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1190)
- 作品数:4 被引量:115H指数:4
- 相关作者:史志华方怒放岳本江吴凤至朱华德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基于输出系数模型的丹江口库区非点源污染时空模拟被引量:22
- 2011年
-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以1990、2000和2007年3期LandsatTM影像为基础,通过实地考察,解译出土地利用图,辅以DEM、气象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在ArcGIS支持下,使用输出系数模型对库区3期非点源污染进行空间模拟。研究结果表明:3年库区非点源污染TN负荷总量依次为3.325万、3.379万和3.710万t;TP负荷总量分别为0.167万、0.169万和0.186万t。TN、TP最大来源分别是旱地和人类生活排放。河南淅川县污染负荷强度最大,应列为重点治理区域。
- 方怒放史志华李璐
- 关键词:非点源污染丹江口库区
- 不同降雨条件下侵蚀泥沙黏粒含量的变化规律被引量:22
- 2012年
- 以2种典型黄土为研究对象,在模拟降雨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雨强和坡度条件下侵蚀过程中黏粒含量的变化规律,比较了泥沙侵蚀颗粒(未分散)和泥沙原始颗粒(分散后)大小分布特征,分析了团聚率和富集率.结果表明,泥沙侵蚀黏粒含量随着坡长和雨强的增大而增加,黄绵土变化明显,增加了8.77%和2.43%;而塿土只增加了2.76%和0.4%.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分别减少了4.91%和3.93%.黏粒团聚率<1,富集率>1,在侵蚀搬运过程中作为黏粒团被搬运,导致黏粒的富集.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泥沙颗粒在坡面侵蚀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深入理解土壤侵蚀机制,也能为面源污染模型的建立提供重要基础.
- 吴凤至史志华方怒放岳本江
- 关键词:人工模拟降雨坡面侵蚀
- 坡面侵蚀过程中泥沙颗粒特性研究被引量:33
- 2012年
- 坡面侵蚀过程包括雨滴击溅和径流冲刷引起的土壤颗粒分离、泥沙输移和沉积三大过程。降雨过程中,由于表土团聚体的崩解、分散等水土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土壤表面结构使土壤颗粒更紧密地堆积,入渗率降低、径流量增加。
- 吴凤至史志华岳本江王玲
- 关键词:细沟侵蚀人工模拟降雨
- 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44
- 2012年
- 以丹江口库区五龙池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双向指示种法将观测期(2008年4—10月)划分为不同干湿时段;运用前向选择法和Monte Carlo检验法对显著影响不同时段土壤水分空间格局的环境因子进行筛选;利用冗余分析排序法分析不同时段土壤水分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运用偏冗余分析定量分离环境、空间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水分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土壤水分被划分为7个子类,分别属于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和湿润4个时段;在干旱期,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土壤水分空间格局的主控因子,土层厚度、相对高程、剖面曲率、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也达到显著水平;在半干旱期,土层厚度起主导作用,土地利用类型、地形湿度指数、土壤容重和剖面曲率显著影响土壤水分;在半湿润期,地形湿度指数的影响最大,土地利用、坡向正弦值的作用显著;在湿润期,地形湿度指数和坡向正弦值是主要影响因子,相对高程、汇水面积的影响显著.不同干湿期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与环境空间的生态梯度格局吻合较好.从干旱期到湿润期,环境因子独立作用不断减小,但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空间位置独立作用总体变化不大且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环境-空间位置交互作用的贡献逐渐增大.
- 史志华朱华德陈佳方怒放艾蕾
- 关键词:土壤水分主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