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1174)

作品数:45 被引量:716H指数:19
相关作者:仝川曾从盛王维奇张林海黄佳芳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农业科学
  • 9篇天文地球
  • 8篇生物学

主题

  • 28篇湿地
  • 15篇土壤
  • 11篇闽江河口湿地
  • 11篇河口湿地
  • 9篇芦苇
  • 9篇甲烷产生
  • 8篇通量
  • 8篇互花米草
  • 8篇甲烷排放
  • 7篇甲烷
  • 6篇植物
  • 5篇有机碳
  • 5篇土壤碳
  • 5篇排放通量
  • 4篇入侵
  • 4篇生态系统
  • 4篇碳库
  • 4篇土壤碳库
  • 4篇甲烷产生潜力
  • 4篇甲烷排放通量

机构

  • 45篇福建师范大学
  • 5篇教育部

作者

  • 39篇仝川
  • 31篇曾从盛
  • 26篇王维奇
  • 7篇张林海
  • 5篇黄佳芳
  • 4篇钟春棋
  • 4篇闫宗平
  • 3篇杨红玉
  • 3篇章文龙
  • 3篇姚顺
  • 3篇柳铮铮
  • 2篇艾金泉
  • 2篇翟继红
  • 2篇廖稷
  • 2篇林璐莹
  • 2篇鄂焱
  • 2篇陈重安
  • 2篇雷波
  • 1篇刘白贵
  • 1篇贾瑞霞

传媒

  • 7篇湿地科学
  • 5篇亚热带资源与...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农业系统科学...
  • 3篇地理研究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地理科学
  • 3篇湿地科学与管...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生态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植物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14篇2010
  • 10篇2009
  • 9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及碳动态模型被引量:24
2006年
从地上、地下有机物质生产对湿地碳输入的贡献,湿地土壤碳库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土壤碳库和碳排放的影响,甲烷排放和可溶性有机碳输出以及影响因子,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模型4个方面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提出了我国亚热带区域天然湿地碳循环研究的主要热点和方向:(1)沿海湿地碳库估算及土地利用转化对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2)酸沉降对于我国东南沿海低纬度地区湿地甲炕排放的影响;(3)沿海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模型的应用与开发;(4)湿地系统可溶性有机碳的输出机理探讨.
仝川曾从盛
关键词:湿地土壤碳库甲烷排放酸沉降
不同水淹环境下河口感潮湿地枯落物分解及营养动态被引量:30
2009年
采用分解袋法,以我国东南沿海典型的感潮河口——闽江河口最大的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区域,选取2个潮水水淹环境差异显著的地段(一个为近潮沟地段,另一个为远潮沟地段)为研究样地,对闽江河口主要的本地种芦苇、短叶茳芏及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枯落物分解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经常性的潮汐水淹对3种植物枯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不显著;(2)经常性的潮汐水淹促进了短叶茳芏和互花米草枯落物N、P元素的损失,但对芦苇的影响不大;(3)在2种不同的水淹环境,3种植物枯落物分解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均是短叶茳芏〉互花米草〉和芦苇,分解速率在0.003166~0.005280d^-1之间,95%干物质分解需要的时间在1.56~2.61a之间;(4)C浓度基本稳定,N浓度呈上升趋势,总N在研究末期表现为净损失,P浓度呈较大的波动,总P在研究末期也表现为净损失;(5)具有最低C/P的短叶茳芏枯落物分解速率最快。
仝川刘白贵
关键词:营养动态潮水芦苇互花米草
模拟SO_4^(2-)沉降对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被引量:19
2010年
2008年每月小潮日原位定期向闽江河口鳝鱼滩咸草(Cyperus malaccensis)潮汐湿地试验样地施加25,50,100kgSO42--S/(hm2·a)的硫酸钠溶液,探讨模拟SO42-酸沉降对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O42-酸沉降对于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基本无抑制作用.添加SO42-室内厌氧培养试验结果显示,虽然SO42-输入对湿地土壤CH4产生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相对对照组,下降幅度仅为8.5%~15.4%.室内添加甲烷产生基质的厌氧培养试验结果表明,非竞争性途径甲烷产生基质(甲醇和三甲胺)的添加可刺激并增加土壤的甲烷产生量,解释了原位施加SO42-对于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基本无抑制作用的试验结果.
仝川柳铮铮曾从盛钟春棋黄佳芳
关键词:CH4通量
潮汐盐湿地甲烷产生及其对硫酸盐响应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0年
综述了潮汐盐湿地甲烷产生及其对硫酸盐还原过程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潮汐盐湿地甲烷产生除竞争性底物醋酸和二氧化碳/氢气外,甲胺、三甲胺、甲醇和甲硫氨酸等非竞争性底物同样十分重要;潮汐盐湿地甲烷产生潜力较低;硫酸盐对甲烷产生抑制作用明显;底物、硫酸盐浓度、温度与pH值均对硫酸盐抑制甲烷产生过程产生影响,此外,潮汐、盐分、菌种数量与活性也是影响甲烷产生过程主要因子。
王维奇曾从盛仝川
关键词:甲烷产生底物硫酸盐盐分
不同电子受体及盐分输入对河口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被引量:41
2008年
对闽江河口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及电子受体(硝酸盐,三价铁和硫酸盐)及盐分(氯化钠)输入对其的影响进行了厌氧培养实验及测定。结果表明,芦苇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范围是0.0202-0.0871μg.g^-1.d^-1,0-10 cm土壤甲烷产生潜力最大;电子受体及盐分的输入对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具有抑制作用,3种电子受体对甲烷产生潜力抑制程度从大到小为硝酸盐〉三价铁〉硫酸盐,不同浓度硝酸盐与三价铁添加后甲烷产生潜力与对照土壤差异显著(P〈0.05),而硫酸盐与盐分的添加抑制作用不显著,对于每一种电子受体及盐分其不同浓度处理对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差异也不明显(P〉0.05)。
曾从盛王维奇仝川
关键词:电子受体盐分甲烷产生
闽江河口盐沼湿地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及储量特征被引量:42
2008年
以闽江河口最大的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区,选择远、近潮沟2个不同潮水水淹区域设置样线,对研究区3种建群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短叶茳芏(又称咸草)(Cyperus malacceusis)和藨草(Scirpus triqueter)下18个沉积物剖面分层取样,研究闽江河口湿地远、近潮沟区不同植物下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和储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芦苇下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及储量最大,咸草下沉积物次之,藨草下沉积物最小;芦苇、咸草和藨草下0~60cm沉积物中有机碳储量平均为10045.7t/km2、9706.9t/km2和5303.9t/km2;湿地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及储量与植物种类及生物量密切相关;近潮沟区藨草下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大于远潮沟区,而远、近潮沟区芦苇和咸草下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波动变化,且差异不明显,其近潮沟区有机碳储量小于远潮沟区。3种植物下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容重呈显著指数负相关关系(n=36,r=-0.8041,p<0.001),其与盐度、pH不相关。
贾瑞霞仝川王维奇曾从盛
关键词:有机碳储量芦苇
人类干扰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03
2010年
为了阐明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人类干扰的响应,对闽江河口湿地受到人类不同程度干扰的芦苇沼泽、草地、滩涂养殖地、耕地、池塘养殖地和干扰恢复的弃耕地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N、C/P和N/P比均表现出随着干扰程度的增大而降低,即轻度干扰的芦苇沼泽和草地(25.53、156.06、6.11和27.58、158.99、5.78)>中度干扰的滩涂养殖地(25.02、96.90、3.87)>高度干扰的耕地和池塘养殖地(17.55、46.19、2.65和22.30、57.51、2.62);与高度干扰的耕地相比,干扰恢复的弃耕地土壤C/N、C/P和N/P比有所提高(19.95、63.81和3.18);影响土壤C/N、C/P和N/P比的因子随干扰程度的变化而改变;土壤C/N比表现出随着干扰程度和土壤深度的变化相对较小,C/P和N/P比的变异性相对较大;碳与养分比对土壤碳储量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王维奇曾从盛钟春棋仝川
关键词:化学计量学
闽江口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N,P,K含量研究被引量:23
2009年
对闽江口鳝鱼滩原生芦苇沼泽湿地以及由其转变的其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草地、滩涂养殖地、水田、弃耕地、池塘养殖地)的表层土壤N,P和K含量进行测定,并研究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芦苇湿地转变为草地、滩涂养殖地、水田、池塘养殖地后,N平均含量从1.73 g/kg分别下降到1.60,1.3,0.69,0.65 g/kg,土壤剖面N素含量受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总体上呈现由上到下逐渐减少趋势,同时芦苇湿地开发利用后,土壤中的NO3^--N含量升高;6种类型土壤中P含量在0.44~0.90 g/kg之间,变异较小,P的水平、垂直分异规律与有机碳、N的分布基本一致;不同土地类型K含量在15.15~29.62 g/kg之间,普遍高于N,P的含量,芦苇湿地的泥炭土K素含量明显低于其它5种土壤的K含量,不同土地类型土壤K素在剖面的分布规律差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土层中有机碳、N与P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说明三者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而K与有机碳、N相关性差,表明K素具有不同于N,P的独特空间分布规律。
曾从盛钟春棋仝川徐欢欢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土壤营养元素闽江河口湿地
沼泽湿地互花米草植物体传输与排放甲烷特征被引量:10
2011年
于各测定月的小潮日,使用悬管装置采集气样并结合气相色谱测定,对闽江河口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沼泽湿地互花米草植株的甲烷传输量及其主要释放部位进行了研究,另又采用静态箱法-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互花米草沼泽湿地甲烷的排放通量,以此分析互花米草植物体甲烷传输对互花米草沼泽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贡献率,最后测定了互花米草植株髓腔内的甲烷浓度。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的互花米草植株甲烷传输量明显不同,快速生长阶段的互花米草植株甲烷传输量最高;互花米草植株甲烷传输对互花米草沼泽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贡献率介于9%-94%之间;互花米草植物体传输甲烷的主要释放部位是距地面0-20cm处,该部位对植物甲烷传输量的贡献率为50%(平均值);髓腔内的甲烷浓度远高于大气中的甲烷浓度,且自下而上呈递减趋势。
黄佳芳仝川刘泽雄肖海燕张林海
关键词:甲烷互花米草
湿地甲烷产生的测定方法及主要控制因子研究综述被引量:8
2007年
湿地甲烷排放是湿地甲烷产生、传输和氧化过程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甲烷产生是甲烷排放的先决条件.本文对湿地甲烷产生的测定方法以及控制湿地甲烷产生的主要因子进行了综述.湿地甲烷产生的测定方法包括厌氧培养法和添加甲烷氧化抑制剂的方法,比较而言,运用厌氧培养法的研究成果较多,而且也较为成熟,对于培养土样的选择,鲜土与干土培养均有实例.许多因子控制着湿地甲烷的产生过程,包括温度、土壤水、pH值和底物等,其中,甲烷产生所需的底物因子最为重要。
王维奇曾从盛仝川
关键词:甲烷产生湿地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