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984225)

作品数:11 被引量:124H指数:8
相关作者:曾进胜余剑凌莉梁志坚凌雪英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梗死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5篇张量成像
  • 5篇弥散
  • 5篇弥散张量
  • 5篇弥散张量成像
  • 5篇继发
  • 5篇成像
  • 4篇卒中
  • 4篇大脑
  • 3篇血管
  • 3篇血压
  • 3篇易卒中型
  • 3篇肾血管
  • 3篇肾血管性
  • 3篇肾血管性高血...
  • 3篇皮层
  • 3篇脑皮层
  • 3篇高血压

机构

  • 11篇中山大学附属...
  • 4篇暨南大学附属...
  • 2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11篇曾进胜
  • 5篇梁志坚
  • 5篇凌莉
  • 5篇余剑
  • 4篇王芳
  • 4篇刘斯润
  • 4篇黄如训
  • 4篇凌雪英
  • 3篇徐安定
  • 3篇陈向燕
  • 3篇陶玉倩
  • 3篇邢世会
  • 3篇范玉华
  • 3篇侯清华
  • 2篇何扬东
  • 2篇崔春梅
  • 2篇余剑
  • 2篇洪华
  • 2篇洪华
  • 2篇赵湛

传媒

  • 4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国外医学(脑...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 2篇200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局灶性脑梗死继发逆行性神经纤维变性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7
2007年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技术前瞻性动态观察皮质下或脑干局灶性脑梗死后,病灶上方继发的神经纤维逆行性变性的过程,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具有单侧内囊区或脑干的独立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6例,选择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6名作为对照组。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W1)、第4周(W4)、第12周(W12)进行DTI检测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计算半卵园中心的DTI参数和各临床评分在观察期内变化的百分数绝对值,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灶上方半卵园中心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减少(患者组W1:(0.43±0.02),W4:(0.39±0.01),W12:(0.33±0.02),分别与对照组比较:(0.46±0.01),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从W1至W12,半卵园中心FA值减少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与NIHSS评分减少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r=-0.49,P<0.05)及与FM增加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r=-0.56,P<0.05)呈负相关,与BI变化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皮质下脑梗死可引起神经纤维逆行性的继发性变性,而且这种逆行性的神经纤维继发性变性会持续存在并可能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梁志坚刘斯润曾进胜凌雪英徐安定余剑王芳凌莉侯清华邢世会
关键词:脑梗死弥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
急性卒中的营养支持被引量:8
2003年
急性卒中患者由于进食障碍和能量消耗增加,常存在营养不良。通过测量有关躯体营养参数和监测实验室指标,可以早期发现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增加,因此,应早期积极开展营养支持治疗。文章具体介绍了常用的营养支持方法,提出了营养支持的时机和途径,并对预后影响等方面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陈向燕曾进胜
关键词:急性卒中营养支持营养不良预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
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丘脑和纹状体突触重构与抑制性蛋白表达被引量:16
2002年
目的探讨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突触重构与抑制性蛋白的关系。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复制右侧大脑中动脉(MCA)皮层支闭塞模型,分别于术后第1、2、3及4周,取鼠脑行免疫组化检查,检测MCA皮层支闭塞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大鼠不同时点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突触生长素(SYN)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黏蛋白(neurocan)表达。结果MCA皮层梗死后1周,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SYN阳性信号较对照组高,至第2周恢复正常,第3、4周逐渐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MCA皮层支闭塞后1~4周,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GFAP染色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和Neurocan阳性信号均逐渐增多,并显著多于对照组。结论抑制性蛋白表达增加可能是脑皮层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神经组织突触重构受阻的原因之一,也是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困难的一个重要方面。
曾进胜李华洪华陶玉倩范玉华余剑陈向燕黄如训
关键词:大脑皮层梗死丘脑脑梗死神经功能
EphB2-Fc融合蛋白促进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活化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脑室内注入EphB2-Fc融合蛋白对大脑皮层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并将其随机分成:(1)假手术组,(2)脑梗死组,(3)梗死+IgG-Fc组,(4)梗死+EphB2-Fc组,每组24只。MCAO术后第4天,EphB2-Fc组大鼠经侧脑室注入20μl浓度为200μg/m l的EphB2-Fc融合蛋白,IgG-Fc组大鼠注入等量等浓度的IgG-Fc。MCAO术后第1和第4周,将各组大鼠处死取脑,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点梗死侧EphB2及其mRNA、巢蛋白(nestin)和多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PSA-NCAM)表达,W estern蛋白印迹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点梗死侧EphB2和nestin蛋白量的变化。结果MCAO术后1周,脑梗死组梗死侧大脑皮层和侧脑室下区EphB2及其mRNA的表达低于假手术组,梗死+EphB2-Fc组高于梗死+IgG-Fc组(均P<0.05),脑梗死组与梗死+IgG-F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梗死侧侧脑室下区nestin、PSA-NCAM的表达高于假手术组,梗死+EphB2-Fc组高于梗死+IgG-Fc组(均P<0.05),并可见PSA-NCAM阳性细胞沿胼胝体向梗死灶迁移。MCAO术后4周,各组间梗死侧EphB2及其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脑梗死大鼠梗死侧nestin、PSA-NCAM表达水平下降,各组间nestin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脑梗死组PSA-NCAM表达水平仍高于假手术组。结论阻断内源性EphB2的活化可促进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何扬东曾进胜余剑何美霞崔春梅赵湛熊丽洪华盛文利方燕南黄如训
关键词:干细胞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大脑皮层融合蛋白细胞活化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实验性大脑皮质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活化与EphB2表达的关系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实验性大脑皮质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活化与EphB2表达的关系。方法将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右侧大脑中动脉皮质支闭塞(MCAO),术后第1周和第4周处死取脑,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不同时点大脑皮质及侧脑室下区EphB2及其mRNA、神经巢蛋白(nestin)和多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PSANCAM)表达的变化。结果MCAO术后1周,梗死侧大脑皮质和侧脑室下区EphB2及其mRNA的阳性信号为12.9±4.0、23.1±4.6和12.1±4.4、27.0±3.4,低于对照组(17.2±3.8、28.4±2.1和17.2±2.7、31.8±2.8,均P<0.05),4周时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侧侧脑室下区nestin阳性信号第1周为18.7±2.2,高于对照组(16.9±2.9,P<0.05),第4周时恢复正常;MCAO术后1周,梗死侧侧脑室下区PSANCAM阳性信号为17.7±2.2,高于对照组(14.5±2.2,P<0.05),可见PSANCAM阳性细胞沿胼胝体向梗死灶迁移,4周时其信号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能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及迁移,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活化可能与EphB2表达下降有关。
何扬东余剑曾进胜陶玉倩洪华崔春梅赵湛黄如训
关键词:蛋白质酪氨酸激酶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增殖EPHB2大脑皮质细胞活化内源性
DTI态观察脑梗死后颈髓皮质脊髓束继发性损害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 maging,DTI)动态观察脑梗死后颈髓皮质脊髓束的弥散变化,及其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探讨脑梗死后颈髓皮质脊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及其意义。方法患者分别在的第1周,第4周以及第12周进行DTI检测,每次MRI检测之前采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分别测量颈髓皮质脊髓束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与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病灶对侧颈髓皮质脊髓束FA值在各个时间点都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第1周:(0.66±0.01,vs,0.71±0.01,P<0.01),第4周(0.61±0.02,vs,0.69±0.01,P<0.01),第12周(0.53±0.02,vs,0.69±0.01,P<0.01),MD值则无明显差异。患者病灶对侧颈髓皮质脊髓束FA值在观察期内变化的百分数与NIHSS、Fugl-Meyer运动评分变化的百分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引起的皮质脊髓束纤维的继发性损害可以延续到颈髓水平,颈髓皮质脊髓束的继发性损害可能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梁志坚张中伟曾进胜王芳凌莉侯清华邢世会宋来晶裴中
关键词:脑梗死弥散张量成像皮质脊髓束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动态观察脑梗死后继发锥体束损害被引量:32
2007年
目的动态观察脑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的过程,并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具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累及内囊的单一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8例,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8人作对照组。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4周和第12周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nging,DTI)检测,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结果患者远离梗死灶的脑干(大脑脚、脑桥和延髓等部位的均数)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在第1周、4周和第12周各时间点逐渐减少(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却无明显变化(P>0.05)。脑干FA值减少的百分数与NIHSS减少的百分数(r=-0.46,P<0.05)及FM增加的百分数(r=-0.61,P<0.05)相关,与BI变化的百分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后,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并可能会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梁志坚刘斯润曾进胜徐安定凌雪英凌莉余剑
关键词:脑梗死继发性损害弥散张量成像部分各向异性
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脑大动脉重塑类型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观察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脑动脉的结构变化。方法将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第4周和8周时处死,脑大动脉切片用HE染色后,测量这些大动脉重塑参数,对免疫组织化学对纤维连接素蛋白表达进行图象分析。结果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组血压高于对照组。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第4周时颈总动脉平滑肌细胞总数(282.5±59.6个)和纤维连接素蛋白表达量(184.3±2.4)较对照组(344.7±50.9个和181.4±3.2)减少,单个细胞面积增加;第8周时,管壁厚度(74.8±12.3μm)、横截面积(233428.3±76487.9μm2)、壁腔比(0.086±0.007)、壁面积比(0.00030±0.00011)、单个细胞面积(547.9±111.8μm2)和纤维连接素蛋白表达量(180.8±2.3)均增加,单位面积细胞数(282.5±59.6个)减少。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基底动脉横截面积第4周和第8周时(15867.4±1316.9μm2和22556.5±6485.6μm2)均高于对照组(13598.9±1090.8μm2),纤维连接素蛋白表达量第8周时(166.2±5.1)增加。第4周时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大脑中动脉管腔内直径(208.6±59.6μm)增加,壁腔比(0.094±0.048)和壁面积比(0.00150±0.00040)减少;第8周时管壁厚度(23.3±7.2μm2)、横截面积(16236.2±6538.4μm2)和平滑肌细胞总数(52.2±16.1个)增加,管腔内直径和壁面积比与对照组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崔春梅武庆庆温红梅林健雯王立志曾进胜
关键词:血管重塑纤维连接素基底动脉
脑桥梗死后相关神经纤维继发性损害的DTI研究及其意义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本研究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前瞻性观察局灶性脑桥梗死后继发神经纤维顺行性、逆行性变性的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脑桥基底部梗死患者14例,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4名作对照组。患者分别在发病第1周、第4周和第12周进行DTI检测,对照组只做1次DTI检查。测量脑桥(患者梗死灶所在水平)及近、远端锥体束、双侧小脑中脚的MD和FA值。在每次DTI检测之前进行NIHSS、FMS和BI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梗死灶及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减少(P<0.01);梗死灶的MD在第1周时下降,在第4周及第12周则升高(P<0.01);患者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MD在各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患者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从第1周至12周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P<0.01),MD却无明显变化(P>0.05)。在观察期间,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减少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与同期NIHSS及FMS变化的百分数的绝对值呈负相关(P<0.05),与BI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桥梗死后,可以引起与之发生联系的神经纤维发生顺行性及逆行性继发性变性,这种神经纤维的继发性变性至少在发病后12周内逐渐进展,并可能会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梁志坚刘斯润曾进胜凌雪英王芳凌莉侯清华邢世会余剑范玉华
关键词:继发性损害弥散张量成像部分各向异性
脑梗死后继发神经纤维顺行性和逆行性损害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前瞻性动态观察皮质下局灶性脑梗死后,病灶上、下方远隔部位的神经纤维继发性变化的过程,探讨其与神经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选择具有单侧大脑中动脉(MCA)供血的皮质下累及内囊的独立病灶脑梗死患者10例,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0名作对照研究。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7±2)天(D7)、第(30±3)天(M1)、第(90±3)天(M3)进行DTI检测,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法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灶侧内囊上、下方远隔部位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A)值明显减少,而且从D7至M3内囊上方(0.34±0.01和0.28±0.03,P<0.01)、下方(0.42±0.02和0.37±0.06,P<0.01)有逐渐减少趋势,而平均弥散量(MD)却无明显变化。内囊上、下方的FA值均与NIHSS值呈正相关,内囊下方FA值还与Fugl-Meyer运动评分、BI呈负相关。结论局灶性皮质下脑梗死可引起其顺行性和逆行性远隔部位神经纤维的继发性损害,其临床意义尚有待研究。
梁志坚刘斯润曾进胜凌雪英徐安定王芳凌莉
关键词:神经纤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