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D0706002040131)

作品数:3 被引量:79H指数:3
相关作者:王红清张琼周君冷平贾乐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林科学院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黄酮
  • 2篇黄酮醇
  • 2篇果实
  • 1篇叶片
  • 1篇桃果
  • 1篇桃果实
  • 1篇桃树
  • 1篇套袋
  • 1篇铺设反光膜
  • 1篇花青苷
  • 1篇花色
  • 1篇花色苷
  • 1篇黄烷
  • 1篇冠层
  • 1篇冠层叶
  • 1篇冠层叶片
  • 1篇光合速率
  • 1篇光膜
  • 1篇发育过程
  • 1篇反光

机构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山东省果树研...
  • 1篇北京农林科学...

作者

  • 3篇王红清
  • 2篇周君
  • 2篇张琼
  • 1篇陈宗玲
  • 1篇贾乐新
  • 1篇冷平

传媒

  • 2篇园艺学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套袋对桃果实成熟过程中酚酸类和类黄酮类物质积累的影响被引量:28
2009年
以‘晚蜜’桃为试材,果实于盛花后75d套袋、盛花后144d除袋,以未套袋果作对照,应用HPLC-MS技术对果皮中酚酸类和类黄酮类物质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在成熟果中分离、检测到了3种酚酸类物质,8种黄酮醇类物质,5种黄烷-3-醇类物质和2种花色苷类物质。伴随果实成熟,酚酸类和黄烷-3-醇类物质的含量逐渐下降;黄酮醇类物质在果实发育早期含量较高,而后逐渐降低,果实着色初期其含量骤然上升,到成熟后期又急剧下降;未套袋果在盛花后144d已有花色苷积累,套袋果除袋后果皮迅速合成花色苷。成熟期套袋果和未套袋果中的酚酸和黄烷-3-醇类物质的含量没有差异,但套袋果中花色苷类和黄酮醇类物质的含量显著高于未套袋果,其中套袋果的花色苷含量为未套袋果的1.74倍。试验表明,酚酸类和黄烷-3-醇类物质对光较敏感,套袋显著抑制了这两类物质的合成,但未影响成熟果中的含量,套袋处理增加了成熟果中花色苷和黄酮醇的积累。桃果皮中的花色苷类物质代谢在果实发育早期向花色苷以外的各分支代谢方向进行,果实着色初期同时积累黄酮醇和花色苷,到成熟后期主要为花色苷的合成。
周君陈宗玲张琼王红清
关键词:果实套袋HPLC-MS酚酸黄酮醇
铺设反光膜对桃树不同冠层叶片最大光合能力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3
2009年
为探讨果园铺设反光膜对桃树不同冠层叶片的光合能力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量了铺设反光膜后不同时期桃树树体不同冠层叶片的最大光合能力,并对不同冠层内果实的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铺设反光膜能有效地改善树体内膛的光照情况,特别是树冠中下部的内膛区域,显著提高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含量,但对上部区域的叶片影响并不显著。铺设反光膜显著地提高了中下部内膛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果实的硬度和含酸量,并显著提高了果实背阴面的花青苷含量。试验表明,反光膜应用于桃树生产栽培能提高中下层叶片的光合能力,改善果实风味和外观品质,促进全红果的形成,有利于桃树的优质栽培。
周君王红清
关键词:反光膜光合速率花青苷
草莓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苷和黄酮醇类物质的形成机制被引量:36
2008年
以‘赛娃’草莓为试材,研究了果实中花色苷和类黄酮类物质的形成机制。在‘赛娃’果实中共检测到12种花色苷和7种黄酮醇类物质。幼果期(盛花后15~25d)果实内没有花色苷的积累,但黄酮醇类物质大量积累;随着果实成熟,花色苷含量逐渐增加,黄酮醇类物质含量降低;遮光导致花色苷和黄酮醇类物质的积累降低了70%~90%,尤其是花青素糖苷和槲皮素糖苷的含量降低了90%以上,表明遮光抑制草莓花色苷和黄酮醇类物质的积累,且对花青素、槲皮素合成的抑制明显高于对花葵素和山奈酚合成的抑制。草莓果实类黄酮类物质代谢在发育前期主要为双氢槲皮素方向合成,果实成熟期主要为花葵素方向合成。
张琼王红清冷平贾乐新
关键词:草莓花色苷黄酮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