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Z16-02-03)
- 作品数:3 被引量:49H指数:2
- 相关作者:方宣钧陈启锋江树业汪斌吴为人更多>>
- 相关机构:福建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利用cDNA-RAPD技术分析籼稻光敏核不育基因的差异表达被引量:27
- 1998年
- 应用混合采样法构建了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敏感期可育和不育幼穗代表群,并对其进行了cDNA-RAPD分析.结果表明:混合采样法是可行的,可以避免常规采样引起的误差.在筛选的150个随机引物中,有83个随机引物扩增的条带完全相同,有34个随机引物扩增的带型相同,但存在扩增量的差异,有33个随机引物可在可育和不育幼穗cDNA间扩增出有差异的cDNA条带,多态性比率为22%.研究还发现,除了不育基因差异表达外,水稻中可能还存在许多不育相关基因,使差异cDNA片段复杂化.
- 江树业方宣钧陈启锋
- 关键词:籼稻
- 32个两系杂交稻亲本的SSR分析
- 2006年
- 应用筛选的20对SSR引物对两系杂交稻的24个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进行PCR扩增,获得2对能鉴别籼粳类型的特异引物RM125和RM322。根据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32个材料被分为籼粳两大类群。在籼稻群内,不育系培矮64S单独成为一个分支,7个安农S衍生的不育系与恢复系余红1号聚为一个亚类群,5个籼稻恢复系有3个聚类在一起,另外2个分散在不育系中间;在粳稻群内,不育系HN5S单独成为一个分支,3个粳稻恢复系聚为一类,与粳稻不育系区分开。比较5个籼型恢复系与培矮64S之间的遗传距离,“9311”与培矮64S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说明两优培九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与两亲本间的遗传距离大小有一定关系。
- 覃孟州李明辉李进波
- 关键词:两系杂交稻亲本SEQUENCE
- 应用微卫星图谱定位稻米性状的QTL被引量:22
- 2003年
- 以两系杂交稻强优组合培矮64s/E32的1个加倍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含有86个株系)为供试材料,利用福建农林大学遗传工程实验室已构建的微卫星标记连锁图,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控制水稻糙米性状(粒长、粒宽和粒重)的QTL进行定位。在本试验中共定位了18个QTL,其中8个控制粒长,4个控制粒宽,6个控制粒重,它们对粒长、粒宽和粒重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78.61%、68.62%和72.06%。
- 汪斌兰涛吴为人
- 关键词:稻米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基因定位复合区间作图法品质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