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2008ZX08011-001)

作品数:9 被引量:52H指数:4
相关作者:陈丽娟孙兴强陆永良周勇军余柳青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水稻
  • 3篇杂草
  • 3篇杂草稻
  • 2篇野生
  • 2篇野生稻
  • 2篇普通野生稻
  • 2篇落粒
  • 2篇苗期
  • 2篇耐冷
  • 2篇耐冷性
  • 2篇耐冷性评价
  • 2篇基因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表达
  • 1篇蛋白质表达谱
  • 1篇电泳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多态性分析

机构

  • 3篇云南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海南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3篇余柳青
  • 3篇周勇军
  • 3篇陆永良
  • 3篇孙兴强
  • 3篇陈丽娟
  • 1篇华红霞
  • 1篇王荣升
  • 1篇侯茂林
  • 1篇乔卫华
  • 1篇曹立荣
  • 1篇罗卫红
  • 1篇魏鑫
  • 1篇蔡万伦
  • 1篇韩兰芝
  • 1篇刘玉娣
  • 1篇刘寿东
  • 1篇彭于发
  • 1篇杨庆文
  • 1篇陈万隆
  • 1篇杨长举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昆虫学报
  • 1篇杂草科学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稻米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基于rDNA ITS1和ITS2序列的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分子鉴定被引量:11
2009年
本研究测定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的rDNA ITS1和ITS2的序列,以探讨这3种稻飞虱的分子鉴定方法。3种飞虱的ITS1和ITS2侧翼区(18S,5.8S和28S)序列相对稳定,但ITS1和ITS2序列在3种飞虱中变异较大。ITS1在所分析的438个位点中可变位点达294个,ITS2在分析的403个位点中可变位点为177个。根据3种飞虱rDNA的ITS1和ITS2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应用特异性引物对样品进行了PCR扩增,分析发现3种飞虱ITS1区的特异性引物扩增效果不理想,而ITS2区的特异性引物可以稳定地扩增出明显的目的DNA条带。因此,采用ITS2区的特异性引物可以对3种飞虱进行快速的分子鉴定。
刘玉娣林克剑韩兰芝侯茂林
关键词: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ITS1分子鉴定
海南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Adh2基因多态性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海南岛的4个保护区和2个非保护区内普通野生稻与2种栽培稻(Nipponbare,9311)的Adh2基因序列在编码区共有单现突变9个,信息位点4个,同义突变8个,替代突变5个。内含子内有单现突变21个,信息位点29个,插入/缺失位点161个。Adh2基因在整个区域的多态性(πR,θR)均为0.011,内含子区域的多态性明显高于编码区域。在编码区域,同义位点多态性明显高于替代位点。中性测试表明虽然Adh2各区域的净化选择在统计上不具有显著性,但编码区的净化选择作用明显大于内含子区域。聚类分析表明海南普通野生稻可以划分为2大类,其中一类(QH,LD)与中国大陆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更接近,另一类(WC,WA,WN,DZ)则更接近东南亚普通野生稻。
董轶博裴新梧袁潜华彭于发
关键词:普通野生稻序列多态性
水稻花粉扩散的模拟研究被引量:17
2010年
水稻花粉扩散可导致基因飘流问题,尤其是转基因水稻,其外源基因的扩散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安全问题。为了模拟花粉扩散过程,2007年和2009年分别在南京(32°01′N,118°52′E)和溧水(31°35′N,119°11′E),以两优培九为材料,各组织了一次田间试验。通过空气中的花粉扩散浓度的观测和微气象塔梯度环境要素的采集,采用高斯烟羽模型为基础,利用最小二乘法,模拟了水稻花粉的扩散浓度,并利用独立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效果。结果表明:花粉释放集中在始花期后第1天到第5天的09:00-11:00,且花粉释放量与开花量显著相关(r=0.880**)。花粉浓度的模拟值和实测值变化趋势一致,其均方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509粒/(m2.d)和3.47%。该花粉扩散模型可以正确反映花粉扩散浓度的分布特征。但在花粉浓度的预测精度上,尤其是预测花粉远距离传播时,仍需要改进。
胡凝陈万隆刘寿东罗卫红赵莉莉高蓓
关键词:水稻花粉扩散
基于叶绿体基因多样性的中国水稻起源进化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选择原产中国的98份亚洲栽培稻和125份普通野生稻为材料,对叶绿体中atpA序列、rps16内含子序列、trnP-rp l33间隔区、trnG-trnfM序列、trnT-trnL间隔区序列的5段高突变序列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比对分析,绘制Network网络图,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的Indel和SNP数目均比亚洲栽培稻多,序列多样性丰富;基于单倍型的Network网络图和系统发育树可将所有参试材料归为3个类群,类群I主要为粳稻与普通野生稻,类群II主要为籼稻,类群III主要为普通野生稻,而类群II和类群III亲缘关系较近,提示粳、籼两个亚种可能由偏粳、偏籼的普通野生稻分别进化而来,支持二次起源学说;所有与亚洲栽培稻亲缘关系较近的普通野生稻均来源于华南地区,支持华南地区为我国亚洲栽培稻起源中心的论点。
王荣升魏鑫曹立荣乔卫华张万霞杨庆文
关键词:水稻叶绿体基因多样性籼粳分化
杂草稻落粒粳种子的耐冷性评价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低温处理方法评价了杂草稻落粒粳(Orayza sativaL.)种子的耐冷潜力。浸种0~48 h,落粒粳种子平均含水量为17.038%,显著低于栽培稻春江11的20.533%和赣早籼的20.180%,落粒粳颖壳具有比两种栽培稻更强的水分阻隔能力。在相同含水量条件下,经过低温-20℃处理3 h和28℃条件下培养4 d的落粒粳种子发芽率显著高于春江11和赣早籼,落粒粳种子具有更强的耐冷能力。
孙兴强周勇军陆永良陈丽娟余柳青
关键词:杂草稻SATIVA种子耐冷性
转Bt基因稻谷对印度谷螟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为建立仓储阶段转Bt水稻安全性评价中靶标害虫抗性汰选研究体系,配制了含不同比例(70%,50%,30%,10%)转Bt基因(Cry1Ab/Cry1Abc)明辉63水稻谷粉(简称Bt谷粉)的人工饲料饲喂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Hübner),测定其对1~3龄幼虫在72h内的急性毒力,及对印度谷螟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并采用ELISA法检测转基因稻谷和末龄幼虫体内Bt蛋白含量。结果发现:4种比例人工饲料对幼虫的毒力作用均发生在取食48h后,72h后剂量效应明显。含Bt水稻较高比例的饲料对印度谷螟发育的负面效应明显:幼虫死亡率高,发育历期延长。Bt蛋白在幼虫体内含量与对应饲料中的含量基本成正比。综合考虑,将Bt杀虫蛋白含量2.35μg/g作为转Bt基因稻谷对印度谷螟的亚致死剂量最为合适。
蒋海燕王振华华红霞高艮亮蔡万伦杨长举
关键词:转BT基因水稻印度谷螟亚致死剂量
杂草稻二种生物型无芒落粒粳和长芒落粒粳苗期的耐冷性评价
2011年
采用低温处理方法评价了杂草稻无芒落粒粳和长芒落粒粳苗期的耐冷潜力。在苗期,普通野生稻的耐低温冷害能力最高,其次为栽培粳稻越光,杂草稻无芒落粒粳和长芒落粒粳的耐低温冷害能力最低。
孙兴强周勇军陆永良陈丽娟余柳青
关键词:杂草稻普通野生稻苗期耐冷性
两种生物型江都杂草稻不同栽播密度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被引量:7
2012年
以两种生物型的江都杂草稻为材料,考查了杂草稻的生物学性状并对其进行了SSR分析,旨在确定江都杂草稻的生物类型、遗传特性以及对栽培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可分为两个生物型,一类是矮秆类型,包括JDWR-A和JDWR-C;一类是高秆类型,包括JDWR-B。两种类型的杂草稻均属于籼型杂草稻。JDWR-A与JDWR-C亲缘关系较近,矮秆类型的杂草稻与高秆类型的杂草稻亲缘关系较远,而与杂交稻不育系亲本珍汕97A的亲缘关系较近。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田间竞争实验表明,矮秆类型的杂草稻对栽培稻产量因子的影响更为严重。
孙兴强周勇军陆永良陈丽娟余柳青
关键词:杂草稻生物型聚类分析栽培稻产量构成因子
‘镇稻88’和‘徐稻3号’苗期蛋白质表达谱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为了阐明高抗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抗病性的分子机理,以江苏省高抗条纹叶枯病粳稻品种‘镇稻88’和‘徐稻3号’为研究材料,应用双向电泳联用质谱技术对2种水稻苗期蛋白质表达谱的特点及差异进行比较,并对差异蛋白进行了鉴定以及分析归类。结果表明:2个水稻品种的蛋白图谱上均检测到大约1000个蛋白点,这些蛋白点主要分布在等电点为4~7,分子量为10~100kDa的范围内。用ImageMaster 2D Platinum软件分析后发现,2个水稻品种间共存在7个差异蛋白点,在‘徐稻3号’中表现为下调表达。质谱分析共鉴定出6种蛋白,这些蛋白包括能量相关蛋白、代谢相关蛋白、防御相关蛋白和未知功能蛋白。
杨艳华朱克明刘晓勇陈克平
关键词:水稻双向电泳质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