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3052002)

作品数:7 被引量:54H指数:2
相关作者:苑中显姜建国张宝东姜明健赵丽华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经济管理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篇换热
  • 4篇场协同
  • 3篇数值模拟
  • 3篇翅片
  • 3篇值模拟
  • 2篇强化传热
  • 2篇协同式
  • 2篇场协同理论
  • 2篇传热
  • 1篇单相对流
  • 1篇寻优
  • 1篇余热
  • 1篇余热利用
  • 1篇中国能源
  • 1篇入口段
  • 1篇射流冲击
  • 1篇能源
  • 1篇能源结构
  • 1篇能源消耗
  • 1篇强化换热

机构

  • 7篇北京工业大学

作者

  • 7篇苑中显
  • 3篇姜建国
  • 2篇张宝东
  • 1篇张建国
  • 1篇赵丽华
  • 1篇姜明健
  • 1篇陈磊

传媒

  • 3篇工程热物理学...
  • 1篇中国冶金
  • 1篇化工学报
  • 1篇化工进展
  • 1篇热科学与技术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2D拟流线型翅片强化通道内换热数值模拟被引量:1
2008年
对一种拟流线型场协同式翅片周期性强化换热通道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考察了Re数范围为100~700时,通道不同高度及折流翅片距通道壁面不同距离时的换热特性。计算结果表明,速度场和温度梯度场的协同度对对流换热起着重要作用,而折流翅片的存在有效地改善了速度场和温度梯度场的协同性。翅片与壁面之间距离的增大及通道高度的减小均不利于换热强化。在相同泵功的评判准则下,强化效果随Re数的增大而愈加显著。
姜建国苑中显
关键词:场协同理论强化换热数值模拟
关于换热器冷、热流体流速匹配的寻优问题
2006年
从换热器功耗-传热量投入产出比最优的角度出发,对冷、热流体的流速最佳匹配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分析结果表明,换热器总传热力随单侧传热力的变化曲线包括急增段、渐增段和缓增段.在缓增段,单侧流速的增加对总传热力的改善作用甚微,从节能观点看不可取.总传热力曲线的渐增段宽度受管壁导热热阻影响,导热热阻小,渐增段变宽.对翅片管换热器而言,最佳流速匹配关系存在高度的非线性.
陈磊苑中显
关键词:换热器
强化换热通道中扰流元场协同优化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对一种场协同式周期性强化换热通道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考察了折流翅片不同角度、不同间距对通道换热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翅片倾角增大或间距缩小均有利于换热强化。强化效果随Re数的增大而愈加显著。
赵丽华苑中显张建国姜明健
关键词:场协同理论数值模拟
中国能源状况与发展对策被引量:49
2005年
讨论了世界能源结构和中国能源结构的特点,阐明了中国能源结构中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格局在未来中国能源政策制定方面的制约作用。通过分析我国总能源消耗中的分部门情况,指出钢铁、化工等重工业部门存在着耗能比例大、能量利用率低的问题。最后,对两类切实可行的节能方法,即低温余热利用和热能高效传递与转换技术进行了讨论。
苑中显
关键词:中国能源能源结构能源消耗节能方法余热利用
一种协同式强化表面的换热特性被引量:2
2007年
根据场协同理论发展了一种新型强化换热表面,对其紊流流动和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测定,考察了翅片倾角、通道高度和Reynolds数的影响,并且在相同泵功条件下进行了强化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在翅片倾角β=0~23.2°范围内,强化效果随翅片倾角单调增加,但是随Re的增大而单调减小。对于一定的翅片倾角,通道高度大者呈现较好的低功耗、高换热率特性。
张宝东苑中显
关键词:场协同强化传热
入口段协同式翅片强化单相对流换热数值模拟
2006年
对二维平行平板通道入口段内设置协同式折流翅片的层流换热和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翅片倾角以及通道长高比L/H对换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的Re数范围为100-1000。在翅片倾角β=0°-21.8°范围内, 通道内平均Nu数随翅片倾角β的增大而单调增大,随通道长度增大而单调减小。如果从相同泵功下强化效果来评价, 则是小倾角翅片较优,并且随Re数增大强化效果减弱。另外,分析表明,场的协同确实与换热率密切相关。
张宝东苑中显姜建国
关键词:强化传热入口段数值模拟
关于管内单相对流换热强化的极限问题被引量:1
2006年
从场协同理论出发,分析了通道内表面全部为射流冲击换热表面时的极限换热率;将全射流冲击管内换热与普通流动管内换热进行了比较。给出了层流和紊流工况下全射流冲击换热可能达到的最大强化比。针对相同R e,分析得出:在层流充分发展段,全射流冲击通道的强化极限是16.9倍;在紊流充分发展段是3.5倍。综合现有各种通道内强化换热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其换热率均低于全射流冲击管内换热率,其中层流工况以折流翅片式通道和交叉缩放椭圆管的换热率与极限换热率最为接近;紊流工况以内插螺旋丝强化管最为接近。
姜建国苑中显
关键词:场协同射流冲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