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C20B02)

作品数:31 被引量:194H指数:9
相关作者:于宏源朱松丽王文涛高翔陈迎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政治法律
  • 10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5篇气候
  • 12篇气候变化
  • 7篇能源
  • 4篇气候谈判
  • 4篇全球治理
  • 4篇奥巴马
  • 3篇低碳
  • 3篇地缘
  • 3篇谈判
  • 3篇能源安全
  • 3篇气候治理
  • 3篇温室气体
  • 3篇国际气候
  • 3篇奥巴马政府
  • 2篇低碳发展
  • 2篇应对气候变化
  • 2篇能源战略
  • 2篇能源政策
  • 2篇气候政策
  • 2篇气体排放

机构

  • 17篇上海国际问题...
  • 10篇国家发展和改...
  • 5篇中国21世纪...
  • 3篇复旦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中央财经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湘潭大学
  • 1篇科技部

作者

  • 17篇于宏源
  • 8篇朱松丽
  • 6篇王文涛
  • 4篇高翔
  • 2篇李志青
  • 2篇陈迎
  • 2篇白云真
  • 1篇许琳
  • 1篇刘骊光
  • 1篇张海滨
  • 1篇曹嘉涵
  • 1篇李开盛
  • 1篇薄燕

传媒

  • 4篇气候变化研究...
  • 3篇现代国际关系
  • 3篇中国能源
  • 2篇世界经济与政...
  • 2篇国际展望
  • 2篇绿叶
  • 2篇电力与能源
  • 1篇国际观察
  • 1篇兰州学刊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全球科技经济...
  • 1篇当代亚太
  • 1篇国际政治研究
  • 1篇西亚非洲
  • 1篇太平洋学报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学术前沿
  • 1篇国际安全研究
  • 1篇国际关系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9篇2014
  • 12篇2013
  • 6篇2012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巴黎气候协议”关键问题及其走向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历时四年的公约气候谈判以及公约外的各种行动将保证巴黎会议如期达成"巴黎气候协议"。"巴黎气候协议"将集中体现国际气候合作制度新的机制和安排。"CBDRRC"原则在"巴黎气候协议"中仍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但内涵有所拓展;各缔约方将"自下而上"地承担减缓目标或行动;就具体内容而言,在减缓、适应和透明度领域,各缔约方行动的性质和约束力基本一致、行动力度符合"国情"、透明度规则渐进趋同;在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领域,保持传统"二分"状态有可能性,但应允许和倡导有能力的国家自愿承担提供支持的义务。"巴黎气候协议"的法律形式将以一种公约下未出现过的形式承载。
朱松丽高翔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气候安全威胁美国的国计民生被引量:2
2013年
本文通过在美国访问期间所作的《美国气候变化和国际安全的调查问卷》数据报告,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来分析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直接安全和间接安全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远不限于它本身带来的生态威胁,由其所产生的国际冲突、资源争夺和国际干预也对美国外交提出了新的挑战。问卷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在中长期(至2025年前后)将会逐渐成为影响美国国家安全比较重要的因素,美国国内对于气候安全的共识将会逐渐加深。美国对气候安全政治化和国际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深入,这会给未来美国参与全球气候谈判注入新的动力。世界各国应对美国的气候外交有所关切,并在合作中进行积极应对。
于宏源
关键词:气候变化
奥巴马政府能源政策和中美关系被引量:1
2014年
奥巴马以能源利用方式的调整为中心,并在全球能源战略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力图获取主导全球能源治理的领袖地位。而随着中国成为全球能源第一消费大国,美国成为增长最快的能源生产国,中美两国在双边、地区乃至全球层面的能源共同利益不断扩大。美国主导的全球能源治理机制和中国日益增长话语权之间的正向互动有望增强。
于宏源柴麒敏
关键词:能源政策奥巴马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全球能源战略领袖地位
2015年全球气候协议:中国与欧盟的分歧被引量:5
2014年
中国和欧盟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参与者,对2015年气候协议的构想仍存在较大分歧,包括:如何在2015年协议中适用公约原则,尤其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在减缓和透明度规则的制定中,是否适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2015年全球气候协议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或式样。中欧之间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双方对于大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责任和能力评估不同,对于如何进一步建设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目标和关切也不同。中欧分歧如果得不到有效管理,将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双方利用多种途径扩大共识、减少分歧非常重要。
薄燕高翔
关键词:气候谈判欧盟
新能源技术与环境外交的协同
2012年
能源供应是经济发展的繁荣和安全的主导因素,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政治博弈的重要内容,新能源的发展已经影响到各国核心竞争力。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欧美等发达国家加大了促进新能源发展的力度。作为新兴发展中大国的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是实现现代化的保证,新能源的利用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我国新能源技术崛起,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之一,在新能源产业市场的竞争力对欧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压力,相关的贸易摩擦接连不断。正确的环境外交是我国保持新能源竞争优势的至关重要一环。我国应当抓住机遇,利用当前能源革命的机会,在新能源发展中积极创新,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为我国成为国际强国奠定基础。
于宏源
关键词:新能源革命环境外交能源战略国际竞争力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比较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将世界主要相关研究机构和数据库(IEA、BP、EDGAR/PBL/JRC、CDIAC、EIA和CAIT)发布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数据与中国官方数据和估算进行比较,认为数据之间的差异来源于计算范围、方法和基础数据的不同,其中能源消费数据的差异是造成一些数据库估计值偏高的重要原因。研究认为IEA和CAIT数据与中国官方数据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建议中国加强煤炭统计工作,提高官方数据公布频率并提高清单完整性。
朱松丽
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量
国际气候谈判背景下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被引量:10
2012年
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附件I和非附件I缔约方提交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要求不尽相同。2007年以来,发展中国家自主减缓行动透明度、以国家温室气候排放清单为核心的国家信息通报提交频率及其磋商分析问题成为气候谈判争论的焦点之一,发展中国家承担的相关义务有不断增加的趋势。通过阐述该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排放清单编制的不同要求,特别是通过对目前发达国家所接受的清单审评制度和我国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情况的分析论述,明确我国国家清单编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朱松丽王文涛
关键词:气候谈判温室气体
美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新动向及其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奥巴马第二任期开始以来,美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一系列新动向,包括发布美国国家气候评估报告(草案)、力促相关行政措施出台、推动中美签署《中美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针对德班平台谈判提出"轴辐式协议"全球气候治理框架等。一方面,由于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美国的气候变化政策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在全球经济、政治和外交中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这些最新动向仍将对国际气候制度走向和全球低碳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我国在推动建立公平合理有效的国际气候制度和新型中美大国关系过程中,需谨慎权衡利弊,同时,从立法、财税、金融、标准、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方面切实推进我国低碳发展。
朱松丽王文涛高翔于宏源
关键词:气候变化低碳发展温室气体排放
试析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格局的新变化被引量:20
2012年
长期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以"南北格局"为主线,但是德班会议之后,发达国家希望通过"德班增强行动平台"把原有结构转化为"排放大国—排放小国"的格局,突出发展中大国的减排责任。"南北格局"、"排放大国—排放小国格局"的影响交互显现。从长远发展趋势看,围绕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格局转型的竞争将会成为气候谈判和外交中的主要线索,发展中大国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也存在外交和发展空间。面对气候变化谈判格局的改变,中国气候外交对内维护团结、对外应对减排国际压力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于宏源
关键词:气候变化京都议定书减排
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1
2014年
2000年制定实施的千年发展目标即将到期,联合国启动了2015年后发展议程。迄今为止,2015年后发展议程国际进程的基本格局呈现多轨并进、广泛参与的特点,成员国政府间谈判、联合国系统的努力以及其他国际谈判和磋商机制均对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贡献。相比千年发展目标的制定过程,当前国际进程呈现一些新特点,为了平衡各方利益,也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后续2015年后发展议程实施依然面临许多难题,需要构建更加公平有效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机制,并加强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
陈迎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