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0SSXT101)

作品数:19 被引量:519H指数:11
相关作者:孙平军修春亮丁四保魏冶赵峰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路易斯维尔大学中国人民银行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经济管理
  • 5篇历史地理
  • 2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8篇城市
  • 4篇非协调性
  • 3篇生态
  • 3篇生态环境
  • 3篇建设用地
  • 3篇城市化
  • 3篇城市蔓延
  • 3篇城镇建设用地
  • 2篇耦合协调度
  • 2篇协调度
  • 2篇空间分异
  • 1篇地理集聚
  • 1篇东北三省
  • 1篇人口
  • 1篇生态城
  • 1篇生态城市
  • 1篇生态环
  • 1篇生态系统
  • 1篇土地集约节约...
  • 1篇区域经济

机构

  • 18篇东北师范大学
  • 3篇路易斯维尔大...
  • 2篇中国人民银行
  • 1篇广东机电职业...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沈阳建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作者

  • 18篇孙平军
  • 12篇修春亮
  • 7篇丁四保
  • 2篇魏冶
  • 2篇赵峰
  • 1篇林俊钦
  • 1篇王荣成
  • 1篇宋伟
  • 1篇张天娇
  • 1篇何为
  • 1篇王绮
  • 1篇董超
  • 1篇杨友宝
  • 1篇王宁
  • 1篇李林山
  • 1篇曾亮
  • 1篇李一曼

传媒

  • 3篇经济地理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城市规划
  • 2篇地理科学
  • 2篇现代城市研究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人文地理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旅游论坛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 7篇2012
  • 1篇201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区域外部性的基础理论及其研究意义被引量:8
2013年
当前国内外关于区域外部性研究比较零散,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据此,从区域外部性存在的充要条件、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性与区域差异性、区域关联性和区域作用的单向性是其存在的充要条件,区域空间关联理论、地理运动理论、公共规制理论等是其分析的理论基础;区域外部性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形式、地理运动格局、作用机理、内化途径等是其主要研究内容;至于区域外部性问题的研究意义,认为在全球变化问题上,区域关系是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区域外部性研究是揭示区域关系的一个重要的认识工具,是对地理学区域研究的发展,其将丰富和发展地理学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对促进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孙平军赵峰丁四保
关键词:区域外部性
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益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面对人多地少、位处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现实状况,如何合理、有效配置(利用)土地资源成为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而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益评价则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为此对其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益的界定,认为其是一个基于生产性要素投入产出效率、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性、空间载荷强度及区域关系、制度安排合理程度的客观反映,据此构建评价体系,并以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益呈现出:水平特征——粗放、低效增长,内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低,空间特征——分异明显,整体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的地理格局;(2)经济效益(3.500 5)>社会效益(3.019 3)>生态环境效益(1.332 9)的格局,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出我国现有的宏观发展战略,存在重公平、忽视效率的弊端,严重扭曲了区际价值关系("人人"矛盾尖锐)。为各省区配置城镇建设用地,进行区际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以及省区内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了参考。
孙平军丁四保
关键词:城镇建设用地
沈阳市部门企业地理集聚与城市结构被引量:3
2014年
基于产业空间聚集分布情况探寻城市结构特征,是当前大都市区实证研究中的聚焦点所在,但由于方法论的限制而无法真正揭示产业地理集聚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基于已有研究基础,试图通过完善潜力模型、设置距离参数、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实现对产业地理集聚测度方法论的完善与发展,并选取极具代表性大都市区核心城市——沈阳市为样本单元,以2008年的经济普查部门企业数据开展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沈阳市部门企业之间除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中心产业属于地方化经济外,其余的均为企业关联;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产业依附于制造业呈临街抑或隔街集聚,而与公共管理和组织产业之间同街道集聚;支配主角之间,存在中心CBD主宰制造业的布局,而制造业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中心的布局;企业地理集聚形成的城市结构依然是一个明显的"单中心圈层"结构,没有表现出"去中心化"抑或多极化或分散化演变趋势。研究成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侧面说明该模式对揭示城市产业地理集聚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城市结构特征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孙平军宋伟修春亮
关键词:地理集聚
长春市用地蔓延发展态势与调控路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经济核心区中心城市作为经济增长和人口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呈现出明显的用地蔓延、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据此,选取长吉一体化经济核心区的中心城市——长春市为代表,进行区域层面的用地蔓延效应、蔓延态势及其蔓延调控路径的研究,以期实现我国城市蔓延研究的区域化,并为长春市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长春市用地蔓延中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且蔓延态势将加剧,据此,从区际分工、职能转变、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等层面提出调控对策。
孙平军何为
关键词:经济核心区城市蔓延
长春市空间扩展非协调性及其行为主体博弈机理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相对缺乏协调性及其行为主体博弈机理的研究,文中以 1993 ~ 2010 年的长春市为例,运用弹性系数,从人口、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与城市建设用地间增长速度视角分析其城市空间扩展的非协调性,从地方政府与农民的征地博弈、开发商的区位选择博弈、绩效考核体制与分税制下的中央(或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产权区域"视角的区际政府博弈、"条块管理体制下"的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博弈以及城市公众的需求博弈等方面分析各行为主体对城市空间无序、非协调性扩展的原因机理所在。结果表明:三者的弹性系数都大于 1,城市空间无序、低效扩展态势非常明显;其中"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与"用地—经济弹性系数"几乎相差 4 倍,进一步印证了城市建设用地的低效投入,而"用地—人口弹性系数"与"用地—经济弹性系数"的比较表明地方政府更多注重经济效率,而相对忽视"人"的发展,严重抑制了人口城镇化进程;行为主体间的博弈更多反应出来的是一种制度安排不合理,制度安排是其价值扭曲的根源所在。据此最后从制度设计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孙平军修春亮林俊钦李一曼
关键词:非协调性博弈机理
长春城市蔓延时空特征及其机理分析被引量:32
2012年
目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阶段,多数大城市存在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问题。根据长春历年遥感影像资料,运用GIS和RS技术从紧凑度、破碎化度、轴带扩展度、几何重心等方面分析长春城市蔓延时空演变特征与规律,同时结合城市相关统计资料,分析城市蔓延与社会经济的协调性问题。研究表明:长春城市蔓延主要是由于政府主导的大型项目建设、城市边缘区房地产开发、机动化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规划失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
李一曼修春亮魏冶孙平军
关键词:城市蔓延GIS紧凑度
东北地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研究被引量:111
2012年
城市化是一个"人口-经济-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内在协调与否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首先通过构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内在表征指标,运用均方差赋权法,以东北地区(指的是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来综合测度其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水平;其次运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其协调程度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经济城市化主导人口、空间城市化,但整体水平不高,平均水平基本处于加速发展阶段(0.25~0.35);②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异明显,其中人口城市化整体呈现出由北往南递减的趋势,而经济城市化则成由南往北递减的趋势,两者"内在互补(互异)"趋势非常明显;③三者城市化协调度低,且区域差异明显,由南往北递减趋势非常明显;④依据彼此间协调度主宰程度,将其划分为综合协调导向型,人口-经济、人口-空间、经济-空间协调导向型4种类型。
孙平军丁四保修春亮魏冶
1994-2011年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非协调性耦合关系的判别被引量:33
2014年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是一对互为耦合的时空函数关系式,其间包含多种协调和非协调的耦合状态,如何基于逆向思维和问题诊断的视角构建一座由非协调病理通向协调发展道路的桥梁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协调与非协调之间的互动关联,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非协调耦合判别函数,并以1994-2010年的江苏省为例,对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演化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化水平表征为一条持续上升曲线,而生态环境发展整体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同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非协调性耦合度在持续下降,但始终停留在磨合非协调性耦合阶段,离实现二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走;(3)判别的基本结论表明江苏省城市化在快速推进的进程中,是以牺牲环境为基本代价的,并据此围绕二者之间耦合的作用机制展开了分析。
孙平军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环境
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的非协调性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针对中国人多地少,且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客观现实,以及城市空间扩展研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相对缺乏合理性评价,存在重实证轻理论,重个案缺规律,重特大、发达城市轻一般城市的不足,本文从城市空间扩展非协调性的基础理论问题着手,构建非协调性评价体系,并以2009年中国246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对其扩展规律进行总结;然后从微观层面的行为主体博弈、要素流集聚扩散及制度安排反馈视角讨论了其内在机理;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空间扩展效率低下,表现在区际功能匹配性差,城市化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内在"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度低,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全国平均值为1.192,其中大于1的城市占26.42%,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空间分布呈现出由东往西依次递减的地理格局;城市的功能地位与铁路干线对其影响大,呈现出地级市以上城市>地级市,铁路干线城市>非铁路干线城市;通过机理分析揭示出,"产权区域"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出于实现自身行为目标函数(政府绩效和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最大化的考虑,而在制度安排的框架下,通过对要素流的做功而传导出来的制度反馈效应:现有制度安排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扩散冲动";在政策建议部分,基于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函数提出修改完善现有制度的建议。
孙平军修春亮王绮丁四保
关键词:城市空间扩展非协调性
基于寒地特征的沈北蒲河生态城市规划思考被引量:12
2013年
寒地城市因特殊的气候特征而给城镇居民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极大地制约着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针对寒地城市规划实践长期缺乏基础理论指导的现状,本文试图从地域功能综合体的视角引入生态城市理念——生态城市是一个基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功能合理、结构明确、形态俱佳的有机协调统一体";并据此从复合生态系统视角分析寒地城市规划的内容组分,从有机协调统一体视角组织寒地城市规划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以期为我国寒地城市规划实践提供一个系统的理论指导框架。最后以沈北蒲河新城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孙平军曾亮修春亮王灿宇
关键词:生态城市复合生态系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