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AZD018)

作品数:62 被引量:767H指数:15
相关作者:金太军张振波鹿斌郑永兰殷盈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1篇政治法律
  • 17篇经济管理
  • 14篇社会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4篇政治
  • 10篇政府
  • 10篇社会治理
  • 9篇城镇化
  • 6篇社会
  • 5篇新型城镇化
  • 5篇视域
  • 5篇民主
  • 5篇公民
  • 4篇治生
  • 4篇社会稳定
  • 4篇网络
  • 3篇新生代农民
  • 3篇新生代农民工
  • 3篇政治生态
  • 3篇社会管理
  • 3篇社会组织
  • 3篇农民
  • 3篇农民工
  • 3篇协同治理

机构

  • 46篇苏州大学
  • 11篇南京审计大学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江苏省社会科...
  • 2篇江南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财经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山东政法学院
  • 1篇国家开放大学

作者

  • 38篇金太军
  • 7篇张振波
  • 6篇鹿斌
  • 3篇殷盈
  • 3篇沈承诚
  • 3篇郑永兰
  • 2篇糜皛
  • 2篇骆聘三
  • 2篇姚虎
  • 2篇汪波
  • 2篇李娟
  • 2篇刘培功
  • 2篇成洁
  • 1篇陈晓军
  • 1篇赵军锋
  • 1篇徐至寒
  • 1篇杨书房
  • 1篇唐玉青
  • 1篇张劲松
  • 1篇胡小君

传媒

  • 4篇社会科学战线
  • 4篇晋阳学刊
  • 4篇江海学刊
  • 3篇江汉论坛
  • 3篇理论探讨
  • 3篇南京社会科学
  • 3篇南京理工大学...
  • 2篇新视野
  • 2篇政治学研究
  • 2篇学术界
  • 2篇江苏社会科学
  • 2篇学海
  • 2篇社会科学家
  • 2篇社会科学研究
  • 2篇中国行政管理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行政论坛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

  • 8篇2017
  • 16篇2016
  • 12篇2015
  • 20篇2014
  • 4篇2013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以江苏为例被引量:2
2015年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经济发展观促进城镇化发展观的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要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源转型。以江苏为例,分析新型城镇化与人的观念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与人的素质内在的发生关系,一方面,人的现代化有力地促进了江苏新型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江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不断为人的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政治环境、文化要素、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
林闽钢周庆刚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从分散治理到协同治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及其关系构建被引量:73
2016年
社区治理作为微观层面的社会治理,有协同治理的内在要求。当前,城市社区的治理已呈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状态,其中社区内设立的有执政党基层组织、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业主委员会、居民活动团队等,社区外介入的有上级党政机关、群团组织、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共建单位等。当前,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处于总体分散、局部协作的状态。推进社区从分散治理向协同治理转变,需要确定社区治理体系中的枢纽型组织,由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交叉任职形成的党—居一体化组织具备了充当枢纽型组织的基本条件。在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中,党—居一体化组织通过组织渗透和组织协调两种路径引导多元主体构建协同关系。党—居一体化组织应充分借助社区党员网络以及与上级党政机关的特殊联系,不断增强开放性、民主性、渗透性,推动社区协同治理的形成。
胡小君
关键词:协同治理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苏南区域治理探析——基于“流空间”视角
2015年
"流空间"作为一种信息时代的分析范式,有助于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苏南区域治理展开透析。在苏南城镇群流空间中,基于城镇节点的引力与势能差,流网络在"需求—势能差—流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将中小城镇与中心城市纳入"水平与垂直分工"的城镇群体系。新型城镇化下苏南中小城镇的战略价值在于:它日益成为流要素双向对流的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平台。伴随场空间向流空间的变迁,行政流需与流空间内在逻辑相适应,破除传统行政梗阻,使行政流成为区域流空间一体化的加速器。
汪波赵丹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论微观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塑造被引量:1
2014年
现代社会的"个体化"发展趋势,使得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日益要求通过政治社会化来塑造微观政治主体的价值观。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目前在微观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塑造上却面临着诸多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对此,有必要系统地思考微观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塑造,照顾不同微观主体的层次性,采取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教育内容,实现教育内容的相互衔接和教育过程的循序渐进;充分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和丰富多彩的价值观实践形式,实现政策、法律精神与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充分尊重宏观主体与微观主体的差异性,在互动中达致共同价值目标的均衡,保障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顺利进行。
潘晓珍
关键词:政治主体价值观塑造
公民权、社会组织与民主:治理视域下三者互动关系的分析
2016年
治理若缺乏逻辑基础和贯通动力,不论多有少主体参与、以何种形式呈现,都有可能流于空泛。公民权是民主的前提,公民基于公民权的合作和集体行动为治理提供基础、注入动力,社会组织则为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公民提供公共生活合适的活动载体和合法性保障。因此,在治理场域中,民主、社会组织和公民权三者具有内在相关性。只有贯通公民权、社会组织、民主三者的互动发展,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推进从统治到治理的现代转型。这不仅是建构现代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国目前正着力推进的渐进、增量型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
殷盈金太军
关键词:公民权社会组织民主
中国城镇化推进中的公共性不足及其培育被引量:13
2015年
无论是从中国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及其所处的转型社会系统进行内在解构,还是从传统条块分割系统下地方政府对于社会优势资源要素的掌控能力作外在分析,都可见政府对于中国城镇化的引导性作用。以中国城镇化的战略方位为切入点,以政策范式转移的视角分析新型城镇化之内涵的公共性思考,并从作为引导主体的政府、作为承载主体的市场以及作为实现主体的社会可以条分缕析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性不足的成因。鉴于此,探寻公共性的培育路径,不但要从制度供给的有效性和政策议程的公开性实现公共性价值的规塑,并以公共性的扩散作为公共性生发的契机;而且要基于社会治理的转型过程,以社区文化和业主维权的型塑实现公共性价值在社区——作为公共领域的生长和发育。
金太军
关键词:城镇化公共性社会参与
治理转型中的社会自主性:缘起、困境与回归被引量:12
2017年
社会自主性的建构并非完全是在"国家——社会"互动结构中的叙事,其自身成长发育的"故事"似乎更为值得发现。本文试图突破社会自主性理论分析中的"国家——社会"二元结构解读,从社会自身发展的角度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自主性的发展缘起、现实困境和回归预设,以期从社会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寻求自我、完善自我。
金太军鹿斌
关键词:社会治理
国家治理视域下的社会组织发展:一个分析框架被引量:23
2016年
国家治理的建构性意涵既包含了治理所主张的多主体、多中心的治道逻辑,又彰显了国家在保障治理实践有效开展上的不可或缺性,强调通过国家组织来预防社会治理因缺乏必要的规则约束、过程监督、资源供给以及外部谈判能力等而导致的普遍失败。社会组织作为一类组织载体和一种实体力量,它既能打通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实体壁障,又能将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统一起来,从而成为国家治理机制建构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或重要实践手段。在国家治理的视域下,对社会组织的实体论和系统论想象,应超越片面关注其位置属性和结构特征的单一视角,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在国家治理系统建构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及其行为评析上,应根据国家治理的国家属性、结构特性和运作逻辑而定位其未来发展的价值、功能与实践取向。
金太军
关键词:社会组织
公民网络公共参与的行为逻辑探究被引量:11
2014年
在现实政治表达渠道不畅与虚拟参与成本较低的联合作用下,网络成为公民实现公共参与的现实选择,而网络公共参与在改进参与条件的同时,其"事件性"参与特征所形成的"爆炸性"增量对网络社会运行形成了相当的压力。因此,网络社会的稳定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对"爆炸性"参与的有效调节,而调节的有效性则以对网络公共参与群体的行为模式的了解为基础。与现实社会不同的是,网络社会参与最明显的两个特征在于参与的匿名性和广泛性,前者导致网民因缺少现实社会中的规则约束而倾向于忽视责任,在此基础上参与者的道德理性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后者的价值在于保证事件的影响范围及其关涉群体与现实社会有较强的同构性和代表性。基于此二者特征,网络公共参与群体的行为模式可大致划分为高理性低关联、高理性高关联、低理性低关联、低理性高关联四类。作为参与行为的目标,理性化将是网络公共参与的最终发展方向,只不过是在事件高相关还是事件非相关的不同情况下,在文化应对与制度应对问题上有所侧重而已。
金太军杨书房王军洋
关键词:网络群体体制化
我国公共听证制度的困境与突围被引量:5
2014年
目前听证制度被广泛应用,但近年来在价格决策、立法听证等领域,公众对听证会的热情逐渐消退,行政部门随意篡改听证会的形式、听证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等现象,使公共听证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些公共决策领域,存在着行政决策惯性的桎梏、听证制度的泛工具化倾向、听证定位的偏差以及被管制企业与政府管制者之间形成的"管制俘虏"关系。要让听证会真正成为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制度基础,必须从性质上坚守公共听证的民主价值,健全和完善公共听证的操作规则,并使信息公开成为政府的一项一般性义务。
成洁赵晖
关键词:信息公开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