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3-SW-330)

作品数:24 被引量:347H指数:12
相关作者:朱波王玉宽吴鹏飞王道杰崔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4篇土壤
  • 13篇丘陵区
  • 8篇丘陵
  • 7篇川中丘陵
  • 7篇川中丘陵区
  • 6篇土壤侵蚀
  • 5篇紫色土
  • 5篇桤柏混交林
  • 5篇混交
  • 5篇混交林
  • 4篇土地利用
  • 4篇紫色丘陵
  • 4篇紫色丘陵区
  • 4篇小江
  • 4篇小江流域
  • 3篇降雨
  • 2篇植被
  • 2篇生态
  • 2篇生态效应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机构

  • 2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长江科学院
  • 2篇聊城大学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攀枝花学院
  • 1篇河南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重庆市环境保...

作者

  • 17篇朱波
  • 5篇吴鹏飞
  • 5篇王玉宽
  • 5篇何毓蓉
  • 4篇崔鹏
  • 4篇廖超林
  • 4篇王道杰
  • 3篇张保华
  • 3篇邹翔
  • 3篇刘刚才
  • 3篇陈杰
  • 2篇汪涛
  • 2篇张平仓
  • 2篇罗怀良
  • 2篇莫斌
  • 2篇葛方龙
  • 2篇高扬
  • 2篇高美荣
  • 2篇张建辉
  • 2篇张进忠

传媒

  • 6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山地学报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E...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中国水土保...
  • 1篇第九届中国青...

年份

  • 2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 7篇2006
  • 2篇2005
  • 6篇2004
  • 3篇200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然和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坡地的磷素迁移被引量:27
2006年
采用人工降雨和自然降雨的方法对紫色土坡地磷素迁移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紫色土坡地产生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两种径流模式,壤中流其径流动态过程受降雨强度和表层作物覆盖度的影响;持续性变化的大雨强更容易引起土壤磷非点源输出,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在中到暴雨条件下,壤中流累积迁移流量低于地表径流,差幅决定于土壤表层界面(植被覆盖)特征,地表径流中的磷迁移量是壤中流迁移的3~4倍。
高扬朱波王玉宽张进忠汪涛
关键词:表面流壤中流磷迁移
湘中紫色丘陵区侵蚀性土体养分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选择湘中具有代表性的紫色丘陵区———衡南县工联村作为研究区,研究不同覆被下和不同侵蚀坡地的紫色剖面分层土壤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状况。结果表明,该区以酸性紫色土和中性紫色土为主;有机质、氮含量低;磷、钾相对要高;侵蚀性土体土壤养分性状与土体所处坡度、坡位、覆盖植被类型有关;坡顶、坡中土壤由于冲刷剥离、搬运扩散作用强烈,理化性质恶化,而坡底掩埋沉积占主导作用,仍保持良好的土壤性质。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层土壤比较,其养分含量变化总体趋势:灌木>乔木>杂草>旱地。
廖超林石宇王翠红黄运湘周卫军尹力初张杨珠
关键词:紫色丘陵区养分特征
紫色丘陵区不同侵蚀沉积地段土壤结构特征被引量:1
2006年
以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小流域为例,研究不同土壤侵蚀沉积地段(斜坡和沟谷不同部位)的土壤结构特征,以了解侵蚀沉积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植被覆盖较好的坡体顶部,土壤侵蚀较弱,团聚度达到30.1%,MWD变化为3.4mm,土壤结构良好;沟谷底部由于沉积而有较多细土物质并具有适宜的水分条件,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结构状况亦较好,团聚度达到50.3%,结构保持率为35.4%;而坡腰侵蚀较严重,团聚度仅为13.6%,结构保持率为14.1%,土壤结构状况较差。
况福虹何毓蓉朱波张保华
关键词:紫色丘陵区小流域土壤结构
小江流域土壤抗崩性实验研究
2007年
针对小江流域内不同的土壤类型和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实验对小江流域土壤抗崩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江流域的土壤具有较大抗崩性,其中棕壤的平均崩解速率最大,黄红壤的平均崩解速率最小;从土地利用的角度看,林草地的平均崩解速率最小,灌丛其次,裸坡的平均崩解速率最大;小江流域土壤的崩解速率与土壤中〈0.002 mm的颗粒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邹翔张平仓陈杰
关键词:小江流域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技术及生态效应——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被引量:42
2004年
金沙江干热河谷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强烈,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小江流域干热河谷为研究区,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了7类治理措施,并通过人工降雨试验,应用对比研究方法对植被的生态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植被延缓雨水汇集、截流拦沙、增强土壤入渗等生态功能效应显著;裸地、稀树草丛地、灌草地分别在人工降雨31,34,75 min后开始产流,在61,79,150 min后产流趋于稳定,稳定产流率分别为6.20,3.04,0.64 L/min,径流平均含沙量分别为6.8,4.2,2.0 g/L。
王道杰崔鹏朱波王玉宽
关键词: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技术生态效应小江流域
数字化地形信息及其在土地退化评估中的应用—以中国科学院盐亭农业生态试验站小流域为例
本研究试在一个具体小流域内建立和应用数字化地形模型的技术方法来评估土地退化。研究表明,对现存地形土壤图数字化获得高程矩阵模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研究发现坡度和海拔对土地退化影响极为显著,而坡向对土地退化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
廖超林何毓蓉徐佩张保华
川中丘陵区桤柏混交林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动态被引量:4
2008年
本文对川中丘陵区的10、15、20、25a桤(Aluns cremastogyne)柏(Cupressus funebris)混交林(MPAC)和30a纯柏林的土壤(0-15cm和15~30cm)土壤有机质(SOM)的时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年龄段SOM的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也各不相同,在15a左右各样地的SOM含量无显著地差异(P〉0.05),20a阶段差异极显著(P〈0.01),25a时仅有亚表层存在显著差异,30a纯柏林阶段无显著差异(P〉0.05);②在桤柏混交林的生长过程中,SOM含量在158之前显著增加(P〈0.01),15a后呈缓慢下降趋势;30a纯柏林阶段,0—15cm和15—30cm的SOM含量分别比10a的显著增加了80.38%和78.42%,但比15a的显著下降了29.16%和53.37%。SOM动态表明桤柏混交林的土壤肥力在空间上存在异质性,且随人工林的发育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吴鹏飞朱波
关键词:川中丘陵区桤柏混交林土壤有机质
燥红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特征——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被引量:3
2006年
云南小江流域土壤侵蚀十分严重,为揭示其侵蚀机理及探索有效治理方法,对其典型土壤——燥红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开展了人工降雨产流产沙试验,并运用水分测定仪(TRA SE 6050X 1 TDR)对土壤水分变化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灌草地蓄水拦沙能力最强,坡耕地(坡式梯地沿等高线开挖垄沟种植花生)次之,裸坡地最弱;同种利用类型土壤不同土层传输水分和吸收水分能力不同;在较大雨强(0.61 mm/m in)且充足降雨条件下,小江流域燥红土地表产流特征经历了以超渗产流为主、超渗产流和饱和产流同时进行、以饱和产流为主的3个阶段。
王道杰崔鹏王军朱波王玉宽
关键词:燥红土土地利用类型人工降雨土壤水分变化土壤侵蚀特征
小江流域土壤抗冲性实验研究被引量:34
2004年
采用原状土冲刷法,对小江流域土壤抗冲性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小江流域水稻土的抗冲性最大,棕壤其次,红壤、紫色土和褐红壤抗冲性最小;小江流域草地的抗冲性最大,耕地和灌丛地其次,裸坡最小;小江流域土壤的抗冲性大小与土壤中>2mm或<0.002mm的颗粒含量有较大关系。
邹翔崔鹏陈杰王道杰
关键词:小江流域土壤抗冲性
贡嘎山天然林和盐亭人工林土壤侵蚀研究
为了解长江上游代表性林区土壤侵蚀及相关土壤性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通过取样分析、计算土壤侵蚀间接指标及其与有机质含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渗透性能等因素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区域贡嘎山亚高山天然林区表层土壤侵蚀率...
张保华王喜刘子亭何毓蓉
关键词:长江上游天然林紫色土丘陵区人工林土壤侵蚀土壤性质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