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327)

作品数:16 被引量:76H指数:7
相关作者:邓宇斌刘晓刚蔡辉王晔叶美红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细胞
  • 11篇干细胞
  • 7篇骨髓
  • 7篇分化
  • 6篇营养因子
  • 6篇神经营养
  • 6篇神经营养因子
  • 6篇神经元
  • 6篇间充质干细胞
  • 6篇胶质
  • 6篇胶质细胞
  • 6篇骨髓间充质
  • 6篇骨髓间充质干...
  • 6篇骨髓间质
  • 5篇蛋白
  • 5篇源性
  • 5篇细胞源
  • 5篇细胞源性
  • 5篇间质干细胞
  • 5篇胶质细胞源性

机构

  • 17篇中山大学
  • 7篇北京市垂杨柳...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南昌大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东莞市人民医...
  • 1篇中国航天科技...

作者

  • 16篇邓宇斌
  • 9篇刘晓刚
  • 6篇蔡辉
  • 3篇叶美红
  • 3篇王晔
  • 3篇朱文标
  • 2篇那晓东
  • 2篇沈慧勇
  • 2篇何杰民
  • 2篇叶伟标
  • 2篇张成
  • 2篇马郁琳
  • 2篇刘祖国
  • 2篇徐红兰
  • 2篇王建云
  • 1篇田莹
  • 1篇胡贞贞
  • 1篇全大萍
  • 1篇徐评议
  • 1篇王丽宁

传媒

  • 4篇中国病理生理...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国外医学(输...
  • 1篇国外医学(脑...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移植对猴损伤脊髓髓鞘的修复被引量:6
2009年
背景:髓鞘再生障碍是导致脊髓损伤后功能障碍的因素之一。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与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移植后,对猴损伤脊髓的皮质脊髓束髓鞘的修复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5/07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病理科完成。材料:选择2004-01/2005-01中山大学邓宇斌教授课题组研究的猴脊髓石蜡标本12例作为回顾性实验分析对象,其中联合移植组4例、细胞移植组4例、模型对照组4例。方法:密度梯度法体外分离培养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第5~8代细胞诱导为神经元。3组动物均建立急性重度脊髓损伤模型,10d后联合移植组取丹参酮预诱导1.5h的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3.0×106个/kg,与含2μ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嵌共聚体混合,加入200μL磷酸盐缓冲液制成混悬液,分5点注射到脊髓损伤部位;细胞移植组单纯给予含等量丹参酮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的磷酸盐缓冲液,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主要观察指标:皮质脊髓束髓鞘苏木精-伊红染色、砂罗铬花青染色结果及髓鞘平均吸光度。结果:砂罗铬花青染色结果示联合移植组对皮质脊髓束髓鞘的修复作用在范围、单位视野密度等方面优于细胞移植组,而苏木精-伊红染色不能区分这种差别;模型对照组皮质脊髓束结构严重破坏,观察不到髓鞘结构。图像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移植组、细胞移植组皮质脊髓束髓鞘平均吸光度基本相似(t=1.725,P>0.05)。结论: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对猴损伤脊髓皮质脊髓束髓鞘的修复效果。
刘晓刚邓宇斌蔡辉马郁琳徐红兰
关键词:脊髓神经组织蛋白质类生物相容性材料
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实验探讨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体外定向诱导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hymal stem cells,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方法抽取2~3岁龄雄性恒河猴髂骨骨髓,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单核细胞层进行贴壁培养,获取原代(P0)猴BMSCs后进行传代培养,并进行多向分化能力鉴定。分别取第3代(P3)、第5代(P5)、第8代(P8)猴BMSCs,实验组加入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培养液,对照组加入常规培养液。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诱导3周后行油红O染色,计算脂肪细胞分化率,并比较不同代次之间脂肪细胞分化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实验抽取的猴骨髓单核细胞具有成脂及成骨分化能力,从而表明其为多能性干细胞。成脂诱导分化培养后第5天,实验组即可观察到少数细胞胞质内出现脂滴,随后胞质内脂滴数量、大小及含脂滴细胞数量逐渐增加,约3周时达到高峰,随后诱导细胞迅速出现死亡;油红O染色示脂滴呈橙红色;脂肪细胞分化率:P3(48.3±10.0)%,P5(58.7±5.3)%,P8(68.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未见脂滴形成,油红O染色呈阴性。结论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培养液可以在体外将猴BMSCs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脂肪细胞分化率随着传代次数增加而增加。
刘晓刚邓宇斌赵晓娟蔡辉王丽宁张新鹏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脂肪细胞
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骨髓间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移植修复猴脊髓轴突的协同作用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采用甘氨酸银浸镀法评价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骨髓间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联合移植后,其对猕猴脊髓损伤后轴突的修复效果是否优于单纯神经元样细胞移植。方法:实验于2006-03/08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病理科完成。①选择2004-01/2005-01中山大学邓宇斌教授课题组研究的猴脊髓石蜡标本12例作为回顾性实验分析对象,其中控释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元样细胞联合移植组4例、单纯神经元样细胞移植组4例、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4例。课题前期实验各组动物均建立急性重度脊髓损伤模型,并于造模后第10天给予对应细胞悬液。②各组每例石蜡标本均制备连续切片3张,片厚0.4μm,对所有切片进行一次性甘氨酸银浸镀法染色。具体步骤:切片脱蜡入水,酸性甲醛液处理10min,蒸馏水清洗后,置于甘氨酸银溶液中,37℃作用5min。取出切片,用滤纸吸干多余银液,入预热45℃的还原液作用1min。用乙醇洗切片10min,再行蒸馏水冲洗,入氯化金水溶液5min,直到棕黄色脱去。滴入苯胺油乙醇液加强染色,冲洗。50g/L硫代硫酸钠液处理30s,冲洗,梯度乙醇脱水,然后在石碳酸二甲苯中浸泡2min,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③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检测,观察各组皮质脊髓束纵切面病理改变,统计每个视野内上行性(后索)与下行性(皮质脊髓束)横切面轴突的数量及横、纵切面面积,取切片两侧各5个非重叠视野,计算平均吸光度值。结果:①各组脊髓损伤处轴突病理改变:控释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元样细胞联合移植组皮质脊髓束纵切面部分区域存在较多连续性的轴突;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脊髓结构破坏严重,轴突大面积消失,纵切面可见崩解的轴突碎片,几乎观察不到连续性轴突;单纯神经元样细胞移植组的变化介于两者之间。②后索与皮质脊髓束的横切面轴突数量、横切面面积、纵切面�
刘晓刚邓宇斌蔡辉马郁琳徐红兰
关键词: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间质轴突控释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向神经元前体细胞分化:不同质量浓度对诱导剂隐丹参酮作用有差异吗?被引量:11
2010年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属于活性单腱多肽,是一种有效的促有丝分裂因子。目的:探讨不同质量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神经分化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设立4组,对照组及低、中、高质量浓度组分别加入0,3,6,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观察不同条件下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情况。取传至第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含20mg/L隐丹参酮的无血清L-DMEM培养基向神经方向诱导分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诱导后巢蛋白阳性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质量浓度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加快(P<0.05),并且与培养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质量浓度呈正相关。隐丹参酮诱导0.5h后,低、中质量浓度组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有一定程度的巢蛋白阳性表达;诱导1.5h后,巢蛋白阳性表达细胞数达峰值,低质量浓度组巢蛋白表达效果明显好于高质量浓度组(P<0.05)。提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并且在低质量浓度时能够增加隐丹参酮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前体细胞分化的诱导率,在高质量浓度时则产生相反的抑制作用。
刘晓刚邓宇斌蔡辉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隐丹参酮分化巢蛋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静脉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后进入大鼠局灶性缺血脑内的短期存活情况及其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BrdU标记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后,经尾静脉注射到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体内,分别在脑缺血术后1d、7d、14d和28d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观察移植后大鼠神经行为学变化情况,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移植到脑内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存活状态和脑内缺血区与非缺血区神经细胞死亡情况,用RT-PCR方法观察到骨髓基质干细胞表达细胞因子及神经营养因子。结果: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在14d和28d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静脉移植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在移植的1d主要分布在损伤侧大脑中动脉周围组织间质中,在第3d沿着损伤侧的下丘脑迁移至海马的CA1(cornuammonis1,CA1)区;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的死亡细胞在14d和28d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静脉注射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能迁移到损伤区并能够明显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功能恢复;抗凋亡、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改善微环境、动员神经干细胞并迁移至缺血区可能是静脉注射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机制。
胡贞贞邓宇斌王晔叶美红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脑缺血细胞移植细胞凋亡
慢病毒载体介导HIF-1α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促进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低氧诱导因子(HIF-1α)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慢病毒载体介导HIF-1α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获得稳定转染HIF-1α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于缺血后3h经股静脉进行体内移植。在细胞移植后的1、7、14、28d进行神经功能检查,使用TTC染色观察缺血体积,分别通过TUNEL和pax6、DCX抗体免疫荧光双标分析缺血侧脑组织的神经细胞凋亡及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存活情况。结果:脑缺血BMSCs-mHIF-1α治疗组在14d和28d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缺血组(P<0.05),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脑缺血BMSCs-mHIF-1α治疗组脑梗死灶体积小于缺血组;脑缺血BMSCs-mHIF-1α治疗组缺血侧脑组织的神经细胞凋亡在14d和28d明显少于缺血组(P<0.05);细胞移植后7d,脑缺血BMSCs-mHIF-1α治疗组在海马区域观察到pax6/DCX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缺血组(P<0.05)。结论:静脉注射HIF-1α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抗凋亡及激活并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迁移至缺血区可能是静脉注射HIF-1α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脑缺血的机制。
叶伟标邓宇斌叶美红蔡拓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脑缺血缺氧诱导因子-1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背景:鉴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最终研究目的,是将诱导后的细胞移植入体内参与损伤神经系统的修复过程,因此,保证移植细胞的活性显得十分重要。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隐丹参酮体外诱导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以隐丹参酮为诱导剂诱导第8代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段诱导细胞的凋亡百分比(每间隔0.5h为1组,共12组)。选择细胞凋亡百分比较高的一个时段,观察添加不同质量浓度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0-100μg/L,共11组)对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结论:诱导后细胞凋亡百分比逐渐升高,约4h时达到峰值,维持约1h后下降(P<0.05)。随着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质量浓度由0μg/L提高到30μg/L,细胞凋亡百分比逐渐下降(P<0.05),当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质量浓度超过30μg/L后,细胞凋亡水平受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质量浓度影响不再显著。结果可见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隐丹参酮体外诱导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过程中具有保护作用。
刘晓刚邓宇斌蔡辉
关键词:干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隐丹参酮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元样细胞猕猴
骨髓间质干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5年
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存在于骨髓中的间质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向其他组织细胞转化的能力。它提供了造血干细胞的微环境, 支持造血系统的再生和修复。同时MSC不表达MHC-Ⅱ类分子,属于低免疫原性细胞,在异体组织内不易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在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MSC能够促进造血重建、免疫重建及减轻GVHD。本文就 MS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田莹邓宇斌那晓东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免疫排斥反应分化能力MSC间质细胞自我更新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缺血大鼠体内迁移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derived-factor-1α,SDF-1α)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BMSC)在SD大鼠脑缺血后迁移至脑损伤区影响的机...
王晔邓宇斌李燕叶伟标叶美红
关键词:GFP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绿色荧光蛋白标记
文献传递
神经元样细胞与控释神经营养因子联合移植对脊髓损伤猴后索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作用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控释生物材料联合移植治疗猴急性脊髓损伤过程中,对后索结构修复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雄性恒河猴8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4只。制作猴脊髓损伤模型后损伤治疗组植入3.0×106个/kg神经元样细胞与含2μ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嵌共聚体用200μL磷酸盐缓冲液制成悬液,损伤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各组动物分别于术前和治疗后四五个月进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处死动物前3周将TrueBlue注射到脊髓损伤部位下界下部后索部位,制备石蜡切片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脊髓后角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应用甘氨酸银浸镀法染色观察后索结构。结果:8只恒河猴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动物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结果:脊髓损伤后,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信号消失,治疗后四五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损伤治疗组潜伏期无明显延长。损伤治疗组波幅降低度明显低于损伤对照组犤(3.78±1.32)μV,(9.85±0.84)μV,t=-11.194,P<0.01犦。②病理结果表明,损伤治疗组后角轻度胶质增生;损伤对照组后角神经元少见,胶质浸润。③脊髓后索神经纤维密度和积分吸光度值:损伤治疗组后索神经纤维密度明显高于损伤对照组犤(1338±276)个/视野,(574±168)个/视野,t=4.734,P<0.01犦;积分吸光度值高于损伤对照组(9966.73±3753.78,4323.25±1040.92,t=2.897,P<0.05)。④荧光显微镜下,损伤治疗组大脑皮质躯体感觉区(对侧)存在蓝色荧光阳性细胞,损伤对照组无此现象。结论:①注射骨髓间充质神经元样细胞与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恒河猴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基本正常,波幅降低,表明其本体感觉获得了一定程度恢复,同时说明波
刘晓刚邓宇斌刘祖国朱文标王建云张成
关键词:脊髓神经组织蛋白质类生物相容性材料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元样细胞脊髓损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