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502B04)

作品数:8 被引量:76H指数:6
相关作者:陈晓鸣冯颖叶寿德王绍云王自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白蜡虫
  • 2篇抑菌
  • 2篇抑菌作用
  • 2篇真菌
  • 2篇泌蜡
  • 2篇病原
  • 2篇病原菌
  • 2篇病原菌分离
  • 2篇病原真菌
  • 1篇多糖
  • 1篇脂肪醇
  • 1篇三十烷醇
  • 1篇生理活性
  • 1篇生态适应
  • 1篇生态适应性
  • 1篇生态适应性分...
  • 1篇适生
  • 1篇适生区域
  • 1篇适应性
  • 1篇死亡率

机构

  • 8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8篇陈晓鸣
  • 4篇冯颖
  • 3篇马李一
  • 3篇陈勇
  • 3篇王自力
  • 3篇王绍云
  • 3篇叶寿德
  • 2篇陈智勇
  • 2篇何钊
  • 2篇石雷
  • 2篇马艳
  • 2篇甘瑾
  • 1篇郭宝华
  • 1篇段琼芬
  • 1篇郑华
  • 1篇赵杰军

传媒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昆虫学报
  • 1篇林产化工通讯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白蜡虫免疫调节作用试验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对白蜡虫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功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特异性免疫的血清溶血素试验中,白蜡虫高剂量组小鼠的溶血素生成量明显高于对照,淋巴细胞转化增殖试验中,白蜡虫高剂量组小鼠的淋巴细胞转化增殖明显。非特异性免疫的小鼠碳粒廓清试验、免疫器官的变化未出现阳性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白蜡虫对机体的细胞和体液特异性免疫都有提高的作用,说明白蜡虫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具有较高的资源开发利用价值。
冯颖陈晓鸣马艳何钊
关键词:白蜡虫免疫调节特异性免疫
环境因子对白蜡虫泌蜡的影响被引量:14
2007年
白蜡虫是一种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资源昆虫,白蜡虫分泌的白蜡是一种重要的天然化工原料。研究了不同温度、湿度、光照等因子对白蜡虫泌蜡的影响,试验种群和自然种群研究结果表明,白蜡虫在15~25℃下能正常分泌白蜡和生长发育,在30℃以上的持续恒温下,白蜡虫能分泌白蜡,但泌蜡量低,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化蛹,2龄末期死亡;在高湿度(年相对湿度〉80%)、低光照(〈1600h/a)条件下,白蜡虫泌蜡量高,但种群不能正常生长发育,雌虫死亡率高,不能完成生活史。多因素分析表明,白蜡虫泌蜡对温度不敏感,影响白蜡虫泌蜡的关键因子是湿度和光照,适于白蜡虫泌蜡的环境因子为:温度15~25℃、年降雨量1300~2000mm,年相对湿度〉80%,泌蜡期5~8月份的相对湿度〉90%,年光照时数〈1600h/a。根据在峨嵋、昭通、昆明等地对白蜡虫的生态适应性观察和分析,白蜡虫泌蜡高的环境不是白蜡虫适生区域,白蜡虫适生区域主要生态指标为:年均温11~16℃,降雨量800~1200mm/年,年相对湿度65%~75%,年光照时数为1900~2500h/a。
陈晓鸣王自力陈勇叶寿德王绍云冯颖
关键词:白蜡虫泌蜡环境因子
白蜡虫自然种群年龄特征生命表及主要死亡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白蜡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表明:白蜡虫繁殖力强,怀卵量为8000~12000粒.♀-1,死亡率高,世代死亡率高达99%以上,高繁殖力和高死亡率是白蜡虫种的特征,白蜡虫以高繁殖力补偿高死亡率,使种群延续。白蜡虫阶段死亡差异较大,卵期死亡率为9.58%,1龄若虫死亡率为85.25%,死亡高峰期在新孵1龄若虫寻找寄主植物叶片上定叶的过程中;2龄若虫的死亡率为45.50%,死亡高峰期在2龄若虫初期从叶片上转移到枝条上定杆的过程中;成虫期死亡率94.64%。1龄若虫死亡率最高,占总死亡率的70%左右;2龄若虫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10%~15%;成虫期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2%~5%。平均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为32。气象条件和天敌是影响白蜡虫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陈晓鸣王自力陈勇赵杰军叶寿德王绍云
关键词:白蜡虫繁殖能力死亡率种群趋势指数
椪柑贮运病原菌分离及天然物对其抑制作用被引量:5
2006年
以云南省宾川县所产椪柑为试验材料,研究椪柑在贮藏运输中的主要病害及病原真菌,并采用滤纸片扩散法,用多种天然植物提取液对病原菌进行了抑菌试验,目的在于找到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天然物质。分离、鉴定出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Sacc.)和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Sacc.)2种病原真菌,找到了对2种病原真菌有抑制作用的天然植物提取液,并确定了最低抑制浓度(M IC)。为进一步研究柑橘类果品的天然保鲜剂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资料。
甘瑾马李一石雷陈智勇陈晓鸣
关键词:椪柑病原真菌抑菌作用
草莓采后病原菌分离及天然物对其抑制作用被引量:6
2006年
以云南省玉溪市所产草莓为材料,研究草莓在贮藏中的主要病害及病原真菌,并采用滤纸片扩散法,用多种天然植物提取液对病原菌进行了抑菌试验,目的在于找到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天然物质。通过试验,分离、鉴定出黑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Ehrenb.ex Fr.)Vuill.、青霉属Penicilliumsp.、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Pers.ex Fr.、草芽枝霉Cladosporium herbarum(Pers.)Link ex Gray 4种病原真菌,找到了对4种病原真菌有抑制作用的天然植物提取液,并确定了最低抑制浓度(MIC)。
甘瑾马李一石雷陈智勇陈晓鸣
关键词:草莓采后病害病原真菌抑菌作用
白蜡虫抗突变实验与主要功效成分分析被引量:7
2006年
对白蜡虫的抗突变功能进行实验研究,并分析了甲壳素、多糖、维生素和黄酮类等。以白蜡虫为抗突变材料喂饲小鼠,48 h检测微核的发生率,各剂量组均比对照组的微核率低,其中高剂量组与对照有显著差异,抑制率为34.19%,说明白蜡虫能够对抗环磷酰胺产生的致突变作用,具有明显的抗突变功能。分析结果表明:白蜡虫含有2.14%甲壳素;7.2%的粗多糖,除蛋白后的多糖含量4.54%,多糖含量以葡萄糖计为28.4%,由葡萄糖、甘露糖和果糖组成,3种糖的摩尔比为5∶21∶1,白蜡虫多糖为一种杂多糖-蛋白复合物;白蜡虫还含有1.3%的总黄酮和多种维生素。甲壳素、多糖、维生素和黄酮类物质应为抗突变作用的主要功效成分。
冯颖陈晓鸣何钊郭宝华马艳
关键词:白蜡虫抗突变甲壳素多糖B族维生素黄酮
几种高级烷醇的研究概述被引量:28
2005年
概述了国内外有关二十六烷醇、二十八烷醇和三十烷醇的来源、性质、用途及重要生理活性方面的研究情况和成果。
段琼芬马李一郑华陈晓鸣
关键词:二十八烷醇三十烷醇高级脂肪醇生理活性化学结构
影响白蜡虫泌蜡主要气候因子及白蜡虫生态适应性分析被引量:20
2007年
白蜡虫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资源昆虫,其生态适应性问题长期存在争议。本文对四川峨嵋、云南昆明、昭通等地白蜡虫自然种群生态学和泌蜡生态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泌蜡与种群死亡率的研究结果证实,在不利于种群生长的环境中白蜡虫的泌蜡量较高,死亡率也高;而在适生环境中的泌蜡量较低,死亡率较低。故认为,传统上以白蜡虫泌蜡量的高低来作为适应生态环境的判断标准是不适合的。本文还从白蜡虫泌蜡生态适应性的角度分析了“高山产虫、低山产蜡”的原因,讨论了白蜡虫的生态适应性,得出白蜡虫适生区域主要生态指标为:年均温11℃~16℃,雨量800~1200mm/B,年相对湿度75%左右,年光照时数为1900~2500h/a。提出白蜡虫泌蜡是其为适应环境的一种自身的保护性反应和生态对策,是对不良环境的一种抵御性反应。
陈晓鸣王自力陈勇叶寿德王绍云冯颖
关键词:白蜡虫泌蜡生态适应性适生区域气候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