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4BA720A10)

作品数:21 被引量:175H指数:10
相关作者:王成薛小红李茗香郑慧芬刘晓燕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湖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晕厥
  • 16篇血管
  • 16篇血管迷走性
  • 16篇迷走
  • 15篇血管迷走性晕...
  • 13篇儿童
  • 7篇直立倾斜试验
  • 5篇血管迷走神经...
  • 5篇神经性
  • 5篇迷走神经
  • 3篇儿童血管迷走...
  • 2篇不明原因晕厥
  • 1篇电解质
  • 1篇心动过速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因素
  • 1篇心率
  • 1篇心率变异
  • 1篇心率变异性
  • 1篇心室

机构

  • 14篇中南大学湘雅...
  • 6篇北京大学第一...
  • 5篇湖南省儿童医...
  • 2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13篇王成
  • 10篇薛小红
  • 10篇郑慧芬
  • 10篇刘晓燕
  • 10篇李茗香
  • 9篇林萍
  • 6篇杜军保
  • 5篇胡春艳
  • 5篇何芝香
  • 5篇曹闽京
  • 4篇丁异熠
  • 3篇张清友
  • 3篇吴礼嘉
  • 3篇许毅
  • 2篇李雯
  • 2篇谢振武
  • 1篇崔蓉蓉
  • 1篇陈建军
  • 1篇王宏伟
  • 1篇廖莹

传媒

  • 11篇中国急救医学
  • 8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护理学杂志(...

年份

  • 1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9篇200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反应特点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晕厥(UPS)患者直立倾斜试验(HUTT)的反应特点。方法2005-01~2006-09在我院就诊或住院的UPS或接近晕厥患者170例,男性64例,女性106例,年龄3~70岁,平均(23.18±15.40)岁,其中儿童(<18岁)88例。比较HUTT阳性与阴性患者的特点,调查阳性患者反应类型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及不同类型阳性反应患者HUTT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①对HUTT结果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为年龄和HUTT期间的心电图变化。②血管抑制型和混合型在男女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成人(≥18岁)和儿童(<18岁)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抑制型和心脏抑制型多见于儿童。③HUTT阳性者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较阴性者高,常见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交界性心律和逸搏。④基础倾斜试验(BHUT)晕厥发作平均时间为(21.61±10.64)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晕厥发作平均时间为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5.58±2.68)min。结论①儿童较成人易于发生阳性反应,以血管抑制型和心脏抑制型居多。②HUTT期间出现心电图变化者阳性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尤其是窦性心律不齐和窦性心动过缓出现时要警惕阳性反应的发生。
郑慧芬王成何芝香李茗香林萍薛小红刘晓燕许毅
关键词:不明原因晕厥直立倾斜试验
美托洛尔治疗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效果被引量:17
2006年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中的疗效。方法将直立倾斜试验(HUT)阳性的VVS患儿2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16,应用口服美托洛尔治疗)及对照组(n=13,应用复合维生素B或谷维素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晕厥发作次数及HUT结果。结果治疗组无发作9例,发作次数减少5例,发作次数增加、无变化各1例;复查HUT 6例转阴。对照组无发作1例,好转5例,发作次数增加3例,无变化4例;HUT 3例转阴。结论口服美托洛尔可有效治疗儿童VVS。
简佩君杜军保张清友
关键词:美托洛尔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直立倾斜试验儿童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基础状态与血清胰岛素及C肽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基础状态与血清胰岛素(INS)及C肽(CP)的初步关系。方法2004-06~2007-04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或先兆晕厥儿童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诊断为VVS 79例(晕厥组),男31例,女48例,平均年龄(11.18±2.47)岁。匹配健康儿童11例为对照(对照组),男5例,女6例,平均年龄(9.59±2.47)岁。全部研究对象在基础状态下抽取空腹8~10 h静脉血5 mL,应用日本HITA-CHI公司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己糖激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PG),美国Bayer公司ADVIA Centaur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INS及CP。结果晕厥组基础状态下FPG、INS、CP较对照组稍降低(P>0.05);HUTT阳性组FPG、INS、CP较HUTT阴性组稍增加(P>0.05);晕厥组中临床有晕厥病史者(n=55)按晕厥发作频次比较,晕厥频次≥4次组FPG、INS、CP较<4次组稍降低(P>0.05)。结论儿童VVS基础状态下FPG、血清INS及CP变化不明显,其对晕厥触发无明显的预测价值。
王成郑慧芬刘晓燕崔蓉蓉吴礼嘉胡春艳Praveen Kumar谢振武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糖胰岛素C肽儿童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家族遗传特征被引量:22
2007年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的家族遗传特征。方法对383例行倾斜试验(HUTT)检查的不明原因晕厥(UPS)患者详细询问晕厥家族史,并记录建档。结果①9.4%(36/383)UPS患者存在晕厥家族史,HUTT阳性且有晕厥家族史者占12.0%(23/191)。②UPS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男性有晕厥病史者其后代(一级亲属)男性晕厥发病几率增加18.6%,女性有晕厥病史者其后代(一级亲属)发生晕厥比率女性>男性。③UPS患者21.7%(83/383)、有晕厥家族史且HUTT阳性患者39.1%(9/23)晕厥发作时存在诱因。④有晕厥家族史且HUTT阳性患者混合型比率高于全体HUTT阳性患者(34.8%vs27.7%)。⑤HUTT阳性患者有无晕厥家族史在性别及年龄组间(<18岁与≥18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VS存在遗传倾向,尤其是一级亲属有晕厥史者后代晕厥发生几率明显增高,外界因素可促进晕厥发生。
郑慧芬王成薛小红何芝香李茗香林萍刘晓燕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家族
β-受体阻断剂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Meta分析被引量:18
2008年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简称β-受体阻断剂)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可参考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制定纳入及筛选文献的标准,从PubMed(1968至2007年)、EMBASE(1991至2007年)、Ovid(1990至2007年)、Elsevier(1990至2007年)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0至2007)中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用Juni量表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iew Manager4.2分析软件进行定向综合分析。疗效判定指标为随访期限内是否出现复发或者直立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是否转阴。结果以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或比值比(odd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数据库中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13篇,中文文献均来自CNKI,英文文献中有5篇来自于PubMed,2篇来自于Elsevier,这7篇中的2篇同时来自于EMBASE。经过漏斗图分析,可能存在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显示:(1)综合分析11项β-受体阻断剂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治疗组(460例)晕厥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371例),RR=0.61,95CI为0.39~0.96,P=0.03;(2)综合分析7项β-受体阻断剂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RCT表明,治疗组(166例)在随访结束时HUT的转阴率高于对照组(163例),OR=9.15,95CI为3.75~22.31,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支持β-受体阻断剂可能是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有效药物,有待更大规模、设计更精确严格、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分析并研究其疗效。
廖莹李雪迎张燕舞杜军保
关键词: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40例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间的差异。方法经常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卧立位血压、辅助检查、直立倾斜试验(HUT)确诊的VVS患儿40例,比较不同类型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间的差异。结果VVS患儿的血流动力学类型以血管抑制性为主。不同类型VVS患儿的临床特征,包括晕厥的诱因、先兆、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基础心率、血压及血清电解质水平等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血管抑制型反应是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的主要血流动力学类型。
陈建军杨园园杜军保
关键词:生物医学研究儿童
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卧位、立位QT间期离散度及P波离散度的变化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 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儿童卧、立位QT间期离散度(QTd)及P波离散度(Pd)的变化。方法 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的VVS患儿46例为研究组。年龄7~17岁,平均(11.91±2.09)岁。用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卧位及立位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12ECG)。匹配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选择窦性心律波形清晰的12ECG3个心动周期,测量心率(HR)、QTd与Pd,按Bazete公式校正心率后得出QTcmax、QTcmin、QTcd、Pcmax、Pcmin、Pcd。结果 1.对照组卧位较立位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最大P波时间(Pmax)均明显延长(Pα〈0.01),最小P波时间(Pmin)缩短(P〈0.05),Pd延长(P〈0.05),QTd、QTcmax、QTcmin、QTcd、Pcmax、Pcmin、Pcd未见明显变化(Pα〉0.05)。2.研究组卧位较立位QTmax、QTmin、QTd、QTcd、Pmax、Pd、Pcd明显延长(Pα〈0.01),Pcmax延长(P〈0.05),Pcmin明显缩短(P〈0.01),QTcmax、QTcmin、Pmin未见明显变化(Pα〉0.05)。3.研究组较对照组卧位QTmax、QTcmax、Pcd延长(Pα〈0.05),QTd、QTcd、Pmax、Pcmax延长(Pα〈0.01);立位Pcd延长(Pα〈0.05),Pmax、Pcmax延长(Pα〈0.01)。4.研究组较对照组卧位时HR稍降低(P〉0.05),立位时HR明显增加(P〈0.01),HR增加在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未见差异(分别增加15.29次/min vs 12.57次/min,P〉0.05)。5.VVS患儿在血管抑制型和混合型时卧、立位的QTd及Pd未见差异(Pα〉0.05)。6.VVS患儿在卧位、立位时QTd及Pd不存在男女性别差异(Pα〉0.05)。结论 VVS患儿卧位时更易发生心律失常;当体位改变时QTd、Pd明显受自主神经功能影响,表明该法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价具有指导价值。
薛小红王成曹闽京郑慧芬何芝香李茗香林萍刘晓燕
关键词: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QT间期离散度P波离散度儿童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反应类型转变的机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直立倾斜试验(HUTT)反应类型发生转变的机制。方法2003-06~2008-04在我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以不明原因晕厥或晕厥先兆为主诉的患者50例,年龄7~53岁[平均(14.82±8.55)岁],男性15例,女性35例,HUTT检查为阳性,诊断为VVS。经健康教育与药物干预治疗后,随诊并追踪复查HUTT。HUTT采用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及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SNHUT),比较初诊检查与重复检查的HUTT反应类型。结果第一次HUTT复查50例中有5例(10%)HUTT反应类型发生改变,第二次HUTT复查10例中有2例(20%)HUTT反应类型发生改变。HUTT反应类型发生转变见于心脏抑制型转变为混合型、血管抑制型转变为混合型、混合型转变为心脏抑制型、混合型转变为血管抑制型。结论VVS患者随访过程中HUTT反应类型可发生转变,HUTT反应类型转变的机制受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干预治疗方法及患者的耐受性等多因素影响。
胡春艳王成刘晓燕Praveen Kumar吴礼嘉李茗香曹闽京林萍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倾斜试验
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24h尿电解质含量变化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24h尿电解质含量变化,对临床补盐补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04-06~2007-04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或先兆晕厥儿童79例(晕厥组),男31例,女48例,平均年龄(11.18±2.47)岁。匹配健康儿童11例为对照(对照组)。研究对象留取24h尿,测量尿量后,采用日本HITACHI公司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4h尿电解质(钾、钠、氯、钙、磷、镁)含量。结果①晕厥组24h尿量较对照组减少(P>0.05),24h尿电解质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每毫升尿钠和尿钙增加(P<0.01或P<0.05)。②晕厥儿童HUTT阳性组24h尿钠、尿钾较HUTT阴性组明显增加(P<0.05),每毫升尿钠增加(P<0.05)。③晕厥儿童24h尿电解质含量和每毫升尿电解质含量在血管抑制型与心脏抑制型+混合型组、男女性别、<12岁组与≥12岁组、晕厥频次<4次组和晕厥频次≥4次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h尿钠含量增加与VVS发病关系密切,临床治疗VVS要强调健康教育,重视补盐补液方案。
王成刘晓燕郑慧芬李雯薛小红丁异熠胡春艳Praveen Kumar吴礼嘉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电解质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与抑郁的关系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与抑郁的关系。方法2007-06-2007-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USP)或先兆晕厥儿童84例,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检查诊断为VVS,男47例,女37例,年龄7-16岁,平均(11.01±2.00)岁。将VVS儿童分为HUTT阴性组(n=41)和HUTT阳性组(n=43),再将HUTT阳性组儿童依临床症状分为头晕组与晕厥组。所有受试儿童完成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盼望美好事物”和“容易高兴起来”HUTT阳性组高于阴性组(P〈0.01),“生活没意思”HUTT阳性组低于阴性组(P〈0.05)。②“盼望美好事物”、“肚子痛”及“感到烦恼”得分HUTT阳性组高于常模组(P〈0.05或P〈0.01),“吃东西香”得分HUTT阳性组低于常模组(P〈0.05)。③“盼望美好事物”、“睡得很香”、“对自己有信心”和“容易高兴起来”得分HUTT阴性组低于常模组(P〈0.05或P〈0.01),“总是想哭”、“生活没意思”、“感到烦恼”得分及抑郁总分HUTT阴性组高于常模组(P〈0.05)。④HUTT阳性儿童“盼望美好事物”和“容易高兴起来”得分头晕组高于晕厥组(P〈0.05)。结论①儿童VVS抑郁发生率高。②VVS儿童较健康儿童食欲减少,躯体化症状、烦恼、抑郁情绪及信心丧失增多。③HUTT阳性儿童中,头晕组较晕厥组对生活更为乐观和积极。以上提示心理因素如抑郁在儿童VVS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丁异熠 王成 林萍 李茗香 薛小红 刘晓燕 吴礼嘉 胡春艳 Praveen Kumar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倾斜试验心理因素抑郁儿童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