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3209)

作品数:24 被引量:398H指数:13
相关作者:唐旭东王凤云张北华王微李保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易激综合征
  • 14篇综合征
  • 14篇肠易激
  • 14篇肠易激综合征
  • 6篇中医
  • 6篇腹泻型
  • 6篇腹泻型肠易激...
  • 5篇脾虚
  • 5篇中医药
  • 4篇痛泻
  • 4篇痛泻要方
  • 3篇虚证
  • 3篇医药治疗
  • 3篇色胺
  • 3篇脾虚证
  • 3篇中医药治
  • 3篇中医药治疗
  • 3篇羟色胺
  • 3篇5-羟色胺
  • 3篇IB

机构

  • 20篇中国中医科学...
  • 11篇中国中医科学...
  • 4篇北京中医药大...
  • 3篇香港浸会大学
  • 2篇北京市中西医...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北京中医医院...

作者

  • 21篇唐旭东
  • 18篇王凤云
  • 9篇张北华
  • 4篇王微
  • 3篇赵迎盼
  • 3篇杨俭勤
  • 3篇苏敏
  • 3篇卞兆祥
  • 3篇李保双
  • 3篇程正义
  • 2篇吕林
  • 2篇朱恩林
  • 2篇陈婷
  • 1篇李振华
  • 1篇康楠
  • 1篇王晓鸽
  • 1篇郭朋
  • 1篇高蕊
  • 1篇黄穗平
  • 1篇王春燕

传媒

  • 6篇世界中医药
  • 4篇中华中医药杂...
  • 3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医杂志
  • 1篇World ...
  • 1篇Chines...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北京中医药
  • 1篇环球中医药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9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肠安Ⅰ号方对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大鼠5-HT信号系统及海马BDNF 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探讨肠安Ⅰ号方对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大鼠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信号系统及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慢性束缚应激结合游泳致疲劳法建立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按体重区组随机分为模型组(9只)、得舒特组(9只,27 mg/kg)、氟西汀组(9只,3.6 mg/kg)、肠安Ⅰ号高剂量组(9只,22.6 mg/kg)、中剂量组(9只,11.3 mg/kg)、低剂量组(9只,5.7 mg/Kg),另设正常组(10只)。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服,模型组按照给药体积灌服生理盐水,1次/日,共干预14日。通过腹部回缩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评分标准确定疼痛压力阈值,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肠5-HT水平的变化,免疫荧光RT-PCR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5-羟色胺1A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1A receptor,5-HT1a)、BDNF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用药前各组大鼠直肠扩张时的疼痛阈值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用药后模型组大鼠疼痛阈值明显下降,结肠5-HT水平及海马5-HT1a、BDNF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肠安Ⅰ号各剂量组疼痛阈值明显上升,得舒特组、肠安Ⅰ号高、中剂量组结肠5-HT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肠安Ⅰ号各剂量组海马组织5-HT1a、BDNF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氟西汀组海马组织BDNF mRNA表达亦明显降低(P<0.01)。结论肠安Ⅰ号方的作用靶点部位涉及"脑-肠"两部分,可降低大鼠直肠扩张疼痛域值,下调结肠黏膜5-HT水平,下调海马组织中BDNF和5-HT1a mRNA的表达。
赵迎盼苏敏王凤云卞兆祥杨俭勤王微唐旭东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
脂肪肝从毒论治被引量:10
2014年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这一肝脏代谢性疾病常见之于临床,其中包括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肥胖性脂肪肝、药物性脂肪肝及营养失调性脂肪肝[1]。因此,加强其防治,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认为,毒邪在脂肪肝的发病、进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应加强毒邪对其致病作用的研究。
朱振红郭朋唐旭东郭瑞
关键词:脂肪肝肝积中医治法
肠易激综合征从脾论治理论探讨被引量:22
2017年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因与中医"腹痛""泄泻""便秘"具有高度相关性,分别归属于慢性腹痛、慢性泄泻、虚秘范畴。IBS的病机是以脾虚为本,肝郁为标,日久损及肾阳,导致脾肾阳虚,治疗上以健脾为主线,兼以疏肝、温肾。此外,出汗作为IBS的重要伴随症状,也是脾虚的重要表现,故强调从脾论治IBS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对出汗症状的改善情况可以作为评价IBS临床疗效的一个指标。
吕林唐旭东王凤云黄穗平王静马祥雪陈婷尹晓岚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从脾论治腹痛便秘脾虚
基于脑-肠互动异常的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15年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可改善,经常伴有排便习惯的改变,但相关常规检查并未发现其存在能够解释疾病症状的结构或生化方面的异常[1].根据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IBS可分为便秘型(constipation-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C)、腹泻型(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RS-U)四种亚型.全球范围内IBS的患病率为2% ~ 15%[2],国内IBS的患病率相对较低,根据Manning诊断标准和罗马Ⅱ标准北京地区IBS患病率分别为7.26%和0.82%[3],以罗马Ⅱ为诊断标准,广州地区人群IBS的患病率为5.6%[4].一项荟萃分析表明,IBS全球患病率为11.2%,根据罗马Ⅰ和罗马Ⅱ诊断标准,IBS的患病率分别为8.8%和9.4%[5].
赵迎盼王凤云杨俭勤苏敏唐旭东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脑-肠互动发病机制功能性胃肠病排便习惯
中医药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思路与优势分析被引量:22
2016年
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一个重要分型。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NERD是一种难治性的功能性疾病,中医药治疗NERD有巨大优势,主要表现在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症状重叠,降低复发率,改善生活质量,较少不良反应,耐药性低,效费比高等方面。
程正义张娇唐旭东李保双徐鹏翔田亚欣
关键词:非糜烂性反流病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调控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细胞因子失衡机制探析被引量:1
2015年
近些年来,随着PI-IBS概念的提出及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对IBS病理机制的探析已逐渐由功能性转向器质性。探究中医药调控PI-IBS细胞因子失衡的作用机制,是为了在探寻IBS有效治疗药物的征途中开发和评估新的治疗措施,为更好的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亦可为中医药治疗本病从宏观定性向微观定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陈婷唐旭东王凤云张北华
关键词: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细胞因子失衡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5年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独立性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针灸疗法以其简便、安全、无不良反应等特点在防治肠易激综合征方面有明确疗效,作者通过检索和分析近年来针灸对肠易激综合征作用机制研究的文献作以下综述,以了解针灸对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田亚欣唐旭东王凤云张北华程正义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针灸
脾虚理论在功能性腹泻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7年
功能性腹泻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精神心理因素、感染、肠道菌群失调及植物神经功能异常有关。中医认为其发病与脾气虚弱、失其健运以致湿盛、食滞、肝郁、脾肾两虚关系密切。中医药分别治之以健脾除湿、运脾化滞、疏肝理脾及补益脾肾,均取得了明显疗效。且脾虚是评估功能性腹泻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脾虚贯穿于FDI整个发病、治疗的过程中,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该病的预后。
刘靖王凤云卞立群马祥雪吕林唐旭东李保双
关键词:功能性腹泻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不同造模方法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3
2018年
目的:对比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模型不同造模方法的差异,探索符合IBS-D临床特征的造模方法。方法:70只新生期乳鼠被随机分成正常组、番泻叶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高乳糖饲养组、醋酸溶液灌肠组、腹腔注射5羟色胺(5-HT)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出生后第2-14天均接受母子分离应激3 h,2个月后番泻叶高剂量组给予番泻叶煎剂4.5 g/kg、中剂量组给予3 g/kg、低剂量组给予2 g/kg灌胃,灌胃体积为10 mL/kg,连续7 d,给予普通饲料喂养;高乳糖组采用高乳糖饲料喂养,7 d后换用普通饲料;醋酸灌肠组给予4%的醋酸灌肠1 mL,灌肠1次,普通饲料喂养,此后不做任何处理;5-HT腹腔注射组给予5-HT 2.1mg/kg腹腔注射,连续7 d,普通饲料喂养,从大鼠体质量增长情况、腹泻率及大便积分、结肠病理几个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除番泻叶低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各组体质量增长量均显著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高乳糖饲料组和醋酸灌肠组大鼠体质量出现明显的负增长;(2)番泻叶高剂量组(4.5 g/kg)、高乳糖饲料组和醋酸灌肠组大鼠腹泻率均为100%,其余各组均未出现腹泻。造模后番泻叶高剂量组和醋酸灌肠组大鼠6 d内的平均大便积分显著高于正常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结肠病理高乳糖组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细胞间质轻度水肿;醋酸灌肠组部分结肠与腹腔组织粘连、增厚,结肠缩短,近端结肠可见黏膜轻度充血,绒毛变钝,其余各组未见异常。结论:新生期母子分离应激联合适当剂量番泻叶灌胃或高乳糖饲料饲养所致大鼠模型可模拟IBS-D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建立IBS-D较为理想的造模方法。
张北华王微王凤云唐旭东
关键词:动物模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造模方法
痛泻要方干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的效应评价被引量:50
2018年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0只。采用母子分离联合慢性束缚应激和番泻叶灌胃法建立IBS-D肝郁脾虚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采用自制测压计检测各组大鼠的痛觉阈值,观察造模结束后的大便积分,采用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及悬尾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特征,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血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间苯三酚法检测血清D-木糖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5-羟色胺(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检测近端结肠组织中的肥大细胞(MC),酶免疫组化法检测近端结肠和末端回肠组织中的嗜铬细胞(EC)。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痛觉阈值明显降低,大便积分增加,旷场穿格数、站立数明显减少,糖水偏好率降低,悬尾不动时间延长(P<0.05);血IgA水平升高,T淋巴细胞CD3+CD4+亚群比例升高,CD3+CD8+亚群比例降低,CD4+/CD8+比值升高(P<0.05);血清D-木糖含量降低、5-HT水平升高(P<0.05);近端结肠和末端回肠EC数量增加,近端结肠MC数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的痛觉阈值升高,旷场穿格数、站立数升高,糖水偏好率升高,悬尾不动时间缩短(P<0.05);血清5-HT水平降低,末端回肠EC数量减少,近端结肠MC数量减少(P<0.05)。结论:痛泻要方可降低IBS-D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的内脏敏感性,改善其抑郁焦虑样行为,降低血清5-HT水平,减少肠组织中EC和MC的数量。
张北华王微王凤云唐旭东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痛泻要方5-羟色胺肥大细胞嗜铬细胞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