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2009]4010)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景永帅杨娟汪冶穆淑珍方利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基地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贵州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研究开发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学成
  • 1篇蒸馏
  • 1篇蒸气
  • 1篇质谱联用
  • 1篇色谱
  • 1篇水蒸气蒸馏
  • 1篇气相色谱
  • 1篇气相色谱-质...
  • 1篇秦皮
  • 1篇苷类
  • 1篇苷类成分
  • 1篇相色谱
  • 1篇化学成分
  • 1篇挥发油
  • 1篇挥发油成分
  • 1篇DPPH
  • 1篇GC-MS分...

机构

  • 1篇贵州大学
  • 1篇贵州省-中国...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贵州省生物技...
  • 1篇山东威高药业...

作者

  • 2篇杨娟
  • 2篇景永帅
  • 1篇高玉琼
  • 1篇穆淑珍
  • 1篇崔伟
  • 1篇刘建华
  • 1篇汪冶
  • 1篇王巧荣
  • 1篇张振东
  • 1篇吴兰芳
  • 1篇方利

传媒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国药房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秦皮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为秦皮药材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秦皮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共分离出65个化学成分,鉴别出61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3.968%。其中,质量分数较大的成分有4-己基-2,5-二氧代呋喃-3-乙酸(10.197%)、3-氟-4-甲氧基苯胺(9.846%)、葡萄螺烷(7.252%)、1-十五烯(7.228%)、右旋橙花叔醇(6.501%)、氧化芳樟醇(5.465%)、α-红没药醇(4.959%)、反-氧化芳樟醇(4.582%)、4-萜烯醇(3.203%)、柠檬烯(2.134%)、正癸酸(2.019%)。结论:GC-MS联用技术可快速、准确地鉴别秦皮挥发油成分,为秦皮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崔伟徐淑楠刘建华高玉琼王巧荣
关键词:秦皮水蒸气蒸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挥发油
光枝勾儿茶中蒽醌-苯并异色满苯醌二聚体成分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研究光枝勾儿茶全株中的化学成分,尤其是anthraquinone-benzisochromanquinone二聚体成分,探讨其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化合物1~3进行体外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粗筛实验。结果从光枝勾儿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anthraquinone-benzisochro-manquinone二聚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floribundiquinones A(1),floribundiquinones B(2),floribundiquinones C(3),floribundiquinoneD(4);7个其他已知化合物:阿魏酸(5)、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6)、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7)、齐墩果酸(8)、钝叶素(9)、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10)、单棕榈酸甘油酯(11)。1~3化合物粗筛结果表明,当样品质量浓度为0.6 mg.mL-1时,化合物1和3没有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而化合物2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率为57.8%。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11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其中化合物2对乙酰胆碱酯酶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景永帅杨娟汪冶杨小生穆淑珍
关键词:化学成分
光枝勾儿茶中红镰霉素苷类成分及其对DPPH清除作用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研究光枝勾儿茶全株中的红镰霉素苷类成分,探讨其对二苯代苦味基肼自由基(DPPH)的清除作用。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化合物进行清除DPPH活性试验。结果:从光枝勾儿茶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3个红镰霉素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红镰霉素-6-O-β-D-吡喃葡萄糖苷(rubrofusarin-6-O-β-D-glucopyranoside,1),红镰霉素-6-O-β-D-(6'-O-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rubrofusarin-6-O-β-D-(6'-O-acetyl)glucopyranoside,2],红镰霉素-6-O-α-L-鼠李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rubrofusarin-6-O-α-L-rhamnosyl-(1-6)-O-β-D-glucopyranside,3]。对DPPH清除能力试验结果表明:3个化合物对DPPH自由基都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对照品VitC、化合物1~3的半清除率浓度IC50(μmol.L-1)大小依次为18.2,40.5,23.3,13.6。结论:化合物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为新化合物。3个化合物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中化合物3的清除效果优于VitC。
景永帅杨娟吴兰芳张振东方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