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2008SZ0103)

作品数:8 被引量:30H指数:4
相关作者:冯刚刘康罗栩伟宋桂芹韩小伟更多>>
相关机构:川北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椎间盘
  • 3篇退行性
  • 3篇退行性变
  • 3篇椎间盘退行性...
  • 3篇细胞
  • 3篇干细胞
  • 2篇多潜能干细胞
  • 2篇诱导性多潜能...
  • 2篇胚胎
  • 2篇纤维环
  • 2篇纤维细胞
  • 2篇基因
  • 2篇基因治疗
  • 2篇分化
  • 2篇成纤维细胞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多糖
  • 1篇多能干细胞
  • 1篇多向分化
  • 1篇型胶原

机构

  • 8篇川北医学院
  • 7篇南充市中心医...

作者

  • 6篇冯刚
  • 4篇刘康
  • 3篇宋桂芹
  • 3篇罗栩伟
  • 2篇陈竹
  • 2篇易强英
  • 2篇韩小伟
  • 1篇刘涛
  • 1篇赵明
  • 1篇白亦光
  • 1篇倪伟
  • 1篇陈桂秀
  • 1篇杨泽龙

传媒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西部医学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生物学治疗进展被引量:10
2012年
椎间盘退行性变可诱发脊柱退行性改变、椎间盘髓核突出、椎管狭窄等疾病,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因其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髓核摘除、椎管减压及退变脊柱节段融合等,但只能在短期内缓解临床症状,其远期疗效并不显著,且存在并发症多的缺点^[1]。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发现椎间盘细胞数量减少、压力损伤终板的微骨折、细胞外基质降解增加、炎症因子的异常表达等均可导致椎间盘的主要成分代谢失衡,从而引发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生、发展。研究人员以此为基础,针对退行性变的不同阶段,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组织工程手段来恢复退行性变椎间盘细胞数量或重建椎间盘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从根本上为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提供了有效策略。
韩小伟冯刚(审校)
关键词:椎间盘退行性变基因治疗生物学治疗
生长分化因子5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长年劳损、慢性疾病或脊柱外伤等造成的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disease,IDD)为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病因。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临床症状,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会引起相应的并发症。椎间盘细胞自我修复能力也极为有限,许多促进其再生和修复的方法不太令人满意。
罗栩伟罗栩伟
关键词:生长分化因子5椎间盘退行性变蛋白多糖
椎间盘纤维环组织工程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1年
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DDD)是一类具有高发病率及高致残率的疾病,是临床上引起下腰痛的最主要病因,导致了重大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目前临床应用的各种治疗手段还不能完全解决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的脊柱结构和功能不全,尤其是针对已经发生了纤维环变性甚至破裂的患者。利用组织工程学方法构建一个完整的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组织工程纤维环成为最终构建组织工程化椎间盘的重要环节。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椎间盘纤维环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易强英易强英冯刚
关键词:纤维环种子细胞生物活性因子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滋养层制备条件的实验研究
2011年
目的制备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MEFs)滋养层,用于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的体外培养。方法取13.5~15.5天胎龄的胎鼠,采用组织消化法分离原代培养成纤维细胞,对MEFs的生长形态、生长曲线进行观察。采用10μg/ml丝裂霉素C预处理P2~P3代MEFs 2~3h制备出细胞滋养层,在该滋养层上进行iPSCs培养,观察iPSCs的集落生成情况,并行碱性磷酸酶细胞染色。结果 MEFs经丝裂霉素C预处理后细胞既不增殖,也不会死亡,仍保持分泌多种生长因子的能力。iPSCs在MEFs滋养层上生长良好,类似于胚胎干细胞一样能形成"鸟巢"状集落,并可维持iPSCs正常形态,抑制其分化而不影响活力,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结论利用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滋养层方法制备的细胞滋养层,能有效支持iPSCs的生长,为进一步开展iPSCs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罗栩伟罗栩伟刘康陈桂秀陈竹刘康宋桂芹
关键词: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胚胎成纤维细胞滋养层
小鼠成纤维细胞诱导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ls,ESCs)由于具有无限增殖和多向分化的特性,因此在再生医学和药物发现与评价等领域极具应用价值。但是ESCs细胞在细胞来源、免疫排斥和法律等方面存在诸多限制。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iPSC)技术的出现使人们从上述争论中解脱出来,由于iPSC在干细胞标志物表达、
刘康罗栩伟冯刚陈竹宋桂芹李战梅
关键词:多能干细胞细胞诱导诱导性小鼠干细胞标志物多向分化
纤维环穿刺抽吸法和纤维环切开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比较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通过纤维环穿刺抽吸法和纤维环切开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分析此两种方法的可行性及特点。[方法]取10个月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2组,其中A组为纤维环穿刺抽吸组,利用18 G穿刺针分别在兔L3、4、L4、5、L5、6椎间盘刺入并抽吸髓核8~12 mg;B组为纤维环切开组,利用手术刀分别在兔L3、4、L4、5、L5、6椎间盘纤维环上做水平位切口;造模完毕,两组兔分别于术后4、8、12、16周进行MRI检查,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A、B两组退变椎间盘MRI T2加权像信号随时间延长呈现持续减弱趋势,术后4、8周纤维环穿刺组T2加权像信号强度评分较纤维环切开组低(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造模组髓核细胞逐渐减少;免疫组化染色观察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表达含量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且B组含量明显低于A组。[结论]两种方法均能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但纤维环切开法椎间盘的退变程度较纤维环穿刺法出现较早且较为剧烈。
白亦光韩小伟张旭乾陈华平赵明刘康陈竹杨泽龙倪伟冯刚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因治疗进展被引量:4
2010年
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表现为椎间盘突出症、椎体不稳和椎管狭窄等。主要生物化学改变为基质降解、水分丢失、细胞衰老凋亡、加速退变的细胞因子出现等。体内外研究证实早期的基因治疗为延缓、阻止甚至逆转椎间盘退行性变提供了可能,其中选择有效的目的基因和合适的载体是其关键。基因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克服了直接注射活性细胞因子短期生物学调节作用的缺点,然而在基因长期持续有效表达及其安全性方面尚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罗栩伟冯刚
关键词:椎间盘退行性变基因治疗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应用前景被引量:1
2010年
背景:通过基因转染的方式将已分化的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是近年来干细胞领域一项令人瞩目的新技术。由于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摆脱了材料来源和伦理学的限制,因此其出现为特异的细胞治疗,特别是再生医学带来新的曙光。目的:从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制备流程、产生的限制条件与机制、患者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获得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做一评述。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www.ncbi.nlm.nih.gov/PubMed)2006-01/2010-03有关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制备、产生机制的文章,检索词"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手工检索部分文章。排除重复性研究,最终纳入34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结果与结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系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重组因子的选择。②目的细胞的选择。③重组因子的导入。④重组因子在目的细胞内的表达。⑤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产生。⑥重组细胞的鉴定。DNA甲基化、组蛋白的修饰作用和甲基化以及p53基因的表达在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干细胞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技术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毫无疑问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患者特异性和疾病特异性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获得对于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了巨大的细胞种子资源。
刘康易强英宋桂芹冯刚
关键词: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体细胞重编程胚胎干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