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752005)
-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2
- 相关作者:刁曼云刁克利更多>>
- 相关机构:安阳师范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形式主义对现代作者理论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形式主义对现代作者理论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其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对作者理论的直接论述,而在于它对现代作者理论发展进程的巨大影响。形式主义以文学批评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终结了传统的作者中心论,以文本研究为中心的文学观改变了现代作者理论的方向,它对作者意图的辨析开启了隐含作者等新的思路,它与新批评所倡导的文本细读的策略和批评方法丰富了文学阅读体验和创作技巧。其后继者提出"作者之死"之时,正是以培养作家为己任的创意写作教学兴盛繁荣的开始,这种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悖论也应该引起我们对现代文学理论的深刻反思。
- 刁克利
- 关键词:形式主义创意写作
- 保罗·奥斯特的创意与困境被引量:2
- 2014年
- 保罗·奥斯特的作品重视叙事创意,他使用后现代主义语言,在虚实结合的元空间中一再讲述令他着迷的主题:"偶然"与"巧合"的人生、自由的"囚徒"、迷失的"自我"、虚幻的"乌托邦"、"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等,形成了强大的回声与共鸣。但是他的创作也陷入了重重困境:重复的创作、单薄的情节和消极的思想。他的叙事创意与创作困境正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一个写照。
- 刁曼云
- 关键词:保罗·奥斯特后现代主义
- 儿童叙事视角下的“对话”——《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解读
- 2015年
-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是以二战为背景,以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九岁的儿子布鲁诺的所见、所闻、所感为视角,编织了隐含作者与理想读者,不同民族、成人与儿童、不同阶层等之间的"对话",对人类看似理性的"非理性"行为进行质疑,谱写了一曲个人悲剧、家庭悲剧、民族悲剧和人类悲剧。
- 刁曼云
- 关键词:儿童视角悲剧
- 婚姻:“超我”与“本我”之间的距离——《消失的爱人》中两性关系的精神分析
- 2015年
- 《消失的爱人》中男女主人公的相识始于装扮后的"超我","本我"暴露后他们的婚姻难以为继,不得不借助"他者"再次回归"超我"。作者描述了纠结在"超我"与"本我"之间的婚姻,洞察了两性之间不堪一击的权利关系,展现了人们在婚姻的激流中何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 刁曼云
- 文本中的作者:《黛茜·密勒》中的视点人物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黛西·米勒》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作品,历来的批评重点多集中在黛西.米勒所代表的清新自然的美国女孩形象和作品的国际主题上。可是,根据小说视点人物的看法,他分不清楚黛茜.密勒到底是卖弄风情还是天真纯洁。视点人物的态度和批评家的判断之间的差距值得重视。作家对视点人物的着墨远大于对主人公的描写,《黛西.米勒》中的视点人物是一种类型,出现在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通过对视点人物的探讨,可以引出"文本中的作者"与"文本外的作者"的概念,解读出《黛茜.密勒》的视点人物与作家的密切联系。
- 刁克利
-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