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30534)

作品数:24 被引量:1,171H指数:15
相关作者:彭建李双成吴健生高阳冯喆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经济管理
  • 3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生态
  • 6篇生态系统
  • 5篇生态系统服务
  • 2篇网络
  • 2篇县域
  • 2篇京津
  • 2篇京津冀
  • 2篇景观
  • 2篇干旱
  • 2篇SOFM
  • 2篇城市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学
  • 1篇研究议题
  • 1篇遥感
  • 1篇遥感影像
  • 1篇议题
  • 1篇因果
  • 1篇因果检验
  • 1篇站点

机构

  • 21篇北京大学
  • 1篇天津工业大学
  • 1篇山西财经大学
  • 1篇浙江财经学院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海石油环保...

作者

  • 9篇李双成
  • 7篇彭建
  • 6篇吴健生
  • 4篇高阳
  • 4篇冯喆
  • 3篇朱文博
  • 3篇王阳
  • 3篇黄秀兰
  • 3篇赵昕奕
  • 3篇刘金龙
  • 2篇马晶
  • 2篇马程
  • 2篇李鹏飞
  • 2篇王羊
  • 2篇李琰
  • 2篇王政
  • 2篇宗敏丽
  • 1篇王仰麟
  • 1篇刘焱序
  • 1篇魏海

传媒

  • 7篇北京大学学报...
  • 4篇生态学报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Chines...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研究进展及地理学研究议题被引量:250
2013年
由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多样性、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人类使用的选择性,在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作用下,服务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权衡、相互增益的协同等变化。理解服务权衡与协同的表现类型、形成机理、尺度依存和区域差异,对于制定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从相互作用与联系、类型与形成机制、研究方法与工具、尺度效应以及不确定性等方面评述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局限性,并对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地理学视角研究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的主要议题,包括服务供需的时空异质性、权衡与协同的形成机制、尺度依存和区域差异等。可为拓展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地理学综合研究水平提供借鉴与参考。
李双成张才玉刘金龙朱文博马程王珏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
基于PSR模型的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概念框架被引量:103
2012年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态持续性则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本途径,但目前仍缺乏普遍认可的生态持续性目标分解方案;而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影响日益显著且不断增大的背景下,生态系统健康、风险、安全与可持续性评价已成为当前宏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虽然在各类评价之间普遍存在概念混淆、指标体系雷同等问题。本研究在系统梳理生态持续性相关概念逻辑关联的基础上,将区域视为人类自然-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强调人类活动的主导性,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生态胁迫、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可持续能力3方面构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生态意义的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概念模型,并对评价模型、评价指标筛选及其阈值与权重展开了深入探讨。研究认为:系统工程的综合评价法是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的基本方法;不存在绝对的评价标准,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的终极目标,不在于静态的评价某时某地人类-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与否,而在于定量表征时空尺度上系统可持续性的动态变化与空间分异。
彭建吴健生潘雅婧韩忆楠
关键词:生态风险生态安全PSR模型
京津冀地区近50年气温、降水与潜在蒸散量变化分析被引量:37
2015年
利用京津冀地区22个气象站1960年到2010年逐日的气象要素观测资料,采用彭曼公式计算该地区近50年逐日的潜在蒸散量。在此基础上,利用气候倾向率检测、时间序列MK突变检验以及年代际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近50年气温、降水和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近50年来气温升高显著;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整个地区潜在蒸散量都在减少,东南部减少的更快。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导致整个区域变得干旱化,但潜在蒸散量的减少,缓解了一部分干旱化的趋势。
李鹏飞刘文军赵昕奕
关键词:气候变化潜在蒸散量干旱化
基于LUCC-ESs矩阵的京津冀城市群基础供给服务模型构建被引量:2
2020年
针对传统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的主观性强以及评价案例之间可比性差等问题,建立基于改进的LUCC-ESs矩阵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方法。该方法基于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建立不同覆被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单元,形成LUCC-ESs评价矩阵,计算不同覆被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由不同核算方法和价值单位引起的结果差异,使结果具有可比性和实用性。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评价表明,基础供给服务的供给空间格局具有区域性,与自然资源的存赋和土地生产力高度相关;需求服务的空间格局在城市中心区聚集,向城市周围逐渐递减,表现出与人口空间格局一致的流动性和聚集性,京津冀区域内外的基础服务呈现共同向京津冀城市中心区聚集的趋势。
李晓静高阳李双成
关键词:京津冀城市群
Using Impervious Surfaces to Detect Urban Expansion in Beijing of China in 2000s被引量:12
2016年
The change of impervious surface area(ISA) can effectively reveal the gradual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act as a key index for monitoring urban expansion. Experiencing rapid growth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the 2000 s, urban expansion of Beijing has not been fully characterized through ISA. In this study, Landsat TM images of Beijing in 2001 and 2009 were obtained, and the eight-year urban expansion process in Beijing was analyzed using the ISA extracted by means of the vegetation-imperious surface-soil(V-I-S) model. From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ISA, the ring structure of urban expansion in Beijing was significant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ith decreasing urban density from the city center to the periphery. In the ring road analysis, the most dramatic changes of ISA were found between the fifth ring and the sixth ring. This area has experienced the most new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and is currently the main source of urban expansion. The typical profile lines revealed the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expansion. The east-west profile was the most urbanized axes in Beijing, while ISA change in the east-north profile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in the other five profiles. Moreover, the transition matrix of ISA levels revealed an increase in urban density in the low density built areas; the Moran′s I index showed a clear expansion of the central urban area, which spread contiguously;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 indicated the northeast was the dominant direction of urban expansion. These findings can provide important spatial control guidelines in the next round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land use planning.
PENG JianLIU YanxuSHEN HongXIE PanHU XiaoxuWANG Yanglin
基于遥感影像的中尺度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被引量:24
2015年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及其他与人口分布相关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因子,在中尺度区域上研究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及应用。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首先获取2010年京津冀地区人口普查数据;然后基于各个相关因子(公路、铁路、河流、坡度、土地利用和夜间灯光)计算概率系数;最后综合各种输入变量和概率系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把人口普查数据分配到各个像元上。用城市人口普查数据对分配结果进行检验,检验结果为:京津冀地区2010年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结果在城市尺度上的校验准确率可以达到74%以上。此检验结果表明该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应用于中尺度区域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
吴健生许多谢舞丹彭建
关键词: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
河北省县域贫困度多维评估被引量:90
2014年
在京津冀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河北省出现环绕京津地区的贫困带引起了学界与公众的普遍关注。目前国内贫困县的设定往往以经济指标为唯一度量标准,本文在经济维度基础上增加社会维度(代表人类贫困)和自然维度(代表自然贫困)两方面评价指标,构建县域贫困度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136个县的贫困状况分别进行经济单维度与经济—社会—自然三维评估,并基于SOFM网络将全省县域贫困度划分为五级,与河北省现有各类贫困县分布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经济单维度与经济—社会—自然多维度评估的聚类分析得到的高贫困度县域均与现有贫困县有很好的对应,与河北省贫困县分布现状基本吻合;由于经济—社会—自然的多维度贫困度评估综合考虑了贫困现状及其潜在可能性,评估更加全面和深入。基于自然维度的潜在贫困度对多维贫困度的影响分析表明:环京津地区的贫困现状比较严重、且潜在贫困程度高,应积极依托京津,承接产业转移。而在冀中南地区,尽管贫困现状较为严重,但潜在贫困程度较低,因其较易脱贫而容易被忽视;同时,还存在大量非贫困县转化为贫困县的可能性;应进一步加强对该地区贫困问题的关注,分类扶贫、防治结合、区域联动,促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社会财富同步增长。
袁媛王仰麟马晶魏海彭建
关键词:SOFM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进展被引量:42
2014年
通过整理国内外已发表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ulture ecosystem services,CES)研究文献,评述在研究尺度、评价指标、研究方法和管理与决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预测CES研究的发展趋势,认为完善研究框架、推动参与式制图方法和加强服务间相互作用分析是未来研究的3个重要方面。
董连耕朱文博高阳李双成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文化服务
京津冀地区县域耕地景观多功能性评价被引量:57
2016年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升级,耕地景观功能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拓展,耕地景观多功能性成为新的学术热点。已有研究往往侧重于探讨耕地功能的多指数耦合,缺乏耕地景观多重功能空间定量化与相互关联的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对耕地景观的粮食供给功能、生境维持功能、景观连通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景观美学功能和人口承载功能六项功能及其冷热点聚集区分别空间定量化,评价县域尺度耕地景观多功能性,并识别耕地景观多种功能的空间关联。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中部平原地区粮食供给功能显著,南部平原地区景观连通功能突出,燕山与太行山山脉土壤保持功能、维持生境功能最高,山前平原地带人口承载功能相对重要。2010年京津冀地区耕地景观功能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但功能高低值分布规律差异明显,各功能全部处于高值或低值的样本极少;耕地景观不同功能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数量相当,景观连通功能与粮食供给功能呈现明显协同关系,而与土壤保持功能呈现较强权衡关联。
彭建刘志聪刘焱序陈昕赵会娟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京津冀生境质量时空演变被引量:158
2015年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的核心内容,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境质量时空分异性是区域生态规划的基础,能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分析京津冀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以In VEST模型对生境质量进行总体评估,并基于流域划分,借助剖面线和空间自相关深入分析了生境质量格局时空分异性.结果表明:2000—2010年,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间的相互转换及水体转为耕地,这导致景观结构异质性的减弱和破碎度的提升.两时期生境质量格局整体表现为东南部和南部较低、北部和西部较高.其中,东南部和南部2010年生境质量明显下降,发生了一定生境退化乃至丧失现象.各流域生境质量具有明显分段特征,较多样点在2010年出现不同程度退化,但也有部分有所改善.该区生境质量格局空间分布集聚性有所增强.2000年"高高"型生境质量流域空间聚集区为滦河流域和白河流域上游地区,"低低"型聚集区集中在永定河中下游和潮白河流域部分地区.2010年"高高"型和"低低"型空间聚集区在原有基础上各自向西南方向有所扩展.
吴健生曹祺文石淑芹黄秀兰卢志强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VEST流域京津冀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