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04B08)

作品数:40 被引量:417H指数:11
相关作者:李刚华丁艳锋王绍华刘正辉陈留根更多>>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0篇小麦
  • 10篇高产
  • 8篇氮肥
  • 8篇水稻
  • 7篇稻茬
  • 7篇粳稻
  • 6篇栽培
  • 5篇氮肥运筹
  • 5篇氮量
  • 5篇稻茬小麦
  • 4篇稻米
  • 4篇施氮
  • 4篇施氮量
  • 3篇淀粉
  • 3篇形态生理
  • 3篇生育
  • 3篇水稻品种
  • 3篇机插
  • 3篇高产群体
  • 3篇播种

机构

  • 18篇扬州大学
  • 8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江苏省农业科...
  • 4篇江苏省作物栽...
  • 3篇学研究院
  • 2篇淮安市农业技...
  • 2篇金坛市作物栽...
  • 2篇江苏省气象服...
  • 1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贵州省亚热带...
  • 1篇淮安市农业科...
  • 1篇江苏太湖地区...
  • 1篇东海县农业技...
  • 1篇江苏沿江地区...
  • 1篇江苏徐淮地区...
  • 1篇连云港市农业...
  • 1篇江苏省常熟市...
  • 1篇金坛市农林局

作者

  • 6篇王绍华
  • 6篇丁艳锋
  • 6篇李刚华
  • 5篇刘正辉
  • 5篇朱新开
  • 5篇郭文善
  • 4篇陈留根
  • 4篇李春燕
  • 3篇彭永欣
  • 3篇郑建初
  • 3篇刘红江
  • 3篇王龙俊
  • 3篇封超年
  • 3篇蒋小忠
  • 3篇段云辉
  • 2篇张洪程
  • 2篇杨小雨
  • 2篇石广跃
  • 2篇易媛
  • 2篇魏广彬

传媒

  • 5篇江苏农业学报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3篇耕作与栽培
  • 3篇The Cr...
  • 2篇安徽农学通报
  • 2篇农业科技通讯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作物学报
  • 2篇中国稻米
  • 2篇扬州大学学报...
  • 2篇大麦与谷类科...
  • 2篇2014年全...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8篇2015
  • 15篇2014
  • 10篇2013
  • 3篇2012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苏沿淮地区中强筋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范被引量:2
2013年
1小麦生产水平基本情况 江苏沿淮地区位于北纬33。线、南北交接地带,以沙壤土为主要土质类型,前茬以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稻为主,亦有少量棉花、大豆茬口,年度降雨量变幅大,不均匀,易旱易涝。小麦生产水平差异大,高产地区及田块产量达550kg/667m2,低产田块的产量不足350kg/667m2。
王金雨王伟中吴传万赵晓斌
关键词:中强筋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中熟中粳稻迟熟中粳小麦生产
稻茬小麦公顷产量9000kg群体糖氮代谢特征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稻茬小麦籽粒产量9 000 kg·hm-2群体糖氮代谢特征及关键生育期糖氮营养诊断指标。【方法】2010—2012年,在稻麦两熟条件下,以中筋小麦扬麦20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纯N)为主区,设210 kg·hm-2、262.5 kg·hm-2两个水平;以施氮比例为副区,设基肥﹕壮蘖肥﹕拔节肥﹕穗肥分别为3﹕1﹕3﹕3、5﹕1﹕2﹕2两个水平;以穗肥追氮时期为裂区,设剑叶露尖、孕穗期、抽穗期和开花期4个水平。通过试验构建稻茬小麦不同产量群体,分析不同产量群体植株可溶性糖、氮含量及糖氮比动态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提出籽粒产量9 000 kg·hm-2左右稻茬小麦关键生育期糖氮代谢诊断指标。【结果】随小麦生育进程推移,不同产量群体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及糖氮比在越冬始期和孕穗至开花期出现峰值,返青期出现低谷,花后下降直至成熟;植株氮含量逐渐下降,其中越冬始期至拔节期迅速降低,拔节至孕穗期降幅减慢,孕穗期至成熟期缓慢下降。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上群体孕穗期植株可溶性糖、氮含量及开花期植株氮含量显著高于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下群体;成熟期植株可溶性糖含量低于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下群体,2010—2011年度差异达显著水平,2010—2011年度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成熟期植株糖氮比显著低于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下群体;其他生育期植株可溶性糖、氮含量及糖氮比群体间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孕穗期植株可溶性糖、氮含量及开花期植株氮含量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乳熟期植株可溶性糖及氮含量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成熟期植株可溶性糖含量与产量呈线性负相关。籽粒产量9 000 kg·hm-2左右群体孕穗期、开花期、乳熟期及成熟期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14.56%—16.78%、14.52%—16.82%、10.59%—11.23%、1.62%—1.76%,氮含量分别为1.55%—1.64%、1.47%—1.57%、1.28%—1
丁锦峰訾妍成亚梅潘婷封超年朱新开李春燕彭永欣郭文善
关键词:稻茬小麦高产
栽培模式对杂交粳稻常优5号根系形态生理性状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6
2014年
以杂交粳稻常优5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肥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超高产栽培和氮肥高效利用栽培等4种栽培模式,观察其对水稻不同生育期根系形态生理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超高产栽培与氮肥高效利用栽培两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2.29 t hm–2和9.62 t hm–2,平均分别较对照增产41.4%和10.7%。上述两种栽培模式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每kg施氮量增加的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80.7%和76.8%,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提高62.1%和32.3%。与对照相比,超高产栽培与氮肥高效利用栽培均增加了水稻地上部干物重、叶面积指数、根干重、根长,提高了粒叶比,改善了库源关系,并提高了根冠比与根系伤流量。同时也提高了灌浆期剑叶净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与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生育中后期根系、叶片以及根系伤流液中的玉米素(Z)与玉米素核苷(ZR)含量、灌浆期籽粒中蔗糖合酶(SuSase)以及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活性。这说明,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可以提高水稻灌浆期根系和地上部的生理活性,促进水稻高产与水分养分高效利用。
褚光周群薛亚光颜晓元刘立军杨建昌
关键词:栽培模式水分利用率
叶龄模型在水稻上应用的检验与比较被引量:2
2013年
为筛选出适用于水稻出叶动态模拟的叶龄模型,利用江苏南京和云南丽江2个生态点、多个品种、多个播期的水稻出叶动态数据和温光资料,对前人提出的基于热时间的线性模型、基于热时间的幂函数模型、基于辐热指数的线性模型、水稻钟模型和Beta模型等5个模型对水稻出叶动态的描述能力和预测能力进行了检验与比较。结果表明,Beta模型、水稻钟模型和基于热时间的幂函数模型对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出叶动态的拟合具有较高的精度,基于热时间的线性模型和基于辐热指数的线性模型拟合精度较低;3个非线性模型中,基于热时间的幂函数模型对不同生态点水稻出叶动态均有较好的预测效果,而水稻钟模型和Beta模型能较准确地模拟一般生态条件下水稻的出叶动态,但对于丽江试验点这一特殊生态点水稻出叶动态的模拟效果欠佳。由此可见,水稻出叶速率在整个生育进程中不是恒定的,对水稻出叶动态进行模拟不宜选用基于热时间的线性模型和基于辐热指数的线性模型等线性模型,而应选用出叶速率随生育进程逐渐降低的基于热时间的幂函数模型、水稻钟模型和Beta模型等非线性模型;由于特殊的温光条件使品种的出叶进程对时间的响应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使得以出苗后时间为驱动变量的水稻钟模型和Beta模型准确度下降;而基于热时间的幂函数模型在描述能力、预测准确性、适用范围等方面均表现较好。
魏广彬徐蕊孙和平段云辉王绍华
关键词:水稻叶龄
稻茬小麦公顷产量 9000 kg 群体钾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被引量:4
2014年
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以扬麦20为材料,通过基本苗和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及比例的调控,建立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籽粒产量9000 kg hm–2群体钾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结果表明,籽粒产量≥9000 kg hm–2(超高产)群体钾素吸收高峰期出现在拔节至开花期,吸收的钾素占一生吸收钾素的52%~68%;开花期和成熟期钾素积累量均极显著高于<9000 kg hm–2(高产)群体。成熟期叶片、茎鞘、颖壳+穗轴和籽粒钾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花后茎鞘钾素转运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颖壳+穗轴钾素转运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超高产群体开花期和成熟期钾素积累量分别为430~450 kg hm–2和366~408 kg hm–2;成熟期钾素积累量,茎鞘中最高,为244~269 kg hm–2,其次是叶片和颖壳+穗轴,分别为46~49 kg hm–2和40~46 kg hm–2,籽粒中仅为35~46 kg hm–2;花后茎鞘钾素转出量为46~52 kg hm–2,颖壳+穗轴钾素积累量为9~17 kg hm–2。超高产群体每100 kg籽粒的吸钾量需达4.57~4.87 kg,此时的钾素利用效率为20.56~22.02 kg kg–1,钾收获指数为0.095~0.112。
丁锦峰訾妍杨佳凤潘婷封超年朱新开李春燕彭永欣郭文善
关键词:稻茬小麦高产
雷力海藻肥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被引量:2
2014年
选用雷力海藻生物肥和当地常用的化学肥料进行了比较试验。试验结果,雷力海藻肥对稳定小麦成穗数、控制春发无效分蘖、提高小麦成穗率、促进灌浆结实有显著作用,表明雷力海藻肥对小麦生产具有较好的作用。
杨步琴季仁达赵晓斌
关键词:雷力海藻肥化学肥料小麦生产
Optimal yield-related attributes of irrigated rice for high yield potential based on path analysis and stability analysis被引量:4
2014年
Improvement of yield in rice(Oryza sativa L.) is vital for ensuring food security in China. Both rice breeders and growers need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eld and yield-related traits. New indica cultivars(53 in 2007 and 48 in 2008) were grown in Taoyuan,Yunnan province, to identify important components contributing to yield. Additionally, two standard indica rice cultivars with similar yield potentials, II You 107(a large-panicle type) and Xieyou 107(a heavy-panicle type), were planted in Taoyuan, Yunnan province and Nanjing,Jiangsu province, from 2006 to 2008 to evaluate the stability of yield and yield-related attributes.Growth duration(GD), leaf area index(LAI), panicles per m2(PN), and spikelets per m2(SM) were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ain yield(GY) over all years. Sequential path analysis identified PN and panicle weight(PW) as important first-order traits that influenced grain yield. All direct effects were significant, as indicated by bootstrap analysis. Yield potential varied greatly across locations but not across years. Plant height(PH), days from heading to maturity(HM), and grain weight(GW) were stable traits that showed little variation across sites or years, whereas GD(mainly the pre-heading period, PHP) and PN varied significantly across locations. To achieve a yield of 15 t ha-1, a cultivar should have a PH of 110–125 cm, a long GD with HM of approximately 40 days, a PN of 300–400 m-2, and a GW of 29–31 mg.
Ganghua LiJun ZhangCongdang YangYunpan SongChengyan ZhengShaohua WangZhenghui LiuYanfeng Ding
关键词:IRRIGATEDGRAINYIELDSEQUENTIALANALYSISANALYSIS
不同播栽方式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1
2016年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粳稻品种南粳5055为供试材料,设置水直播、旱直播、手栽秧、机插秧等4个处理,研究不同播栽方式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水稻抽穗期和抽穗后20 d叶片叶绿素含量均以手栽秧和机插秧较高,旱直播最低。其中,抽穗期旱直播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小于其他播栽方式水稻。(2)水稻抽穗期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以手栽秧和机插秧较高,旱直播较低;抽穗后20 d不同播栽方式间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差异相对较小。(3)水稻产量以手栽秧最高,旱直播最低,但手栽秧和机插秧差异不显著。直播稻特别是旱直播稻虽然穗数较多,但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均最低,因此其产量最低。而手栽秧稻虽然穗数较少,但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均最高,因此其产量最高。(4)水稻产量与抽穗后光合能力呈正相关关系,手栽秧和机插秧水稻抽穗后较高的光合能力是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
刘红江陈虞雯张岳芳郭智孙国峰陈留根郑建初
关键词:水稻叶片光合特性
超高产水稻品种甬优2640和武运粳24号钵苗机插栽培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选用具有超高产潜力的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两种育插秧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地力及栽培管理水平条件下,钵苗机插秧苗素质高,大田活棵快,低位分蘖发生早,成穗率高,穗大粒多、粒重,增产效应显著。同时,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钵苗机插基部节间增粗,抗倒性增强,成熟期提前。钵苗机插为大面积机插水稻稳定超高产栽培及稻麦两熟周年安全高效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季仁达杨步琴赵晓斌潘恩飞沈实先
关键词:水稻钵苗机插
不同密度处理对苏垦啤1号大麦茎蘖成穗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2018年
以大麦新品种苏垦啤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密度处理对苏垦啤1号大麦茎蘖成穗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大麦产量的提高,11月中旬播种(平均气温8.6℃),以525万/hm2种植密度产量最高。
裴昌林陈兰金孙凯文熊瑞恒扬序舂
关键词:啤酒大麦茎蘖动态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