分子机制。方法:3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aGVHD患者,以每公斤体重2×106个细胞剂量静脉输注AMSC;应用RT-PCR扩增患者AMSC使用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CR Vβ24个亚家族的CDR3 ,了解患者TCR VβT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患者发生aGVHD时,有TCR Vβ3及其他亚家族基因表达,输注AMSC后,GVHD得以有效控制,Vβ3不表达;当患者GVHD复发时,Vβ3基因又表达,治疗后不表达。结论:AMSC治疗aGVHD的分子机制可能与其抑制TCR Vβ亚家族基因表达有关,TCR Vβ3可能是AMSC作用的靶基因。
房佰俊宋永平林全德曹莹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TCR移植物抗宿主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抗伊马替尼机制的初步分析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了解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体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原始及定向白血病干/祖细胞分化及增殖的影响,从而更深入阐明部分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在经历一段血液学甚至是细胞遗传学水平上的完全缓解后复发及对伊马替尼耐药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6在河南省血液病研究所完成。①对象:选取1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患者对治疗及实验知情同意。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过程中应用的伊马替尼为Novartis公司产品,批号B-1701-0001-000005;氟波酯为淅川制药公司产品,批号030321495。②实验方法:抽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10mL,分离得到具有血液血管干细胞特性、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Flk1+CD31-CD34-细胞。以诱导造血集落的前48h,96h,120h内培养体系中含5μmol/L伊马替尼分别作为伊马替尼1,2,3组,设立空白对照,均体外培养18d,检测伊马替尼对造血集落培养基中的未分化及处于分化阶段的BCR/ABL融合基因阳性Flk1+CD31-CD3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将BCR/ABL融合基因阳性Flk1+CD31-CD34-细胞分为3个亚群,即G0期、G1期及S/G2+M期,分别评估氟波酯、伊马替尼、氟波酯联合伊马替尼对3个亚群细胞的体外增殖及凋亡的影响。结果:①伊马替尼对处于分化阶段BCR/ABL融合基因阳性Flk1+CD31-CD34-细胞增殖及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伊马替尼1组每1000个BCR/ABL融合基因阳性Flk1+CD31-CD34-细胞产生的粒-单系祖细胞集落数、红系爆式集落数无明显变化(P>0.05),伊马替尼2,3组两种造血集落数均显著降低(P<0.05)。在内皮诱导体系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伊马替尼3组CD31+/vWF+细胞出现率明显降低(P<0.05),且分化形成血管样结构的时间延迟。②伊马替尼诱导BCR/ABL融合基因阳性Flk1+CD31-CD34-细胞及其分化细胞凋亡的比较:5μmol/L伊马替尼作用4
房佰俊宋永平林全德张艳莉魏旭东
关键词:干细胞融合基因伊马替尼
成人脂肪源Flk1^+CD31^-CD34^-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
2007年
目的体外定向诱导成人脂肪源Flk1+CD31-CD34-细胞向胰岛样细胞分化。方法首先将成人脂肪源Flk1+CD31-CD34-细胞培养在含适当浓度的B27、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培养基中诱导,接着更换诱导培养基,用含适当浓度的β细胞调节素、尼克酰胺等高糖无血清培养基诱导细胞向胰岛样细胞分化。用RT-PCR法检测诱导前后nestin、ngn3、胰岛素启动子因子1(IPF-1)、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基因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诱导前后nestin、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的表达;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诱导前后细胞分泌胰岛素情况。结果成人脂肪源Flk1+CD31-CD34-细胞经第一阶段的诱导后可分化成nestin阳性的祖细胞,继续诱导6 d后变圆的细胞逐渐增多,并最终聚集成团。免疫荧光实验证明经诱导后的细胞表达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等内分泌激素;放免分析结果表明,诱导的胰岛样细胞团可以分泌胰岛素。结论成人脂肪源Flk1+CD31-CD34-细胞具有胰腺干祖细胞的固有特征,极有可能作为种子细胞用糖尿病的细胞治疗。
房佰俊宋永平曹莹林全德买玲
关键词:干细胞胰岛脂肪
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aGVHD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yh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dultadiposetissue?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AMSC)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graft-versus-hostdisease,aGVHD)的机制。方法:3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aGVHD患者,以每公斤体重2×106个细胞剂量静脉输注AMSC;首先应用尼龙毛柱分离外周血T淋巴细胞,再经CD4或CD8免疫磁珠分选出CD8+或CD4+T淋巴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生aGVHD患者使用AMSC前后外周血CD8+及CD4+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与输注AMSC前相比,输注AMSC后,CD8+T细胞中的CD8+CD28CD25--亚群显著上调,CD4+T细胞中的CD4+CD25+亚群并无明显变化,同时,患者的aGVHD得以有效控制。结论:AMSC治疗aGVH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上调CD8+CD28-T细胞亚群有关,而与CD4+CD25+亚群可能并无直接关联。
房佰俊宋永平魏旭东张伟曹莹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物抗宿主病CD4^+CD25^+T淋巴细胞
成年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后CD_8^+T细胞亚群的变化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初步探讨成年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MSC)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分子机制。方法3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aGVHD的患者,以每1kg体重2×106个细胞剂量静脉输注AMSC;首先应用尼龙毛柱分离外周血T淋巴细胞,再经CD8磁珠分选出CD+8T淋巴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生aGVHD患者使用AMSC前后外周血CD+8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与输注AMSC前相比,输注AMSC后,CD+8T细胞中的CD+8CD2-8亚群显著上调,同时,患者的aGVHD得以有效控制。结论AMSC治疗aGVH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上调CD+8CD2-8T细胞亚群有关,CD+8T细胞可能是AMSC作用的靶细胞。
房佰俊宋永平林全德张伟曹莹
关键词: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骨形态发生蛋白诱导髓外造血的实验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诱导髓外造血以拯救骨髓造血衰竭的作用。方法:采用60Co-γ+氯霉素(CH)+环磷酰胺(CY)的方法诱导小鼠致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实验组于诱导再障前6d肌肉内植入重组人-BMP-4(rh-BMP-4),对照组小鼠肌肉内植入琼脂。观察血象、病理形态等变化以及两组再障小鼠的死亡率。同时,给正常小鼠大腿肌肉内植入rh-BMP-4,动态观察植入后局部的形态变化、形成骨及骨髓的形态特点,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以及基质细胞干细胞生长因子(SCF)的表达。结果:正常小鼠在BMP肌肉内植入1周内,在BMP周围有大量间质细胞增殖,2周后才出现软骨化骨和骨小结形成,其骨髓基质细胞的SCF表达明显高于自体骨髓;BMP植入组的再障小鼠,不仅血象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而且死亡率也明显下降,有46.7%存活超过3个月,其血象完全恢复正常,骨髓和脾脏的组织形态学改变也恢复正常。对照小鼠除1只存活超过3个月外(占6.7%),其余均死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结论:肌肉内植入BMP-4可诱导髓外造血,其机制可能与BMP-4诱导成年自体肌肉内存在的干细胞向造血分化有关,这一结果将为干细胞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王萍房佰俊宋永平董子明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间质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痛的初步研究
2007年
目的 评价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MSC)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病人骨痛的疗效。方法 经确诊为MM的患者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例MM患者,在接受M2方案化疗结束后48 h,以每公斤体重2×105个细胞剂量静脉输注无关供者AMSC;对照组给予M2方案化疗;以骨痛的缓解程度和血钙下降度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前均有骨痛,治疗两周期后,治疗组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3例,有效率100%;对照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例,有效率40%,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钙升高8例,治疗后均降至正常范围,下降率为100%;对照组血钙升高9例,治疗后4例降至正常范围,下降率44.4%。毒副作用方面:治疗组病人在使用AMSC过程中均未见有明显不良反应,病人耐受性良好。结论 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化疗可显著缓解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骨痛。
罗长庚房佰俊宋永平魏旭东张龚莉吕璐璐曹莹韩钦林全德黄琛刘真真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多发性骨髓瘤疼痛
谷氨酰胺双肽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研究谷氨酰胺双肽(Gln)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1—2006年河南省肿瘤医院进行allo-PBSCT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36例,随机分为标准化全胃肠外营养液组(标准组,n=13)和加用Gln的全胃肠外营养液组(Gln组,n=23),造血干细胞输注后第1天开始给予全胃肠外营养。结果两组患者营养物质的摄入基本相同,标准组中性粒细胞(ANC)≥0.5×109/L的时间为(13.2±3.1)d,Gln组为(13.7±3.5)d(P>0.05);Gln组有6例发生黏膜炎,标准组为11例(P<0.05);Gln组1例发生严重腹泻,标准组有5例(P<0.05);Gln组有3例发生临床感染,标准组有7例(P<0.05);Gln组抗生素治疗时间为(12.4±2.5)d,标准组为(15.9±2.6)d(P<0.05);Gln组住无菌病房时间缩短[(29.9±1.4)d对(33.2±2.6)d,P<0.05)]。结论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移植成功的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Gln能减少黏膜炎、严重腹泻、临床感染的发生率,缩短抗生素治疗时间及住无菌病房的时间。
宋永平房佰俊张龚莉林全德魏旭东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谷氨酰胺外周血
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aGVHD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初步探讨成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dultadiposetissue-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AMSC)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graft-versus-hostdisease,aGVHD)的分子机制。方法3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aGVHD患者,以每公斤体质量2×106个细胞剂量静脉输注AMSC;应用RT-PCR扩增患者AMSC使用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CRVβ24个亚家族的CDR3,了解患者TCRVβT细胞的分布情况;应用尼龙毛柱分离外周血T淋巴细胞再经CD8磁珠分选出CD8+T淋巴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生aGVHD患者使用AMSC前后外周血CD8+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患者发生aGVHD时,有TCRVβ3及其他亚家族基因表达,输注AMSC后,GVHD得以有效控制,Vβ不表达;当患者GVHD复发时,Vβ3基因又表达,治疗后不表达;与输注AMSC前相比,输注AMSC后,CD8+T细胞中的CD8+CD28-亚群显著上调(P<0.05),同时,患者的aGVHD得以有效控制。结论AMSC治疗aGVHD的分子机制可能与其抑制TCRVβ亚家族基因表达有关,TCRVβ3可能是AMSC作用的靶基因;同时,AMSC治疗aGVH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上调CD8+CD28-T细胞亚群有关,CD8+T细胞可能是AMSC作用的靶细胞。
房佰俊宋永平李宁张伟林全德曹莹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TCRVΒ基因CD8^+CD28^-T细胞移植物抗宿主病
小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8年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有希望解决造血重建缓慢的策略之一,但临床实施中,抽取骨髓进而分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尚不能为大部分健康供者所接受。目的:探讨小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异基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鼠造血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7—05/11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雄性6~8周龄BALB/c(H-2K^d)小鼠20只,雌性7~8周龄C57BL/6(H-2K^b)小鼠50只,均购于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方法: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20只雄性BALB/c小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反复吹打20只雌性C57BL/6(H-2K^b)小鼠骨髓细胞,加入EDTA-NH4Cl液去除红细胞,即为骨髓有核细胞。剩余30只雌性C57BL/6(H-2K^b)小鼠均给予一次全身3.0Gy^60Co-γ照射,照射后第4,5,6天皮下注射环磷酰胺及氯霉素,建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模型鼠随机分为3组,联合组经尾静脉输入骨髓有核细胞2×10^9个+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3×10^6个,骨髓有核细胞组单纯输入骨髓有核细胞2×10^7个,对照组输入生理盐水0.2mL,10只/组。主要观察指标:定期检测外周血和股骨有核细胞数以及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的变化,PCR法鉴定Y染色体,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小鼠骨髓及脾脏CD3和H-2K^d阳性表达情况。结果:细胞移植后第2周,联合组外周血有核细胞数、股骨有核细胞数、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均明显高于骨髓有核细胞组(P〈0.05),且随移植时间的延长,各种细胞数量逐渐恢复(P〈0.05)。细胞移植后第4周(即造血恢复期),联合组外周血可特异性地扩增Y染色体的SRY基因片段,移植小鼠骨髓及脾脏中CD3和H-2K^d双阳性细胞达6.66%,提示在受体小鼠体内有供体细胞的存在。结论:脂肪源间
王萍房佰俊宋永平董子明
关键词: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骨髓有核细胞造血恢复脂肪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