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JT1009)
-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3
- 相关作者:扈传昱潘建明韩正兵薛斌孙维萍更多>>
-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中国地质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2011年南极夏季普里兹湾营养盐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分布被引量:11
- 2012年
- 利用2011年南极夏季在普里兹湾获取的海水样,分析测定了叶绿素a、磷酸盐、硅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的含量。结果表明,普里兹湾表层海水中时间/min的含量普遍具有冰架边缘>陆架区>陆坡及深海区的分布特征,海冰的消融及水体的稳定性是影响表层海水Chl a分布的主要原因。Chl a含量的垂直分布与光照条件相关,基本上都具有上层水体含量高,随着深度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磷酸盐、硅酸盐和硝酸盐的水平及垂直分布特征都与Chl a的分布格局相反。表层海水中铵盐的分布特征与磷酸盐等主要营养盐的分布格局相反,冰架边缘、陆架区铵盐的垂直分布特征与陆坡及深海区不同,在冰架边缘和陆架区有机质降解过程主导着水柱中铵盐的浓度,而浮游植物吸收作用与有机质降解过程之间的平衡控制着陆坡及深海区铵盐的垂直分布。根据Chl a与营养盐的浓度及分布特征,结合温度、盐度、溶解氧饱和度等水文要素,分析探讨了Chl a深层最大值现象(DCM)的成因及67.5°S以南表层海水中铵盐对硝酸盐吸收的抑制作用。
- 孙维萍扈传昱韩正兵潘建明翁焕新
- 关键词:硅酸盐硝酸盐铵盐叶绿素A
- 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夏季南大洋以及普里兹湾POC的分布与变化被引量:11
- 2011年
- 在中国第24次和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利用航渡表层水观测和普里兹湾定点观测,对颗粒有机碳(POC)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大洋表层水体的颗粒有机碳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表层水体POC的含量与营养盐和叶绿素a有着明显的相关分布趋势。南极水、亚南极水的表层POC浓度明显高于亚热带水和热带水,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亚热带和热带水、亚南极水和南极水的表层POC平均浓度为78.03,116.59和105.8μg·dm-3,要略高于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的49.36,59.39和71.54μg·dm-3,南大洋表层POC的年季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第24次和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POC的浓度范围分别为12.78—363.73μg·dm-3和24.38—446.40μg·dm-3,表层分布主要表现出湾内高、湾外低的特点。湾内陆架区、陆坡区和湾外深水区的POC与Chl a都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8248,0.8049和0.6989,说明POC主要来源于浮游生物的贡献。并且,在POC的垂直分布上,受到光照、营养盐及海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物理和生物的相互耦合作用,致使POC的最大值有从湾内的表层最大值向湾外的次表层最大值转变的趋势。
- 韩正兵扈传昱薛斌潘建明张海生
- 关键词:颗粒有机碳南极科学考察南大洋叶绿素A
- 夏季南大洋普里兹湾有机质耗氧及营养盐再生过程模拟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在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通过南大洋普里兹湾150m上表层水柱采集的浮游植物的现场培养实验,研究了湾内陆架区Ⅲ-11站与埃默里冰架边缘区IS-2站浮游植物颗粒物的降解过程,估算了实验条件下研究海域浮游植物碎屑耗氧速率以及营养盐的生成速率。结果表明:在实验初期DO含量变化明显,随时间呈显著下降趋势,而营养盐含量则呈上升趋势,两者在实验后期均变化缓慢。在Ⅲ-11站100h内耗氧速率为92.592mg/(m2·h),实验初期磷酸盐、铵盐以及硅酸盐的生成速率分别为:107.15,65.10,351.93μmol/(m2·h);在IS-2站50h内耗氧速率为77.927mg/(m2·h),50h后耗氧速率降为21.142mg/(m2·h),50h内磷酸盐、铵盐以及硅酸盐的生成速率分别为:43.61,137.32,60.89μmol/(m2·h)。
- 扈传昱薛斌于培松孙维萍
- 关键词:有机质浮游植物降解耗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