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SH004)

作品数:12 被引量:129H指数:3
相关作者:陈文超陈雯江立华陈文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 5篇社会学
  • 3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农民
  • 4篇农民工
  • 4篇民工
  • 3篇农村
  • 3篇经济行动
  • 2篇知识
  • 2篇知识建构
  • 2篇赊账
  • 2篇社会
  • 2篇经营者
  • 2篇返乡
  • 2篇返乡创业
  • 2篇打工者
  • 1篇行动逻辑
  • 1篇移民
  • 1篇已婚
  • 1篇已婚妇女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诱致
  • 1篇诱致性

机构

  • 8篇华中科技大学
  • 6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作者

  • 11篇陈文超
  • 4篇陈雯
  • 1篇江立华
  • 1篇陈文

传媒

  • 3篇发展研究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中共福建省委...
  • 1篇中国人口科学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社会学评论
  • 1篇创新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丧失的主体性:对当代贫弱群体知识建构的反思被引量:1
2012年
当前针对如何解决贫弱群体生活现状问题的研究主要可以从"结构"和"人文"两个方面出发。具有结构倾向的学者崇尚制度与规划,追求结构的完善,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寄希望于政府、制度改良。在这种方案中贫弱群体被彻底的"妖魔化"。相应地,以人文立场出发的研究,其"病态文化"的定位和"行动无能力"的论调又将贫弱群体"蠢钝化",从而使得精英博得上位,成为学者眼中代替国家进行改良的主体。反思这些研究人认为,无论哪种视角都忽略了贫弱群体的主体地位与能动性潜力,使贫弱群体成为完全顺从他人的受动者。笔者回答上述问题,针对如何改善贫弱群体生活的问题,我国应当从贫弱群体自身出发,将贫弱群体回归问题的核心主体地位,鼓励自下而上地进行福利制度建设。
陈雯
关键词:能动性
农民工群体的分化及其知识建构被引量:3
2013年
"农民工"群体及其术语从公开化,经过合法化,并且固化,到今天已经出现了"泛化"的趋势。纵观"农民工"术语或概念的演化历程,概化的表达缺少相应的"主体性",难以从中体会和感悟到相关主体的自主表达,与社会实践产生了相应的背离。反思理论关照下的学术实践,学术界人为地型塑了本身不是"铁板一块"的"农民工群体",建构和累积出许多"割裂"形式的知识。因此,在深化研究过程中,坚持实践取向的原则,需要注重"农民工"群体的类型化研究,分门别类建构农村外出打工者、进城经商农民等多样化群体的结构化知识,深度逼近社会客观事实。
陈文超
关键词:农民工群体分化知识建构打工者
理性主导下自主经营的社会认同——读黄绍伦的《移民企业家:香港的上海实业家》
2015年
黄绍伦教授在《移民企业家:香港的上海实业家》中阐发了自主经营中的社会理性,引起了后续诸多学者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研究。总结和反思既有研究,发现自主经营选择行动中的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作为理性的两个方面,有着许多不同,如分析技术、形式内容以及分析目标等等。
陈文超
关键词:社会理性实业家企业家移民经济理性
农村青年外出打工对农户种地安排的影响--基于河村经验的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曾经寄期望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然而,在现代农村社会中,大量农村青年选择外出打工,外出打工的经历塑造了农村青年种地活动的现代习性,如主观意识层面对种地经济活动的排斥、时空距离上与种地活动的事实性隔离以及现代经济理性计算形式对种地活动的否定等。年轻劳动力的缺失,致使老人农业生产安排结构出现了重大的改变,如种植结构形式的变动、外界力量的依附加重、耕作规模的变化等,进而将中国小农农业置于更加不利及不确定性的位置。
陈文超
关键词:打工者农户
种地农民抓钱的行动逻辑——以河村为例被引量:3
2012年
从"耕者有其田"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土地被赋予了新型功能,不仅要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生存需求,还要实现农民更多的生活需求,特别是能为种地行动者带来货币收入。基于种地实践的发现,当前种地农民在市场化价值观的作用下已经形成了一种抓钱的行动逻辑,如在种地形式安排方面呈现自身需求取向与经济利益面向的区分;在种地方式的选择方面,地少者精耕细作,地多者规模化作业;在种地结构深化方面,相应采取扩大土地数量与加大技术投入策略等。在当前种地抓钱社会实践的逻辑演绎过程中,土地的意义得到了重新建构,乡村种地职业群体再次分化,形成了与工商资本相对的种地大户群体。
陈文超陈雯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10
2014年
文章通过对2 949名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1)年龄和教育对农民工创业行动的影响并不呈线性关系;中年人及拥有中等文化水平的农民工比其他年龄阶段或其他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更容易选择返乡创业。(2)与市场利益、政策刺激和地位获得等因素相比,家庭因素对个体返乡创业的影响更为突出。(3)当社会扶助力度较小时,优惠的政策难以成为刺激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因素;当政府扶助力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真正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因此文章认为,从政策制定的角度出发,应该制定以中年和中等受教育水平的农民工为对象,以家庭发展和稳定为核心的政策,并不断深化政策的实施力度,而非简单完善政策内容。
陈文超陈雯江立华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影响因素
制度转型与农民工自雇选择的行动空间被引量:2
2013年
自雇经济行动空间的塑造并不仅仅在于从再分配到市场这一宏观的制度变迁,而且也关涉到制度转型中的工业技术日常生活化以及中小城市城镇化等。在制度转型中市场机制、技术水平以及城镇化水平等"三位一体"化的作用为农民工选择自雇经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行动空间,诸如市场环境、市场能力与市场空间等,并以此赋予了自雇经营活动的社会基础,即相应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根据制度转型与经济行动选择间的因果关系判断,随着制度转型的优化,农民工自雇选择的行动空间还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化。
陈文超
关键词:农民工经济行动
农村外出打工者的返乡创业选择及其逻辑——基于多个案经验资料的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农村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选择是在于"现代性"的开启,还是在于创新以及企业家精神的作用,通过对多个返乡创业实践者经验资料的分析,本文认为,种地、打工、创业等不同劳动形式的比较差异构成了"五有"返乡者创业选择逻辑的外在形式,社会生活抗争及美好生活的行动原则构成了他们返乡创业选择逻辑的内在要求。在市场化社会中,外在形式和内在要求互构共变,型塑着社会成员的劳动形式选择。因此,最优化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需要政府整合政府扶持逻辑与劳动主体的返乡创业实践逻辑,踩准行动实践主体的节拍,提升返乡创业实践者的经营能力,增促返乡创业实践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陈文超
关键词:返乡创业社会生活
利益优化:日常生活消费赊账的经营者应对——以云南省元阳县箐口村为例被引量:3
2013年
知识导向下的"经济行动"与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实践存在着相应背离。通过对一个小山村内经营者的"要账"经济行动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作为熟人社会中的经济行动者,他们的经济行动遵循着相应的社会性"惯例"。一方面,通过记账、要账、抵账、清账等形式逐渐建构"要账"的合理性,并维护熟人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在这过程中通过柔化策略以及不触摸社会关系底线的形式来争取社会中的市场利益。概化既有的"双向运动"策略形式及其逻辑。文章提出"优化利益"概念,并以此展示经济行动的知识性内涵。
陈文超陈雯
关键词:经营者经济行动
嵌入于家庭本位中的经济行动及其实践理性——兼评熊秉纯博士的《客厅即工厂》被引量:3
2012年
双重弱势的女性农民工为何能够承受"生命之重"?获益于《客厅即工厂》一书的社会性别批判视角,台湾现代工厂生产体制把作为母亲、妻子和儿媳妇的已婚妇女,以工人、无酬的家属劳动者或临时工的身份把她们纳入其生产体系,成为这个体制中重要的劳动力。她们之所以能够坚韧地存活或乐此不彼,是因为她们重视的是"家庭本位",而非市场经济中所强调的个体化。也即将经济行动嵌入于家庭本位之中,并以此维持家庭的存在和生活的完整。
陈文超
关键词:已婚妇女经济行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