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6094)
-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3
- 相关作者:陈亚男徐东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烟台海益苗业有限公司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无机砷As(Ⅲ、Ⅴ)对牟氏角毛藻生长、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以AsO_(2)^(-)和HAsO_(4)^(2-)分别暴露处理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lleri)研究As(Ⅲ、Ⅴ)毒性作用,As(Ⅲ)浓度梯度为0、10、50、100、300和500μmol/L,As(Ⅴ)浓度梯度为0、30、60、120、300和600μmol/L,分别在第1、3、7d取样,研究不同浓度的As(Ⅲ、Ⅴ)对藻细胞的生长、叶绿素荧光特性以及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在3d时100μmol/L As(Ⅲ)组牟氏角毛藻生长率降为0,两个高浓度组1-7d的生长率均小于0,且均明显低于对照(P<0.05);而一定浓度As(Ⅴ)暴露初期会提高藻细胞生长率。低浓度As(Ⅲ)暴露组牟氏角毛藻的荧光参数Fv/Fm和Yield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两个高浓度组荧光参数的值则均显著低于对照;而As(Ⅴ)对牟氏角毛藻的PSII系统影响不显著。一定浓度范围内的As(Ⅲ、Ⅴ)可以引起牟氏角毛藻DNA甲基化水平明显升高,而长期暴露高浓度As(Ⅲ)后藻类DNA甲基化水平与对照差异不大。综上可知,As(Ⅲ)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毒害作用大于As(Ⅴ),而对DNA甲基化的影响与As(Ⅴ)相似。
- 孙琰晴陈亚男郝明梅李斌徐东徐东陈丽竹李焕军孙春晓由丽萍苏博邹荣婕
- 关键词:无机砷牟氏角毛藻生长率叶绿素荧光特性
- 6种重金属对3种海水养殖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被引量:14
- 2015年
- 以主要海水养殖动物菲律宾蛤仔、刺参、褐牙鲆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水毒性法评价了重金属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分别将受试动物暴露于不同浓度梯度的重金属Cd、Cr、Cu、Zn、Hg及As单种试液中,概率单位法求得半致死质量浓度。结果表明,同一种重金属对3种不同养殖生物的毒性存在明显差异(P<0.05),Hg对菲律宾蛤仔、刺参及褐牙鲆3种养殖生物的96 hLC50分别为0.134 mg·L^(-1)、0.0246 mg·L^(-1)及0.238 mg·L^(-1);Cu为0.323 mg·L^(-1)、0.0499 mg·L^(-1)及0.975 mg·L^(-1);As为2.464 mg·L^(-1)、0.301 mg·L^(-1)及8.345 mg·L^(-1);Cd为2.843 mg·L^(-1)、1.111 mg·L^(-1)及6.787 mg·L^(-1);Zn为30.246 mg·L^(-1)、0.449 mg·L^(-1)及17.114 mg·L^(-1);Cr为32.591 mg·L^(-1)、2.205 mg·L^(-1)及95.137 mg·L^(-1)。6种重金属对菲律宾蛤仔毒性强弱:Hg>Cu>As>Cd>Zn>Cr;对刺参毒性:Hg>Cu>As>Zn>Cd>Cr;对褐牙鲆毒性:Hg>Cu>Cd>As>Zn>Cr。综合结果表明:Hg、Cu毒性最强,Cd、As及Zn次之,Cr毒性最弱。研究结果可为海水增养殖区重金属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 秦华伟刘爱英谷伟丽陶慧敏李佳蕙李斌孙珊姜会超
-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刺参褐牙鲆
- Pb^(2+)和Cd^(2+)对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及其富集被引量:3
- 2014年
- 采用静水试验法,研究了Pb2+(0.1、0.25、0.5、1.0、2.5、5.0 mg/L共6个浓度梯度)与Cd2+(0.2、0.4、0.8、1.0、2.5、5.0 mg/L共6个浓度梯度)对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并分析了其在幼参体内的富集状况。研究表明,幼参死亡率随暴露时间和Pb2+、Cd2+浓度增加总体呈升高趋势,而附壁率则反之。暴露于两组低浓度Pb2+的幼参死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组死亡率均随暴露时间和Pb2+浓度增加而显著升高;最高浓度组在72 h时死亡率已达100%,在24 h时其附壁率低至6.7%,与其他浓度组差异均显著(P<0.01)。暴露于Cd2+的幼参在72 h后的死亡率比48 h内明显升高,96h时0.8 mg/L浓度组的幼参死亡率即达100%;暴露于Cd2+的幼参附壁率均较低。Pb2+和Cd2+对幼参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061、0.018 mg/L。随着水体中Pb2+和Cd2+浓度的增加,幼参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和累积速率均呈升高趋势,但富集系数呈波动性变化,幼参对Cd2+的富集系数和累积速率均高于Pb2+。结果表明,Cd2+对幼参的急性毒性作用强于Pb2+,且幼参对Cd2+的富集能力明显强于Pb2+。本研究将为阐明刺参在生态环境修复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刺参健康养殖与食用安全提供重要参考。
- 邢红艳马元庆李斌刘爱英靳洋孙珊白艳艳赵强苏博任利华
- 关键词:PB^2+CD^2+刺参急性毒性
- 烟台四十里湾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4
- 2017年
- 2009年3月—2010年12月在烟台四十里湾海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连续20个航次的综合调查,记录到浮游动物8大类共计64种(类)。浮游动物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浮游幼虫,分别发现22种、18类,占总种(类)数34%、28%;其次为水螅水母类,发现13种,占20%;毛颚动物和栉水母类各发现1种。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Y=0.183)、腹针胸刺水蚤(Y=0.078)、强壮箭虫(Y=0.078)和洪氏纺锤水蚤(Y=0.026)。浮游动物的生态类型主要为温带近岸种和广布性种。四十里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春、夏、秋、冬四季之间群落结构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季节内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达55%以上。浮游动物丰度中位值在5月份达到最高(546.3个/m^3);种类数、多样性指数中位值均在8月达到最高,分别为18种、3.20;浮游动物生物量呈现出双峰变化模型,5月份达到第1峰值(中位值870.4 mg/m^3),10月份为第2峰值(中位值362.0 mg/m^3)。浮游动物种类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养马岛北部海域,而丰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近岸尤其是辛安河口海域。浮游动物种类数及多样性指数与水温、化学需氧量、硅酸盐显著正相关(P<0.01),与盐度、溶解氧、无机氮显著负相关(P<0.01);水温和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其次是硅酸盐、叶绿素a和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溶解氧、透明度以及无机氮对浮游动物分布的影响较小。
- 姜会超刘宁高继庆苏博李佳蕙何健龙刘爱英
- 关键词:浮游动物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
- 混合暴露条件下菲律宾蛤仔不同组织对几种重金属的富集与释放特征被引量:4
- 2014年
- 应用双箱动力学模型模拟了菲律宾蛤仔在Pb、Zn、Cu、Cd、Cr、Hg和As 7种重金属混合暴露条件下,内脏团、鳃、斧足及基部和外套膜组织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与释放实验,并通过非线性拟合得到菲律宾蛤仔各组织对7种重金属的富集速率常数k1、排出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系数BCF、生物半衰期B1/2、富集平衡时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CAmax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1)重金属在菲律宾蛤仔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富集具有选择性,理论平衡状态下,Cu、Cd、As、Pd在各组织的含量分布(CAmax):内脏团>斧足及基部>鳃>外套膜;Cr分布规律(CAmax):内脏团>鳃>斧足及基部>外套膜;Hg分布规律(CAmax):斧足及基部>外套膜>鳃>内脏团;Zn分布规律(CAmax):斧足及基部>鳃>外套膜>内脏团。2)菲律宾蛤仔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Cu富集程度最高,其富集系数范围为1514.0-4818.0;其次是Cd和Hg,富集系数范围分别为104.5-975.4,255.9-447.4;As、Cr、Pb、Zn离子在菲律宾蛤仔体内富集程度较低,其富集系数均在300以内。3)菲律宾蛤仔对重金属的释放能力较差,双箱动力学模型可较好地反映混合暴露条件下菲律宾蛤仔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但不适合对其释放特征进行描述。
- 姜会超刘爱英宋秀凯孙国华刘丽娟
-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