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GYHY201106029)

作品数:13 被引量:89H指数:6
相关作者:蒲金涌李晓薇邓振镛李蓉王润元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天水市气象局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7篇气候
  • 5篇土壤
  • 5篇黄土高原
  • 4篇冬小麦
  • 4篇水分
  • 4篇水分变化
  • 4篇土壤水
  • 4篇土壤水分
  • 4篇小麦
  • 3篇玉米
  • 3篇土壤水分变化
  • 3篇农业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气候暖干化
  • 3篇河西走廊
  • 3篇甘肃黄土高原
  • 2篇灾害
  • 2篇省区农业
  • 2篇农业种植
  • 2篇农业种植结构

机构

  • 17篇中国气象局兰...
  • 9篇天水市气象局
  • 6篇仲恺农业工程...
  • 5篇甘肃省气象局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西北区域气候...
  • 2篇青海省气候中...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作者

  • 6篇蒲金涌
  • 6篇王润元
  • 6篇邓振镛
  • 5篇李晓薇
  • 5篇张强
  • 3篇赵红岩
  • 3篇李蓉
  • 2篇赵玮
  • 2篇张谋草
  • 1篇刘明春
  • 1篇胡利平
  • 1篇王鹤龄
  • 1篇赵鸿
  • 1篇朱拥军
  • 1篇尤志刚
  • 1篇马杰
  • 1篇袁佰顺
  • 1篇李霖
  • 1篇李晓静
  • 1篇汪鸿滨

传媒

  • 7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8篇2012
  • 2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肃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变化及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甘肃黄土高原属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的过渡区。潜在蒸散量大于降水量,土壤水是影响冬小麦生产最直接因素。运用甘肃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0年冬小麦大田种植试验及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对近30年土壤水变化规律及与冬小麦各产...
蒲金涌王润元李晓薇张谋草
关键词:甘肃黄土高原土壤水
甘肃陇东黄土高原陆面实际蒸散测算方法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更好地研究甘肃黄土高原比较接近实际蒸散的估算方法,运用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0年土壤湿度测量资料及西峰国家基准气象站蒸发、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等资料。分析了实际蒸散变化特点及与蒸发量、彭曼方法蒸散量计算值及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981-2010年100cm土层实际蒸散量存在着13年的周期变化。30cm、50cm土层实际蒸散量分别占100cm土层实际蒸散量96%和98%。3—6月、10。11月,蒸散量大于降水量,为土壤的失墒期;7~9月,降水量大于蒸散量,为土壤收墒期。降水量拟合实际蒸散量效果较好,其次为蒸发量及彭曼蒸散量。浅层贮水量与实际蒸散量相关性比深层显著,蒸散对上层土壤水分的影响较大。
蒲金涌王润元王鹤龄李晓薇李蓉汪鸿滨
关键词:黄土高原研究方法
河西內陆河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流域适应性水资源管理研究
为探讨三大內陆河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选取1955—2008年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的河流流量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50多年来,石羊河年径流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黑河呈略有增加趋势,疏勒河呈明显增加趋势,地域上呈现愈往...
邓振镛张强王润元高伟东徐金芳曹玲刘明春
关键词:气候变化响应流域水资源管理
文献传递
黄土高原旱塬区土壤贮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本文选择黄土高原旱塬区最具代表性的董志塬所在地西峰站冬小麦2m土层20年土壤贮水量与产量资料,从大气降水—土壤水—作物循环系统的理论观点出发,研究土壤贮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贮水量减少是旱塬区现代气候暖干...
邓振镛张强王强张谋草倾继祖王润元王鹤龄徐金芳
关键词:黄土高原旱塬区土壤贮水量冬小麦产量
文献传递
近60年河西走廊绿洲农作区近地面水汽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根据河西走廊地面气象观测时间最长的敦煌、瓜州、玉门、酒泉、高台、张掖、山丹、武威、民勤9个站的水汽压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小波和Mann-Kendall方法对绿洲农作区近地面水汽变化特征进行趋势、周期及突变分析。结果表明:近60 a河西走廊绿洲农作区近地面水汽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线性递增率为0.123 hPa·10a-1。夏、秋两季上升幅度最大,线性递增率分别为0.192 hPa·10a-1和0.198 hPa·10a-1,春季递增率仅为0.056 hPa·10a-1属最小;年水汽变化存在3 a主周期和30 a较长主周期,还有10 a较弱周期。春、夏季水汽变化有5 a主周期和20~30 a左右的较长周期尺度;秋季水汽变化有5 a主周期,还存在30~40 a长周期;冬季水汽变化存在5 a周期,随着时序延长,周期也在延长,2000年以后有15 a周期。年水汽含量在1985年出现突变;春季水汽含量在1980年出现突变;夏季水汽含量在1986年出现突变;秋季水汽含量1994年出现突变;冬季水汽含量在1983年出现突变。水汽含量对气候变暖响应明显,年、季水汽压与平均气温之间相关显著,年平均、春、夏、秋、冬季相关系数分别为0.592、0.192、0.551、0.532、0285。说明河西走廊年、夏、秋、冬季近地面水汽变化与河西走廊平均气温有显著正相关。
高振荣李红英朱彩霞任桂萍
关键词:水汽河西走廊
天水市雹灾对粮食作物生产影响的风险评价被引量:6
2012年
为了有效防御冰雹对粮食作物的危害,根据天水市7县(区)气象站1971—2010年冰雹观测资料及2010年各县(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人口、人均GDP值及防雹高炮数量,建立了天水市雹灾对粮食作物生产影响风险评价模式,并对冰雹及雹灾风险度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水市冰雹主要发生在4—10月,集中发生在5—6月。空间分布为北多南少。风险度的空间分布与冰雹的发生次数分布基本一致。在冰雹主要发生月份,以5、7、9月风险度较高,6、8月风险度较低。各县(区)不同时段雹灾发生的风险度差异较大,应根据风险度的高低的时空分布,制定防雹措施,科学安排防雹工作。
蒲金涌尤志刚李建国陈薇
关键词:冰雹灾害
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对甘肃气候暖干化的响应及应对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2年
通过选取甘肃省80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气象要素值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暖干化是甘肃现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甘肃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均为正值,年平均气温每10年增温0.29℃;年降水量自1961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降水距平百分率以每10年1.7%的速率递减。揭示了气候变化对马铃薯晩疫病、麦蚜虫、小麦条锈病、玉米棉铃虫、红蜘蛛等5种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总结气候暖干化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主要危害特征:病虫种类增多、地域范围扩大;越冬界线北移、时间提早发生、受害程度加重;害虫生长季节延长、繁殖代数增加、种群增长加快;病毒病增多,易发大流行;寄主、害虫、天敌种群的生态系统发生了变化,使害虫得到迅速繁殖。提出完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精准优质预报服务;建立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管理生产新模式和配套技术适应气候变化;根据未来气候预测和针对不同气候类型以及不同气候年型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和比例;制定精细化农作物病虫害综合农业自然资源区划,确定精准的高危病区范围重点防治等4个方面的措施和技术应对气候暖干化。
邓振镛张强王润元赵鸿徐金芳刘明春赵红岩姚玉璧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气候暖干化
气候暖干化对西北四省区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及调整方案
选取陜、甘、宁、青四省(区)141个气象站点1961~2008年的气象要素值计算和分析得出,暖干化是西北四省(区)现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年平均气温表现为-致的增温趋势,每10年增温0.27℃,1996年是突变年。年降水...
邓振镛张强赵红岩王润元史志娟方建刚李林李艳春
关键词:气候暖干化农业种植结构
文献传递
旱作区玉米田土壤水分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及水分利用效率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提高作物抵抗灾害的能力,减轻灾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利用位于黄土高原董志塬的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资料,分析0~50 cm土壤水分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土壤贮水量呈逐年减少,气候趋向暖干化的变化特征。玉米全生育期内土壤贮水量变化具有阶段性:稳定期—迅速下降期—上升期;土壤水分突变年发生在2000年,之后递减趋势明显;玉米发育期日耗水强度最大时段出现在拔节—乳熟期,且土壤水分发生突变后比突变前日耗水量减少0.1 mm;玉米生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但该趋势并不明显,土壤水分发生突变后(2000—2012年)比突变前(1990—1999年)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0.3 mm/kg。分析不同水分年型的水分利用效率发现,平水年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产量也最高,枯水年次之,丰水年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最低。
张谋草赵玮周忠文邓振镛黄世谋
关键词:旱作玉米土壤水分
气候变化背景下玉米棉铃虫消长动态预测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采用甘肃省武威市农技中心植保站1999-2008年棉铃虫观测资料及武威市气象局观测站1953-2010年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中的作物生长模型、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棉铃虫种群增长模型和气象预报预测模型,分析了气候变暖特征及对棉铃虫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棉铃虫百株卵量周年增长动态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减速增长三个时期,快速增长期出现在7月下旬末至8月上旬(玉米吐丝期);建立了棉铃虫卵始见期、卵高峰期、高峰期卵量、高峰期虫量气候预测模型,预测准确率78%~89%,可用于棉铃虫预报业务应用;揭示了气候变化对玉米棉铃虫发生发展的影响:棉铃虫越冬期(12-2月)最低气温每10年增温0.58℃,暖冬利于棉铃虫安全越冬,越冬基数增加,成活率提高;繁殖期(5-9月)≥10℃积温每10年增加133℃。热量条件改善,有利于棉铃虫种群增长加快、繁殖代数增加、危害期延长;气候极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对棉铃虫的发生发展将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刘明春蒋菊芳郭小芹孙占峰丁文魁
关键词:河西走廊玉米棉铃虫气候变化影响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