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02007)

作品数:16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杨雅丽韩佳蔚李侠张倩谭术兰更多>>
相关机构:长江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语言文字
  • 5篇文化科学
  • 3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0篇方言
  • 4篇文化
  • 4篇方言词
  • 3篇文学
  • 3篇例释
  • 3篇民俗
  • 3篇民俗文化
  • 3篇教学
  • 2篇大学生
  • 2篇语言
  • 2篇语言文学
  • 2篇语言文学专业
  • 2篇师范
  • 2篇师范生
  • 2篇释读
  • 2篇文化记忆
  • 2篇文化解读
  • 2篇文学专业
  • 2篇民间文化
  • 2篇记忆

机构

  • 16篇长江师范学院

作者

  • 8篇杨雅丽
  • 4篇韩佳蔚
  • 3篇李侠
  • 1篇王巧
  • 1篇白瑞芬
  • 1篇王璐莹
  • 1篇赵久湘
  • 1篇李凯
  • 1篇杨楠
  • 1篇彭佩华
  • 1篇谭术兰
  • 1篇张倩

传媒

  • 9篇文教资料
  • 2篇长江师范学院...
  • 1篇语文建设
  • 1篇教育评论
  • 1篇成都大学学报...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教育与教学研...

年份

  • 11篇2014
  • 5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李芳桂戏剧《香莲佩》关中方言词语释读
2014年
《香莲佩》是清代乾嘉时期陕西渭南籍杰出的戏剧家李芳桂创作的皮影戏剧本。剧本的语言不仅典雅优美、意蕴丰富,而且地方色彩浓郁。作品中充满泥土气息和乡村生活韵味的方言俗语,是研究关中方言和关中地区社会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释读"克性"、"熬煎"、"主儿"、"瞎"、"浆水"、"瓜物"、"丢"、"见觉"、"灶火爷饦饦"等方言词语,不仅可以体味到关中方言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风情,而且是对千百年来关中地区的乡村生活和民间风俗的历史追问。
韩佳蔚
关键词:关中方言民俗文化
“锁定”在方言词语中的民俗文化——酉阳县李溪镇天台村方言词例释
2013年
方言是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更是地域性民俗文化的载体。解析重庆市酉阳县李溪镇天台村具有典型意义的方言词语,可窥见这一方土地上独特而美丽的民俗文化。这里的方言词语如同一面镜子,能折射出方言区人们的民俗生活;独特的民俗文化如同新鲜血液一样,源源不断地将生命的活力注入方言中;分析方言词语不仅要解读语言符号承载的语义,而且要考察“锁定”在方言词语记忆的民族历史和风俗文化。
李凯杨雅丽
关键词:方言词语民俗文化
重庆市石柱县方言俚俗语文化解读被引量:1
2014年
方言俚俗语流行于普通劳动人民群众中,是人民群众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语言智慧的结晶。重庆市石柱县位于重庆东南部,是三峡库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维吾尔族等多民族栖息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人文环境,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口传方言俚语。石柱县方言俚俗语凝聚了当地人民的思想智慧,记忆了独特的道德习尚和婚姻风俗。收集和研究石柱方言俚语不仅具有语言学意义,而且是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承传。
谭术兰杨雅丽
关键词:道德修养婚姻习俗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升策略被引量:2
2014年
教学技能包括一般教学技能与专业技能。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一般教学技能包括备课、说课、讲课、评课四项,可以通过分项过关、开口论辩、自讲合作、先写后评的方式加以提升;专业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可以通过听课例讲座、说备课讲课、读教育名著、写教学论文的方式加以提升。
李侠
关键词:教学技能
重庆秀山谚语的民俗文化解读被引量:1
2014年
重庆市秀山县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区,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丰富的民间口传文学。秀山谚语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秀山民间口传文学样式之一,凝聚着秀山人民的思想智慧,反映了当地的农耕生活和风土人情,蕴藏了丰厚的社会民俗文化和先民为人处世的生活态度,记忆了当地特色鲜明的民居建筑风俗和饮食风俗。每一条谚语都是一面折射生活的镜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收集和研究民间谚语不仅具有语言学意义,还是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承传。
张倩杨雅丽
关键词:民居文化饮食风俗
大学生开展方言与民间文化调查的研究与设计被引量:2
2013年
方言及其承载的民间文化是"口传的"、"地域性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以方言口语形态流传的故事、歌谣、谚语、固定语等,是族群的集体记忆、历史的活化石、民俗的"镜子"。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调查、研究方言及其承载的民间文化,不仅有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而且是对濒临消亡境地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方言与民间文化调查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采用"田野调查"方法,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唤起文化自觉与自信,实现母语教学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功能。
杨雅丽
关键词:方言田野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
未来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探讨——以某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技能大赛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参赛选手熟悉文本分析路径,一般教学技能运用较为熟练,在内容的裁剪中表现出一定的实践智慧。存在问题一是脱离文本的架空分析,二是个性特色不明显,三是理念陈旧。
李侠
关键词:教学技能
“锁定”在方言中的民间文化记忆——《李十三十大本》方言词例释
2014年
《李十三十大本》是清代乾嘉时期陕西戏剧家李芳桂创作的碗碗腔皮影戏剧本。作为以特定地域的乡村百姓为主要传播对象的民间戏剧脚本,作者使用关中方言。剧中人物,特别是社会下层人物的对白,有浓郁的乡土韵味和民俗特色。“姚婆”、“地方”、“乡约”、“外姓之人”等方言词语承载了关中地区的民间生活和历史文化信息。方言已处于“一个史无前例的急剧变化、萎缩和消亡的过程之中”,这意味着以方言为载体的民间文化正在消亡,因此应该对方言所负载的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研究。
韩佳蔚
关键词:《李十三十大本》历史记忆
论多民族多移民地区汉语音译词的历史文化记忆——新疆伊犁河谷地区巩留县山水地名例释
2013年
方言及其承载的口传文化是一种民间的、地方性的、不可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活化石,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巩留县位于伊犁河谷地区,古往今来都是多民族多移民聚居地,因而这里的汉语方言承载了更为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尤为突出的是,这里的汉语方言词汇中存在大量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词,伊犁河谷地区的山水地名多从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系统中音译而来,这些音译地名词语呈现了多民族地区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面貌。
王巧杨雅丽
重庆市酉阳县口传谜语的文化释读
2014年
谜语根植于乡村社会,反映民间生存生活状态、社会伦理关系、社会组织结构、民俗与宗教信仰等。重庆市酉阳县口传谜语具有独特的"乡土性",反映了该地区的生产生活,尤其是生产工具的多样性,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大量关于蔬菜的谜语几乎囊括了当地出产的各种蔬菜,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丰富的字谜谜面质朴无华,谜底简单,雅俗共赏,意趣盎然。酉阳谜语作为一种珍贵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而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彭佩华杨雅丽
关键词:字谜民俗文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