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1845)

作品数:17 被引量:125H指数:6
相关作者:徐正进陈温福唐亮王嘉宇姜树坤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性状
  • 9篇杂交
  • 9篇粳稻
  • 7篇籼粳
  • 6篇水稻
  • 5篇籼粳稻
  • 5篇籼粳稻杂交
  • 4篇籼粳杂交
  • 4篇粳杂
  • 4篇剑叶
  • 3篇生态条件
  • 3篇数量性状
  • 3篇籼粳交
  • 3篇QTL分析
  • 3篇F
  • 2篇性状基因
  • 2篇亚种
  • 2篇杂交粳稻
  • 2篇数量性状基因
  • 2篇数量性状基因...

机构

  • 16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广东省农业科...
  • 2篇辽宁省盐碱地...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辽宁省农业科...
  • 1篇上海市农业科...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京都大学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丹东农业科学...
  • 1篇呼和浩特民族...
  • 1篇广东省农业技...
  • 1篇辽宁丰民农业...

作者

  • 15篇徐正进
  • 7篇陈温福
  • 6篇唐亮
  • 5篇王嘉宇
  • 4篇赵姝丽
  • 4篇李睿
  • 4篇徐海
  • 4篇姜树坤
  • 3篇毛艇
  • 2篇江奕君
  • 2篇孙健
  • 2篇高虹
  • 2篇黄成
  • 2篇金峰
  • 2篇王鹤潼
  • 1篇王昌华
  • 1篇吴天华
  • 1篇陈凯
  • 1篇张燕之
  • 1篇徐凡

传媒

  • 3篇中国水稻科学
  • 3篇作物学报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作物杂志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种子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8篇201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籼粳稻杂交对中国东北粳稻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5
2013年
从系谱分析,中国东北粳稻改良品种大多是籼粳稻杂交育成的,以生产上推广的中国东北粳稻与日本粳稻为试材,利用籼粳特异性InDel与SSILP标记分析籼稻血缘相对含量,以程氏指数法比较形态分化差异,同时测定10项主要稻米品质性状,分析籼稻血缘、形态分化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东北粳稻在保持粳型遗传背景的同时引入了较多的籼型血缘,籼型位点频率平均为4.71%,显著高于日本粳稻的0.30%。中国东北粳稻12条染色体籼型位点频率差异很大,第5、第6、第10和第11染色体超过5%,最高的第5染色体达到9.83%,最低的第7染色体只有0.59%。籼型位点频率为辽宁(6.17%)>吉林(3.92%)>黑龙江(3.44%),辽宁显著高于吉林和黑龙江,而吉林与黑龙江差异不显著。程氏指数法分别将中国东北粳稻和日本粳稻判别为偏粳类型和粳型,穗颈维管束性状也有明显差异。日本粳稻碾磨品质明显优于中国东北粳稻。程氏指数与碾磨品质呈极显著正相关。籼型位点频率与碾磨品质和食味值呈极显著或显著的负相关,与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黑龙江品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低是中国东北粳稻垩白性状总体低于日本粳稻的主要原因。
高虹李飞飞吕国依夏英俊王嘉宇孙健唐亮徐正进
水稻剑叶气孔性状QTL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为剖析水稻叶片气孔性状的遗传机理,以典型籼稻七山占和典型粳稻秋光构建的F10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用该群体包括122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对水稻齐穗期剑叶气孔性状进行了QTL分析。共检测到9个控制气孔相关性状的QTL。包括4个控制气孔密度的QTL(qSD-1、qSD-4、qSD-7和qSD-8),分别位于第1、4、7和8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7.2%、8.1%、9.1%和5.9%;2个控制气孔长度的QTL(qSL-4和qSL-6),位于第4和6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6.6%和10.5%;3个控制气孔宽度的QTL(qSW-5、qSW-7和qSW-10),位于第5、7和10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2.4%、9.7%和5.6%。与其他研究结果相比较发现,除qSD-1外,其余8个QTL过去均未曾报道过,其中位于第4染色体上控制气孔密度的qSD-4与前人检测到的控制光合速率的QTL重叠。
李睿赵姝丽毛艇徐正进陈温福
关键词:水稻数量性状基因座气孔密度气孔长度
籼粳稻杂交气孔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本试验以典型粳型(秋光)、典型籼型(七山占)、通过籼梗稻杂交育成的偏粳型和偏籼型4种类型为试材,研究了类型间剑叶气孔性状的差异及其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典型籼稻七山占与典型粳稻秋光的气孔密度差异极显著,而二者气孔长度和气孔宽度的差异不显著。正反交F1的气孔密度与秋光的差异分别达到了极显著和显著水平。正交F1的气孔长度与亲本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反交F1的气孔长度与七山占间的差异显著,而与秋光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正反交F1之间的气孔宽度差异不显著,而与亲本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七山占和秋光组合后F2气孔性状的分离均呈连续变异,接近正态分布,气孔长度、气孔宽度表现出了超亲遗传且籼粳亚种间有显著差异的气孔性状,是由核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赵姝丽李睿徐正进
关键词:籼粳杂交气孔特性
生态条件对籼粳稻杂交F_2代亚种特性分化与经济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以籼粳稻杂交F2代群体(七山占/秋光)为供试材料,2010年分别在广东省与辽宁省同年种植,研究籼粳亚种属性和经济性状的分化规律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广东和辽宁2个生态地区群体,亚种特性呈相似正态分布,未出现偏分现象,说明在F2群体中遗传重组对群体的作用呈主导性。经济性状发生较显著的分化,穗数、千粒重、1次枝梗数及粒数辽宁地区显著高于广东,而产量、穗粒数及结实率呈现相应生态条件的偏向性,籼型及偏籼型在广东地区较高,粳型及偏粳型在辽宁地区较高,说明在籼粳交F2代中不同的籼粳类型存在较为显著的生态适应性,并且该结果在相关性分析也得了验证。此外,对进一步研究籼粳分化机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程玲王鹤潼荣俊珍徐正进
关键词:籼粳杂交亚种特性经济性状
北方杂交粳稻产量性状配合力及遗传效应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以4个粳型不育系和4个优良恢复系为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置16个杂交组合,对其主要产量及其相关性状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实率、穴穗数、穗粒数、着粒密度、单株粒重、二次枝梗数等性状一般配合力(GCA)基因型方差不育系大于恢复系,表明杂种产量性状多数受母本的影响较大。结实率、穴穗数、穗粒数、着粒密度、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等性状主要受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影响,而千粒重、一次枝梗千粒重等性状受特殊配合力(SCA)影响较大。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是相互独立的。不育系60A、73A、105A,恢复系C198、C52综合性状较好,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吴天华王昌华徐正进张燕之王嘉宇唐亮
关键词:杂交粳稻产量性状配合力
籼粳交RILs剑叶气孔与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以典型籼稻七山占和典型粳稻秋光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s)F10的202个株系为试材,研究剑叶气孔性状与光合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结果表明:七山占气孔密度显著高于秋光,RILs呈接近正态的连续分布,峰值接近中亲值,向正负双向表现明显的超亲遗传;按程氏指数分类,气孔密度表现为偏粳型>偏籼型>籼型>粳型,且粳型与籼型、偏籼型、偏粳型的差异分别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籼型与偏籼型、偏粳型的差异不明显;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与光合特性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总体上气孔导度与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但是不同类型气孔导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以及气孔导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赵姝丽李睿徐正进
关键词:籼粳稻杂交重组自交系气孔性状光合特性
生态条件对籼粳交F_2穗部性状与程氏指数的影响
2012年
选用籼粳交组合(晚轮422×沈农265)F2为试材,分别在四川、上海、辽宁同年种植,研究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穗部性状和程氏指数的变化趋势以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四川和上海穗较长、2次枝梗数较多、结实率较低并且与着粒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在辽宁穗较短、1次枝梗数较多、结实率较高并且与着粒密度关系不显著。从北到南,程氏指数、叶毛、1-2穗节长、抽穗时壳色和子粒长宽比均呈偏粳分布,并且偏粳程度呈增加趋势。程氏指数与穗颈弯曲度相关性在各地区均未达显著水平;在四川与着粒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在上海与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在辽宁与着粒密度、1次枝梗数、2次枝梗数、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水稻超高产育种必须根据生态条件的差异合理地将协调穗部结构与亚种间杂交优缺点互补相结合。
赵明珠金峰周平唐亮徐海江奕君杨莉李茂柏张文忠陈温福徐正进
关键词:生态条件籼粳杂交穗部性状程氏指数
不同生态条件下水稻籼粳交后代亚种分化机制被引量:1
2013年
籼粳交育种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育种方法之一,明确籼粳亚种分化机制是指导籼粳交育种的关键.本文用InDel(插入/缺失)和ILP(内含子长度多态性)标记,对在辽宁省和广东省种植并用单粒传法、混合法及系谱法构建的籼粳交(七山占/秋光)F6代群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法与单粒传法群体无偏分离,粳型判别值(Dj)集中在40%-60%之间;两地系谱法群体总体偏籼(30%~55%),且广东群体(38%)比辽宁(42%)偏籼,两地群体分布呈显著差异.混合法与单粒传法群体中Dj与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区域血缘呈显著正相关;而在系谱法中部分正相关被打破,且两地群体籼粳血缘呈规律性分布.表明人工选择是影响籼粳分化的主要因素,并与自然选择协同作用引起群体偏分离现象;群体中一些重要农艺性状的变化与籼粳分化间存在紧密的关系,这可能是影响籼粳交育种在综合亚种优势上未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
王鹤潼金峰江奕君林青山徐海陈温福徐正进
关键词:籼粳稻杂交籼粳分化生态条件
Effect of Environment and Genetic Recombination on Subspecies and Economic Trait Differentiation in the F_2 and F_3 Generations from indicajaponica Hybridization
2014年
indica and japonica a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subspecies of Asian cultivated rice. Identifying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in these subspecies is important for indica-japonica hybridization breeding. In this study, subspecies and economic trait differentiation patterns were analyzed using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InDel and Intron Length Polymorphism) data in F2 and F3 populations derived from indica-japonica hybridization. Populations were grown in Liaoning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China, with F3 populations generated from F2 populations using bulk harvesting (BM) and single-seed descent methods (SSD). Segregation distortion was detected in F3-BM populations, but not in F3- SSD or in F2 populations. Superior performance was observed with respect to economic traits in Liaoning compared with that in Guangdong and 1 000-grain weight (KW), seed setting rate (SSR) and grain yield per plant (GYP)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indica and japonica subspecies types. Analysis of molecular and morphological data demonstrated that the environment is the main factor giving rise to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in indica-japonica hybridization. In addition, we also found that KW, SSR and GYP are related to subspecies characteristics and kinship, which is possibly a significant factor resulting in economic trait differentiation and determining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Our study has provided new insights into the process of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in these subspecies to inform indica-japonica hybridization breeding.
WANG He-tongJIN FengJIANG Yi-junLIN Qing-shanXU HaiCHENG LingXIA Ying-junLIU Chun-xiangCHEN Wen-fuXU Zheng-jin
水稻剑叶形态性状QTL分析被引量:17
2010年
为了剖析水稻剑叶形态性状的遗传机理,以典型籼稻七山占和典型粳稻秋光构建的F10重组自交系(RIL)及其包括122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为材料,对水稻齐穗期剑叶形态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20个控制剑叶形态性状的QTLs,其中:5个剑叶长度QTL、7个剑叶宽度QTL、6个叶面积QTL和2个比叶重QTL,分布于第1、第2、第4、第5、第6、第7、第10和第12染色体上;2个控制比叶重的QTL为首次检出。为水稻剑叶形态性状的改良和理想株型的育成提供了基础性数据。
李睿赵姝丽毛艇徐正进陈温福
关键词:水稻叶面积比叶重QTL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