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卫生厅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推广适宜技术项目(200803)

作品数:2 被引量:45H指数:2
相关作者:陈彦青彭玲林莹邹聪华吴晓丹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推广适宜技术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通气道
  • 2篇麻醉
  • 2篇鼻咽
  • 2篇鼻咽通气道
  • 1篇气道
  • 1篇气道管理
  • 1篇气管
  • 1篇气管导管
  • 1篇气管内
  • 1篇麻醉恢复
  • 1篇麻醉恢复期
  • 1篇麻醉状态
  • 1篇肥胖
  • 1篇肥胖患者
  • 1篇肥胖症
  • 1篇拔除气管导管
  • 1篇拔管
  • 1篇拔管反应
  • 1篇插管
  • 1篇插管法

机构

  • 2篇福建省立医院

作者

  • 2篇陈彦青
  • 1篇吴晓丹
  • 1篇邹聪华
  • 1篇林莹
  • 1篇彭玲

传媒

  • 2篇中华麻醉学杂...

年份

  • 2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麻醉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置入鼻咽通气道预防高血压患者拔管反应的效果被引量:24
2009年
目的评价麻醉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置入鼻咽通气道预防高血压患者拔管反应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为气管导管组(Ⅰ组)和气管导管.鼻咽通气道组(Ⅱ组),每组40例。两组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术中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4μg/L)和舒芬太尼(血浆靶浓度0.2~0.4ng/L)维持麻醉,维持脑电双频指数40~50。术毕调整异丙酚血浆靶浓度至1μg/L、舒芬太尼靶浓度至0.1ng/L,待呼吸恢复后停止输注,Ⅱ组拔除气管导管,置入鼻咽通气道辅以面罩给氧,待患者完全苏醒后拔除;Ⅰ组待患者完全苏醒后拔除气管导管;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0)、置入鼻咽通气道后即刻(T1)、2min(T2)、拔除后即刻(T3)、2min(T4)时记录收缩压(SP)、舒张压(D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拔管过程中血液动力学指标的最大值(SPmax、DPmax及HRmax),计算拔管前后的差值(△SP、△DP及△HR),并测定血浆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观察呛咳、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Ⅰ组T3,4时SP、DP、HR、血浆AD及NE浓度升高,Ⅱ组,T1,3,4时SP和DP,T2,3时HR降低(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T2-4时SP、DP、HR、血浆AD及NE浓度降低,SPmax、DPmax、HRmax及△SP、△DP、△HR降低。拔管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麻醉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置入鼻咽通气道可有效预防高血压患者全麻恢复期的拔管反应。
陈彦青邹聪华吴晓丹
关键词:鼻咽
鼻咽通气道用于肥胖患者麻醉恢复期气道管理的效果被引量:25
2009年
目的评价鼻咽通气道用于肥胖患者麻醉恢复期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全麻术毕患者80例,年龄48~72岁,ASAⅠ-Ⅲ级,体重指数〉30kg/m^2,随机分为2组(n=40):鼻咽通气道组(Ⅰ组)和口咽通气道组(Ⅱ组)。待患者呼吸恢复(呼吸频率≥10次/min,潮气量≥5ml/kg)后,拔除气管导管,Ⅰ组即刻经鼻腔置入鼻咽通气道,Ⅱ组经口腔置入口咽通气道,置入通气道后均以面罩给氧(氧流量3L/min)至苏醒,脉搏血氧饱和度〈90%时采取补救措施。于置入通气道后1min(T1)、5min(T2)、10min(T3)和20min(T4)时记录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并记录置入通气道后20min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置入通气道后,两组患者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维持在正常范围。与Ⅱ组比较,Ⅰ组各时点脉搏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4时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躁动、恶心呕吐和喉痉挛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与口咽通气道相比,鼻咽通气道维持肥胖患者全麻恢复期上呼吸道通畅的效果相同,但诱发的应激反应较低、并发症发生较少。
陈彦青彭玲林莹
关键词:鼻咽麻醉恢复期肥胖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