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W014)
- 作品数:16 被引量:29H指数:4
- 相关作者:苏保华王椰林古风孔令辉更多>>
-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2000年以来意境研究的新进展被引量:5
- 2015年
- 15年来,"意境"研究仍然是一个热点课题。与20世纪后20年的意境研究相比,这一时期在文献整理、理论探讨和学术批评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譬如文献整理更全面,理论探讨更深入,学术批评更理性,亦获得了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最值得关注和肯定的,是出现了由理论探讨向应用研究的转型。众多研究者的学术兴趣是运用意境理论分析和解决至文学、艺术、工艺、设计、传媒、教育、制造、广告、营销等领域里的审美问题。很显然,"意境"作为古老的传统美学话语不仅存活至当代,而且还具有十分旺盛的生命力。"意境"范畴已经成为我国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公共话语",甚至成为一种十分流行、时尚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范式。这是目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但是,应该看到其中的弊病也不少,如低水平的重复研究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甚至存在抄袭和剽窃行为,学术批评中有些不良风气还有待改善等。
- 古风
- 关键词:意境研究学术批评
- 从“必然”到“应当”:康德对认识论美学的超越
- 2014年
- 在探求审美客观必然性的过程中,经验主义美学陷入"审美趣味无争辩"的境地,理性主义美学则将审美与认识等同起来,从而取消了审美的独立性,认识论美学无法自圆其说。"应当"(sollen)是考察康德美学思想的一个关键词,不同于必然性,它表示一种应然性。"应当"一方面表明反思判断力与知性、审美与认识的联系与区别,另一方面是一种自由。由此康德认为审美的必然性是主观原则上的"应当",从而超越了认识论美学。
- 孔令辉
- 关键词:认识论美学
- 论“三玄”与玄学本体论的深层结构
- 2013年
- "三玄"不仅是魏晋玄学哲学及美学的思想武库,也是其本体论内涵生成的土壤。玄学家们通过对《周易》《老子》《庄子》的重新阐释,渐次建构起"有无体用""虚静逍遥""得意忘象"三位一体的玄学本体论。在哲学本体论层面,"有无之辨"终结了此前的宇宙生成论;在人格本体论层面,"名教与自然"之争扬弃了宗法社会的伦理人格;在艺术本体论层面,"言象意"之辩突破了既往的礼乐中和观。可以说,认识本体、伦理本体及艺术本体共同组成了玄学本体论的深层结构,也标志着玄学发展由形而上思辨转向生命实践并最终聚焦于艺术创造的三个维度,进而成为魏晋玄学之所以能够由哲学过渡到美学重要原因。
- 苏保华
- 关键词:三玄立象尽意本体
- 从《太平广记》看唐代扬州的胡人活动被引量:4
- 2012年
- 扬州在唐代是国内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大都市。《太平广记》收录了大量描写有关胡商和胡奴在扬州活动的作品。通过分析扬州胡人形象,可以看出异域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及融通,也可以窥见唐代扬州城市盛况。而透过唐代扬州胡人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和文化观念,也可以探看汉民族共同体对于胡人曾经有过的群体想象。
- 苏保华王椰林
- 关键词:胡商文化观念
- “气韵”审美范畴考释
- 2013年
- 在中国美学史上,围绕"气"和"韵"分别形成了一系列审美范畴,如与"气"关联的有:气象、气味、气格、气骨、元气、壮气、神气、风气、生气、文气、浩然之气、浑厚之气、俊爽之气、刚柔之气,等等;与"韵"关联的有:神韵、风韵、情韵、雅韵、玄韵、余韵、韵味、韵致、韵度,等等。衡量范畴本身的影响力以及考察范畴发展史背后隐含的理论逻辑,国内众多学者视"气韵"为中国美学之基本审美范畴之一。对于"气韵"的解释,有"直解""曲解""转解""训解"四种方法,其中又有侧重于解释"韵"
- 苏保华
- 关键词:审美范畴中国美学史气格宇宙生命元气论形而下
- 先秦诸子之前“中和”观考释被引量:5
- 2013年
- 夏代之前,"中"大致既与方位空间相关,暗中关联到夏代宫室结构与王权意识,也与中分、对称的意识相关,可能与住宅建筑、工具制造中的对称均衡原则暗合。而"和"可能主要表现为音乐演奏中不同乐器的谐和,这种谐和的形式犹未完全脱离巫风,可能亦含有"和天地人神"之意义。到了商代,"中和"之观念既包含了殷商之人彻地通天的意识,也表现了为求通天(含颂神之义)而进行的有秩序的乐舞活动。伴随周代礼乐制度的成熟同步生成、发展的礼乐教化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和"在夏商两代所具有的具象性和神秘主义特质,从而使之包含了更丰富、更具抽象概括性且更加明晰的哲学、社会学以及美学内涵。
- 苏保华
- “意象”范畴的当代阐释与创构“意象美学”——兼论朱志荣“美是意象说”及与之相关的质疑被引量:7
- 2018年
-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叶朗、夏之放、汪裕雄、朱志荣、陈伯海等学者为代表,通过确立"意象"为核心概念、元范畴或"基元",把对意象范畴的当代阐释转向营构意象美学或意象文艺学。意象研究的转向引出了一系列质疑:"意象"能否覆盖中国美学发展的整个历程;意象范畴何以能够统摄其他中国美学范畴;意象美学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二元对立;意象美学能否做到理论自洽。在我看来,意象之所以能够统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程,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够体现中国审美文化的精髓,而不在于用它来取代其他中国美学范畴。意象范畴的普适性,奠定了意象美学理论自洽的基础。意象美学能够凸显中国美学象喻思维和以虚为美的传统和特色。
- 苏保华
- 关键词:意象美学同质异构
- 论老子、孔子“中和”观念之不同被引量:2
- 2013年
- "中和"观念不只属于儒家。在老子和孔子的哲学及美学思想体系中,"中和"观念皆具有重要位置及丰富内涵。老子与孔子的"中和"观念是基于不同文化立场对周代社会、政治、文化所进行的总体评估和反思。在哲学本体论层面,老子的"中和"观倾向于自然生命本体,孔子的"中和"观侧重于社会伦理本体。针对春秋时期美善一体的礼乐文化,老子和孔子的"中和"观体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由特定的审美价值取向所制约,老子和孔子以其各自不同的"中和"观为基础,形成了对中国美学发展影响至深的相关审美判断。老子的"中和"观推崇"道法自然"和"见素抱朴",孔子的"中和"观则激赏"绘事后素"和"尽善尽美"。
- 苏保华
- 关键词:老子孔子礼乐文化
- 魏晋玄学及玄学美学本体论之考辨
- 自汤用彤先生指出与汉代宇宙论相比魏晋玄学属于本体论之后,魏晋玄学及玄学美学的本体内涵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进而形成了三种玄学哲学及美学本体论:玄学人格本体论、玄学文化精神论与玄学生命本体论。魏晋玄学及玄学美学本体论生成...
- 苏保华
- 融通儒道,重铸“中和”——论魏晋玄学对先秦诸子“中和”观念的改造被引量:1
- 2013年
- 在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和"由哲学范畴转化为具有包容性与生成性的审美范式,与魏晋玄学对诸子"中和"观念的改造密不可分。这种改造包含美学本体论与审美实践论(主要是音乐实践论)两个层面。在本体论层面,正始玄学家夏侯玄、何晏、王弼等倾向于把道家思想归为"无论",而把原属于道的"有"部分地转嫁给儒家,使"老"学之"道"一定程度上同质于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到了中朝名士向秀、郭象那里,通过解"庄",把道家的思想归结为特殊的"有",强调"自己而然"的内在自足性,从而消解了先秦诸子"中和"观念的伦理内涵。在实践论层面,阮籍"融道入儒",嵇康"以道驳儒",在不同向度上拓展了"中和"审美范畴的内涵。
- 苏保华
- 关键词:诸子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