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BZW015)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傅美蓉王作良屈雅君白晓春桦桢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咸阳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昭君
  • 2篇身份
  • 2篇身份认同
  • 2篇文学
  • 1篇性别差异
  • 1篇性别文化
  • 1篇语境
  • 1篇社会
  • 1篇社会性
  • 1篇社会性别
  • 1篇女书
  • 1篇琴操
  • 1篇作家
  • 1篇文化
  • 1篇文学创作
  • 1篇文学化
  • 1篇文学化进程
  • 1篇命运
  • 1篇寄托
  • 1篇公共

机构

  • 5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咸阳师范学院

作者

  • 2篇屈雅君
  • 2篇王作良
  • 2篇傅美蓉
  • 1篇桦桢
  • 1篇白晓春

传媒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河南社会科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琴操》与昭君题材的文学化进程被引量:4
2007年
昭君形象作为信史记载首次见于《汉书》,其中的昭君尚是一个历史人物。至《琴操.怨旷思惟歌》的出现,昭君形象才正式进入文学领域,蔡邕赋予昭君人物形象强烈的寄托色彩,使得昭君出塞蒙上了浓烈的悲怨基调,同时象征性的借古鉴今手法的使用,亦使整个和亲事件呈现出强烈历史感与现实感交错的特征。昭君作为纯文学形象出现在历史著作《后汉书》中,是《琴操》影响的直接结果。
王作良
关键词:《琴操》寄托文学化《后汉书》
试论昭君悲剧命运的实质被引量:1
2009年
昭君和亲本是一个历史事件,但由于其"掖庭待诏"的身份,后世对昭君和亲作出了迥然不同的评价,其中不乏悲剧的论调。然而,那些论调大多没有抓住昭君人生悲剧命运的实质。从传统的儒家观念出发,君王与后宫女子的关系就是一种潜在的极有可能成为现实的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昭君与汉元帝的微妙关系,使得昭君和亲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王昭君,为后世文学创作留下了可供开掘的空间。和亲是汉家对匈奴的外交政策,在政治的大层面上考虑是一回事,具体到王昭君个人,那只能是被当作货物或筹码,牺牲、使用、被侮辱损害的对象。昭君悲剧的开始,并不始于和亲事件,也不始于她待诏掖庭的身份时,而是从她被征召入宫的那一天就开始了。与其他和亲女子一样,"昭君们"和亲可以做的,就是出卖自己的身体,获得国家社会的安宁和国民的富足。在这中间,她们非但没有选择的自由,也失去了作人的自尊。由于人生选择自由的被剥夺,无论如何,其人生结局都是悲剧性的。评价昭君和亲,脱离具体的历史语境,就会因为只看到了昭君和亲的皆大欢喜的结果,从而忽略或歪曲王昭君这个鲜活生命的想法和感受。与历史上绝大多数和亲女子一样,昭君和亲并不是个人的人生选择,而是政治和外交的一种需要。
王作良白晓春
关键词:昭君和亲悲剧命运
博物馆语境下的性别文化与身份认同被引量:4
2010年
在图像转向的大背景下,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文化功能。作为一个有效的再现系统,妇女文化博物馆使性别意义的公共交流成为可能。妇女文化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类似于乌托邦的情境,参观者能暂时性地从男性社会中剥离出来,自觉地消解强加于女性的虚假形象,从而顺利实现自我认同并获得平等的自我承认。
傅美蓉屈雅君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领域社会性别身份认同
文学创作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
2011年
作家的写作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它受制于各种条件,其中包括不同的性别身份。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的作品,在体裁、题材、风格和技法上,都能体现出作者的性别差异。造成作家性别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现实与性别偏见,作家应该努力克服自身性别带来的限制,用文学作品推动现实变革,摒除性别偏见与歧视。
桦桢屈雅君
关键词:性别差异作家文学创作
女书与性别身份认同被引量:8
2010年
女书是世界上惟一的女性文字,是女性身份建构的途径之一。作为女性意识高度发展的产物,女书的出现标志着女性身份建构的开始。在女书作品中,女性试图通过强化女性身份、颂扬姊妹情谊、再现女性生活、重塑女性形象等方式来实现身份认同,建构女性集体身份。在后现代社会,身份蕴藏了权力,人人都参与互相界定的游戏。因此,女性必须接纳一个"有意义的他者",获得男性的认同,才能最终实现男女之间的平等以及相互承认。
傅美蓉
关键词:女书身份认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