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421203)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黄邦钦林丽贞谢聿原郑丽平相卫国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南海北部
  • 2篇南海北部海域
  • 2篇海域
  • 2篇北部
  • 1篇植物
  • 1篇摄食压力
  • 1篇微型浮游动物
  • 1篇粒径
  • 1篇海洋生物
  • 1篇海洋生物学
  • 1篇浮游
  • 1篇浮游动物
  • 1篇浮游植物
  • 1篇POC
  • 1篇TH
  • 1篇初级生产力
  • 1篇F

机构

  • 3篇厦门大学

作者

  • 2篇黄邦钦
  • 1篇谢聿原
  • 1篇蔡平河
  • 1篇相卫国
  • 1篇林丽贞
  • 1篇邓芳芳
  • 1篇郑丽平
  • 1篇李青

传媒

  • 1篇台湾海峡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海洋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冬季南海北部海域微型浮游动物及其对浮游植物摄食压力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2009年1月在南海北部海域的5个站位,采用稀释法和显微分析技术研究了浮游植物生长率及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同时测定了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及类群组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微型浮游动物类群主要以无壳纤毛虫为主,南海北部微型浮游动物类群细胞丰度为33~529个/dm3.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长率为0.45~1.83 d-1,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为0.44~1.76 d-1,摄食压力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42.6%~82.8%,占初级生产力的97.3%~225.1%.近岸区摄食压力比陆架区高,表明冬季南海近岸区微型浮游动物摄食能够有效的控制浮游植物的生长,而陆架区浮游植物生长率大于摄食率,浮游植物存在着现存量的积累,微型浮游动物并不能完全控制浮游植物的生长.
郑丽平相卫国黄邦钦
冬季东海及南海北部海域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采用14C与15 N核素示踪方法,于2008年12月—2009年1月对东海和南海北部海域的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环境制约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叶绿素a质量浓度在空间分布上呈近岸高、外海低,表层高、真光层底部低的分布趋势。东海海域的积分初级生产力(IPP)和积分新生产力(INP)均低于南海北部海域,f比值为东海海域>南海北部海域,东海海域新生产力(NP)对初级生产力(PP)的贡献大于南海北部海域。浮游植物对氨盐的吸收速率(ρNH4)显著大于对硝酸盐的吸收速率(ρNO3)(P<0.05)。水柱平均新生产力与环境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营养盐是影响冬季调查海域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温度和盐度为次要因素。
王磊林丽贞谢聿原黄邦钦
关键词:初级生产力南海北部
海洋颗粒物POC/^(234)Th比值的控制机制
2014年
通过测定南海北部A1站四季上层500 m分粒径(1~10μm,10~53μm,>53μm)颗粒物上POC、234Th和228Th活度,发现中等粒径与大粒径的POC、234Th、228Th值比小粒径的POC、234Th、228Th低约一个量级。3种粒径POC/234Th(POC/228Th)比值的垂直分布皆呈现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统计分析POC/234Th、POC/228Th、234Th/228Th比值随粒径的变化,结果表明POC优先再矿化是影响POC/234Th比值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邓芳芳蔡平河赵道辰李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