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89B01)
- 作品数:8 被引量:144H指数:5
- 相关作者:张帆隋鹏朱波曾昭海胡跃高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欧美107杨树提取物体外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被引量:1
- 2009年
- 制备了欧美107杨树枝条和叶的乙醇粗提物及不同极性溶剂的萃取部分,并测定了它们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枝条和叶的乙醇粗提物对棉花枯萎病菌、小麦纹枯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枯萎病菌、黄瓜枯萎病菌、小麦赤霉以及玉米弯孢等7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枝条的乙醇粗提物对杨树溃疡病菌的菌丝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抗菌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萃取部分。
- 周亚明刘浩钟灵允周立刚隋鹏郭泽建
- 关键词:提取物植物病原真菌抗真菌活性
- 种间互作和施氮对蚕豆/玉米间作生态系统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的影响被引量:62
- 2011年
- 为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豆科/禾本科间作体系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07年在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应用田间原位根系行分隔技术研究了蚕豆/玉米种间互作和施氮对玉米抽雄期的根系空间分布、根系形态和作物地上部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种间互作和施氮均增加了玉米和蚕豆在纵向和横向两个尺度上的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根系体积。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与两种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均呈正相关,而与蚕豆的根瘤重呈负相关;抽雄期的土壤含水量与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呈显著的负相关。玉米根系可以占据蚕豆地下部空间,但蚕豆的根却较少到间作玉米的地下部空间,也就是间作后增加了玉米根系水平尺度的生态位。蚕豆和玉米根系主要分布分别在0—40 cm浅土层和0—60 cm土层,且间作玉米根系在60—120 cm比单作和分隔的多。因此,种间互作和施氮扩大了两作物根系纵向和横向的空间生态位,改变了作物根系形态,即扩展了两者水分和养分吸收的生态位,增加了作物吸收养分的有效空间,从而提高了间作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 李玉英胡汉升程序孙建好李隆
- 关键词:根系形态施氮地上部生长
- 海河低平原区杨农复合模式内作物生产力与生态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
- 2010年
- 定位监测河北省衡水地区不同种植格局的杨农复合模式(杨树林龄为6~7年)内土壤含水量、PAR(光合有效辐射)和温度的变化,分析该地区杨农复合模式内作物生产力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杨农复合模式的PAR较粮单作模式降低了32.43%~76.71%,土壤含水量降低了18.67%~42.75%,不同杨农复合模式的PAR和土壤水分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复合系统的黑麦草生物量与PAR的相关性最大,饲用大豆生物量与PAR和0~40cm土壤体积含水量间的相关性都较大,相关系数均超过0.7500(P<0.05)。提高杨农复合模式的PAR和土壤含水量均可有效提高作物生物量,鉴于该地区水资源缺乏,通过间伐或修枝等措施提高复合模式内的PAR是提高作物生物量的可行措施。
- 刘月华陈源泉朱敏曲波隋鹏高旺盛
- 关键词: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水分作物生产力
- “双季稻-鸭”共生生态系统C循环研究
- 【研究背景】'稻鸭共生'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稻田养鸭的继承与发展。'稻鸭共生'生态系统碳循环不同于常规的稻田生态系统,碳素是发生在水稻-鸭-土壤(含水体层)界面下的循环。鸭是该系统一个'流动'碳库,其周转一般以鸭与水稻田'共...
- 张帆高旺盛隋鹏陈源泉
- 关键词:碳收支
- 文献传递
- “稻鸭共生”养分归还特征及水稻植株对氮、磷的吸收被引量:13
- 2012年
- "稻鸭共生"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稻田养鸭的继承与发展。在长江流域双季稻主产区湖南布置了稻田养鸭田间试验,以常规稻作为对照,研究早、晚稻两季"稻鸭共生"养分归还特征及对水稻植株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季"稻鸭共生"后,稻田可增加鸭粪碳229.87 kg.hm 2、鸭粪氮18.22 kg.hm 2、鸭粪磷17.75 kg.hm 2。"稻鸭共生"归还稻田土壤的碳、氮、磷量分别为1 491.21 kg.hm 2、66.02 kg.hm 2、25.14 kg.hm 2,比常规稻作分别提高20.43%(P>0.05)、55.81%(P<0.05)、379.00%(P<0.05)。"稻鸭共生"归还稻田土壤的碳、氮、磷量表现为碳>氮>磷,归还的碳、氮量以水稻根碳、氮占明显优势,归还的磷量以鸭粪磷占明显优势。与常规稻作相比,土壤全氮含量提高5.73%,全磷含量显著提高6.25%;"稻鸭共生"提高了早、晚稻根和秸秆的全氮、全磷含量及早、晚稻籽粒的全磷含量,增加了早、晚稻秸秆的氮、磷吸收量和早、晚稻根的磷吸收量,降低了双季稻产量及籽粒的氮、磷积累量。"稻鸭共生"对水稻植株磷的影响效果好于氮。
- 张帆
- 关键词:养分归还晚稻氮吸收磷吸收
- 燕麦与箭筈豌豆不同混作模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被引量:31
- 2009年
- 本试验以燕麦与箭筈豌豆不同种植模式的根际土壤为对象,对其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燕麦拔节孕穗期较低,开花期较高,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至成熟收获期数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在不同生育期,间混作处理比单作燕麦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数量(P<0.05)。收获期土壤微生物以细菌占绝大多数,其中间作混播根际土壤细菌数量是单作燕麦的1.1倍左右,单作箭筈碗豆是单作燕麦根际土壤细菌数量的1.3倍;土壤微生物总数量以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1∶2)和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1∶2)处理较高,单作燕麦最少。说明间作混播种植方式能起到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作用。
- 王旭曾昭海朱波胡跃高林叶春陈恭芦金生袁喜兰
- 关键词:混作燕麦根际微生物
- “稻鸭共生”生态系统稻季N、P循环被引量:24
- 2011年
- 稻鸭共生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稻田养鸭的继承与发展。在长江流域双季稻主产区湖南布置了稻田养鸭田间试验,以常规稻作为对照,研究"稻鸭共生"生态系统N、P循环。结果表明:"稻鸭共生"生态系统N、P输出分别为153.50 kg/hm2和59.03kg/hm2,其中鸭产品N、P输出分别是23.98 kg/hm2和3.10 kg/hm2;"稻鸭共生"系统在目前的N、P养分投入水平下,土壤存在严重的N和P亏缺;鸭子系统N、P输入对系统外饲料投入依赖高,自持能力较差;鸭粪N、P参与当季的稻田养分循环,其循环率分别为10.66%和28.16%。
- 张帆隋鹏陈源泉高旺盛
- 关键词:N循环
- 冬种黑麦草对六种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被引量:14
- 2009年
- 利用氯仿熏蒸浸提法研究了南方双季稻区6种母质发育的土壤种植黑麦草(Lolium multiflroum Lam.)作为冬季覆盖作物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周年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对微生物量碳、氮影响显著(P<0.05)。其中板页岩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为450.8mg/kg;河沙泥微生物量碳最低,为60.8mg/kg,由大到小排列为:板页岩>紫土>花岗岩>红壤>石灰岩>河沙泥。不同取样时期内土壤微生物性状有显著差异(P<0.05),种植黑麦草各处理比对照(冬闲)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量碳、氮。所有处理表现出相似的微生物量周年变化趋势:水稻成熟期高于分蘖期(P<0.05),晚稻生长季节大于早稻季节。土壤微生物量受土壤类型、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和种植制度的综合影响,微生物活动与作物生长有关。冬季种植黑麦草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量(P<0.05),在有机质分解快、有效养分含量低的土壤中效果更显著。
- 朱波胡跃高肖小平杨光立张帆曾昭海
- 关键词:双季稻黑麦草土壤微生物量覆盖作物
- 扩汇节支促循环 推进集约持续农业被引量:2
- 2010年
- 农作系统是一种非闭合的人工开放系统,能量与物质在流动过程中被大量散逸,保留的能量和物质将逐步减少;扩汇与节支是促进系统物质循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根据能量加速散逸原理与物质非闭合流动和循环原理的扩汇节支的理论基础,分析了中国循环农业扩汇节支的空间和内容以及实现途径:适度的投入人工能物(包括科技、政策)是优化资源组合、提高能效和物质循环的关键。
- 刘巽浩
- 关键词:农作系统节支循环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