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1103)

作品数:31 被引量:599H指数:17
相关作者:朱诚郑朝贵马春梅高华中黄润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4篇历史地理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2篇遗址
  • 7篇石器
  • 6篇新石器
  • 5篇中坝遗址
  • 5篇考古
  • 5篇环境演变
  • 4篇地层
  • 4篇环境考古
  • 3篇地貌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新石器时代
  • 3篇石器时代
  • 3篇气候
  • 3篇全新世
  • 3篇古气候
  • 3篇古遗址
  • 3篇长江三峡库区
  • 3篇磁化率
  • 2篇地质

机构

  • 29篇南京大学
  • 4篇四川省文物考...
  • 3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滁州学院
  • 2篇蚌埠学院
  • 2篇池州学院
  • 2篇临沂师范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皖西学院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浙江省文物考...
  • 1篇国土资源
  • 1篇河姆渡遗址博...
  • 1篇南京博物院

作者

  • 27篇朱诚
  • 10篇郑朝贵
  • 10篇马春梅
  • 8篇高华中
  • 5篇黄润
  • 4篇黄林燕
  • 3篇朱光耀
  • 3篇尹茜
  • 3篇赵宁曦
  • 3篇杨晓轩
  • 3篇田晓四
  • 2篇申洪源
  • 2篇唐云松
  • 2篇武春林
  • 2篇关勇
  • 2篇徐伟峰
  • 1篇朱青
  • 1篇史威
  • 1篇李惠民
  • 1篇林承坤

传媒

  • 6篇地理科学
  • 4篇地理学报
  • 3篇科学通报
  • 3篇地层学杂志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山地学报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质谱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 14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牙釉质碳和氧同位素在重建中坝遗址哺乳类过去生存模式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08年
对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人和动物牙釉质C和O同位素进行分析,重建该地区在距今约2.4~4.2ka期间人和动物的食性特征.结果表明人类主要以C4作物如粟等为主要食物,而水稻和小麦等C3作物含量较少,一般少于15%.猪的食物与人类牙釉质的食物存在显著的差别,其C3植物含量总体上大于人类食物的C3作物含量,但猪和人类的δ13C值存在重叠,表明人和猪的食物具有相似性;同时牙釉质δ13C揭示人和猪的体内水分来源也明显不同.鹿和牛的食物也存在明显差别,这是由于它们处于不同的生态位,但它们的δ13C值也部分重叠,也有相似的食物成分;在体内水分来源上它们之间也存在差别.杂食的人和猪与草食动物的鹿和牛不仅食物差别显著,不具有相似性,而且体内水分来源上也存在差别.4.2~2.4kaBP期间该地区人类农作物的生产方式和饮食习惯没有明显改变,但猪的养殖方式发生了变化,从放养到圈养,猪的食物中C3作物含量不断增加.随生产力的发展,到战国时期,中坝地区出现了较大范围的人类迁徙活动.
田晓四朱诚许信旺马春梅孙智彬尹茜朱青史威徐伟峰关勇
关键词: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C3植物C4植物Δ18O
对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环境考古研究问题的思考被引量:25
2005年
环境考古是目前PAGES核心计划研究全新世人地相互作用及环境演变的重要领域,长江流域由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考古遗址众多,为环境考古研究提供了极好条件.文中认为今后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长江上中下游自然环境与文化序列差异性特征及其原因;(2)生土层内人类生存遗迹的寻找;(3)文化间歇层成因;(4)埋藏森林和埋藏古树成因;(5)考古遗址与自然沉积地层的对比;(6)遗址地层中环境质量变化信息的提取;(7)建立遗址地层反映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的指标,提取考古地层反映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定量化指标信息;(8)考古遗址三维时空和高程分布的GIS研究.由此,将会对过去难以解释的长江流域地貌与环境演变及人类文明孕育发展史等问题获得更多可靠的地层学记录解释.
朱诚
关键词:环境考古新石器时代古遗址地层学环境演变沉积地层
海岸带土壤理化性质与地下水位对植树造林的影响分析——以东营和连云港地区为例被引量:5
2004年
对山东东营市河口区新户乡所在的渤海海岸带和江苏连云港市徐圩盐场所在的黄海海岸带土壤质地、pH值、含盐量、有机质含量等理化性质指标以及地下水位和矿化度进行调查、测定与对比分析,并根据土壤理化性质和地下水的测定结果以及植物的耐盐性和对水湿状况适应性能,在连云港徐圩盐场的不同地段,选择不同的树种进行造林实验。结果表明,山东东营地区选择的冬枣树种对该地的气候、土壤、地下水比较适应,造林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连云港徐圩盐场各地段所选择的冬枣、紫穗槐、杨树、苦楝、栾树、青檀、杜仲、国槐、刺槐、旱柳、合欢、银杏等树种对当地局地环境也较为适应,总体造林效果基本达到设计要求,但在局部地段的苗木选择、植树方法等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郑朝贵朱诚赵宁曦胡海波
关键词:海岸带土壤理化性质地下水位植树造林
南京江北地区9490~4840 aBP环境演变的地层记录研究被引量:6
2005年
来自1 4C、δ1 3C、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的分析表明,南京江北地区在5 12 0 a BP、6 2 4 0 a BP、4 84 0 a BP和8914 a BP是气候相对暖湿期,而85 2 3a BP和6 5 2 0 a BP可能对应的是相对干冷的气候。该区在94 90~4 84 0 a BP期间沉积速率具有明显不均一性,94 90~8730 a BP期间沉积速率为5 6 m m / 10 0 a,86 95~85 6 6 a BP期间为6 2 m m /10 0 a,而85 2 3~4 84 0 a BP期间沉积速率仅为8m m / 10 0 a,上述现象可能与94 90~85 6 6 a BP期间该区经历过海侵和地壳沉降加快有关。由于在第5~7层中未发现海相有孔虫,可以肯定该区海拔高于7m的地带在94 90~4 84 0 a BP期间未受海侵影响。
朱诚马春梅黄林燕赵宁曦
关键词:BP粒度地球化学元素沉积速率环境演变地层记录
安徽齐云山丹霞地貌成因被引量:36
2005年
齐云山丹霞地貌主要发育于中白垩统小岩组K2x1红色砂砾岩层中,该区地貌发育主要受景德镇-祁门断裂带、江湾-街口挤压破裂带和开化-淳安褶断带三大断裂带控制。在白垩世该区经历了地块沉降,成为陆上的断陷湖盆,由此接受了巨厚的白垩系红层堆积。在新构造运动中,该区经历了隆升过程,巨厚的白垩系沉积物变成了海拔500 ̄600m的山体。白垩系红色砂砾岩在经历了垂直节理发育、风化破坏阶段及剥蚀搬运阶段后,同时受岩性本身砂岩与砾岩在组分和结构上的影响,差异性风化剥蚀显著,因此形成了壮观的峰林、崖、洞、方山、城堡及天生桥景观。该区585m、400m和150m处的三级裂点,大致反映了该区新构造运动中三次主要的抬升过程。
朱诚彭华李世成黄林燕郑朝贵项伏生孙毓飞唐云松胡济源朱光辉吕健君程光华
关键词:地貌成因风化剥蚀抬升过程白垩统破裂带白垩世
苏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演变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2
2005年
苏北地区7000-6500aB.P.青莲岗文化时期重要新石器遗址有18处,主要分布在苏北废黄河泗阳至涟水段南北两岸。6000-5200aB.P.刘林文化时期重要遗址有9处,主要分布在涟水、邳县和高邮等地。6300-4400aB.P.大汶口文化时期主要遗址有8处,4100-3800aB.P.龙山文化时期主要遗址有23处,这两个时期遗址主要分布于连云港-沭阳-泗洪一线以西。以上遗址分布与气候和海面变化密切相关:7000aB.P.前的全新世最大海侵使江苏沿海普遍遭到海侵,故本区未发现7000aB.P.前的新石器遗址;青莲岗文化遗址多分布在基本未受海侵影响的陆相环境区;刘林文化遗址的锐减预示着5500aB.P.前后苏北全新世高海面的到来;龙山文化时期苏北大部分成陆,使得遗址数量增加更为显著。
顾维玮朱诚
关键词:环境考古
安徽淮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对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被引量:56
2005年
安徽淮河流域是我国自然条件多重过渡地带和古代文化交汇地区,新石器时代演绎了多期古文化,石山子文化时期以渔猎为主,大汶口文化时期渔猎与农耕并重,而龙山文化时期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利用野外考古资料和已有考古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本区新石器文化发展进程,利用钻孔孢粉、年代数据等恢复本区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过程,并将考古资料和环境演变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该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和古文化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开始,新石器早期出现石山子文化,地方特征明显。6.5kaBP ̄5.5kaBP气候暖湿,受高海面和洪涝灾害等的影响,地表环境恶劣,导致文化发展中断、考古遗址缺失,5.5kaBP ̄4.0kaBP气候趋干,自然条件有利于人类生存,大汶口、龙山文化逐渐繁荣。与中原、山东地区相比,本区在新石器文化发展阶段、遗址数量和分布变化等方面存在较明显差异。
黄润朱诚郑朝贵
关键词:全新世环境演变新石器遗址全新世大暖期新石器遗址考古资料龙山文化
Identifying paleoflood deposits archived in Zhongba Site,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of the YangtzeRiver,China被引量:28
2005年
Based on the principle that 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 detailed analyses, such as AMS 14C dating, grain size, component and morphology of heavy minerals, micro-morphology of zircon, Rb/Sr,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were conducted to identify paleoflood sediments archived in Zhongba Sit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laeoflood sediments bear great similarities with modern flood sediment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probability cumulative curves mainly show a pattern of 3―4 segments; (2) grain-size distribution of suspended matter ranges between 3 and 10Ф; (3) the sediments are well-sorted, most of which are suspended matter (>50%); (4) the same species, quantity and morphology of heavy minerals; (5)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 images show that shapes of zircon are mainly oval and nearly spheral, rounded due to long-distance transport; (6) higher Rb/Sr values (0.55―0.66)than those of sediments from cultural layers (0.03―0.26); (7)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alues (133.73―433.05 10-6m3/kg)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sediments from cultural layers (959.25―2442.44 10?6 m3/kg); (8) TOC (0.14%―0.33%)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sediments from cultural lay-ers (1.13%―2.95%).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except for the 1981 flood, there are at least six paleoflood events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 middle of Song Dy-nasty, the early Warring States (400BC―350BC), the West Zhou Dynasty (920BC―900BC), the Xia Dynasty (2070BC―1600BC), and the late Neolithic Age (3000BC―2300BC), respectively .
ZHU ChenZHENG ChaoguiMA ChunmeiSUN ZhibinZHU GuangyaoWANG HuilinGAO HuazhongWANG PenglingHUANG Run
关键词:蓄水池防洪设施地球化学
张家界砂岩峰林景观成因机制被引量:21
2005年
通过实地考察,室内遥感影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岩层产状平缓,地壳水平上升,流水沿构造破裂面的节理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造就了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基本形态。地貌形态的物质基础是特定的岩性。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主要由方山、台地、峰墙、峰丛、峰林、石门、天生桥及峡谷、嶂谷等构成。其岩石胶结良好,刚性强,节理发育。物理风化很强烈,风化物和土壤十分疏松,内聚力小,抗蚀能力弱。存在着水土流失的潜在地质条件。另外,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本身的地貌特点,水文气象要素都促使其山体风化、崩塌,景观消亡。为了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唐云松陈文光朱诚
关键词:岩性地质构造环境保护
季风边缘区封闭湖泊近40a来的水位变化分析——以青海湖、岱海为例被引量:4
2006年
利用40 a来的数据资料研究揭示了青海湖、岱海的水位变化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青海湖水位变化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如果未来气候保持现在的状态,湖泊的面积将在2035年前后下降至0.392 5 km2后保持相对稳定;岱海水位变化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强烈干预改变了湖泊的演化方向,如果将人类活动耗水量还原到湖泊中,岱海水位将逐步上升、湖泊面积逐渐扩大,并在水位1.226 5 km、面积175 km2上稳定维持至2030年左右.
高华中
关键词:东亚季风区水位变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