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0GJSSJKA04)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2
相关作者:郭永邹检平何森张瑶楠王乾兴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沈阳药科大学遵义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乳腺
  • 3篇乳腺癌
  • 3篇细胞
  • 3篇腺癌
  • 3篇米非司酮
  • 3篇非司酮
  • 1篇凋亡
  • 1篇增殖
  • 1篇乳腺癌细胞
  • 1篇细胞凋亡
  • 1篇细胞增殖
  • 1篇腺癌细胞
  • 1篇基因
  • 1篇基因表达
  • 1篇基因表达变化
  • 1篇癌细胞
  • 1篇半数抑制浓度
  • 1篇T47D
  • 1篇BRCA
  • 1篇BRCA基因

机构

  • 3篇沈阳药科大学
  • 3篇国家人口计生...
  • 2篇遵义医学院

作者

  • 3篇何森
  • 3篇邹检平
  • 3篇郭永
  • 2篇苏晨
  • 2篇王乾兴
  • 2篇张瑶楠
  • 1篇张嵘

传媒

  • 2篇生殖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计划生育...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米非司酮调控乳腺癌细胞增殖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对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T47D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米非司酮对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T47D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不同浓度米非司酮(0.25、2.5、25和50μmol/L)分别处理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T47D1、2、3d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以及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曲线。结果米非司酮对乳腺癌MCF-7和T47D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均随着米非司酮浓度的增加而变化,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通过对两种细胞抑制率(IR)值直线回归分析,米非司酮对MCF-7细胞的IC50为51.21μmol/L,对T47D细胞的IC50为54.29μmol/L。形态学观察发现,各组细胞体积变小,细胞间的链接消失,细胞内明显有黑色小颗粒聚集。25和50μmol/L浓度米非司酮对MCF-7乳腺癌细胞株生长抑制作用明显,特别是50μmol/L干预24h后在高倍镜下可见明显的核质浓缩。结论米非司酮对病理分型、激素受体型不同的乳腺癌MCF-7和T47D细胞均具有抑制增殖的作用,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效应。
郭永何森苏晨张瑶楠王乾兴邹检平
关键词:米非司酮乳腺癌细胞增殖半数抑制浓度
米非司酮调控乳腺癌细胞中BRCA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处理乳腺癌细胞系T47D后,BRCA1和BRCA 2在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米非司酮(0.25、2.5、25μmol/L)分别处理人乳腺癌细胞系T47D 1d后,应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的方法检测各浓度组和对照组BRCA1、2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不同浓度米非司酮(0.25、2.5、25μmol/L)分别处理人乳腺癌细胞系T47D 1 d后,BRCA1、2基因在mRNA水平上表达均降低。米非司酮25μmol/L组分别与对照组和0.25μmol/L组比较,BRCA1基因在mRNA水平上表达均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米非司酮2.5μmol/L组BRCA2基因在mRNA水平上表达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米非司酮25μmol/L组分别与对照组和0.25μmol/L组比较,BRCA2基因在mRNA水平上表达降低,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在乳腺癌细胞中,米非司酮在转录水平上调控BRCA1、2基因的表达。
何森郭永张瑶楠张嵘邹检平
关键词:米非司酮乳腺癌BRCA基因
米非司酮调控乳腺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2014年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促进乳腺癌T47D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根据米非司酮的处理浓度分为0.25μmol/L组、2.5μmol/L组、25μmol/L组和50μmol/L组,各组分别加入相应浓度米非司酮处理人乳腺癌T47D细胞2d后,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检测细胞凋亡,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细胞数量和荧光强度,采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吡啶法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凋亡细胞百分率。结果:25μmol/L组和50μmol/L组与对照组比较,阳性绿色荧光细胞的数量更多,荧光强度更强;25μmol/L组和50μmol/L组的凋亡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6.1±3.5%和17.2±3.8%)高于对照组(5.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0和P=0.009);0.25μmol/L组和2.5μmol/L组的凋亡细胞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818和P=0.884)。结论:米非司酮能够促进乳腺癌T47D细胞的凋亡,且随着米非司酮剂量的升高,凋亡细胞数量增加。
郭永何森苏晨王乾兴邹检平
关键词:米非司酮乳腺癌T47D细胞凋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