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1-002)
- 作品数:46 被引量:1,211H指数:18
- 相关作者:朱筱敏朱如凯白斌苏玲潘荣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库车坳陷迪北致密砂岩气藏特征被引量:21
- 2014年
- 迪北气藏位于库车坳陷东部迪北斜坡带中段,产层主要为侏罗系阿合组,次为阳霞组。该气藏储集层连片,源储紧贴呈"三明治"式叠置,有利于油气大面积高效率聚集;持续生排烃、持续强充注,有利于油气高丰度聚集;晚期调整、构造翘倾,导致气藏类型多样化,总体具有致密砂岩气藏特征。从烃源岩、储盖组合和构造等条件分析,库车坳陷东部侏罗系具有形成大面积致密砂岩气藏的地质条件,勘探潜力巨大。
- 琚岩孙雄伟刘立炜谢亚妮魏红兴
-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下侏罗统致密砂岩气藏
- 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陵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地震、钻井、测井和岩心等资料分析,针对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陵三段开展了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将陵三段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在其内部进一步识别出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S1—S8)。陵三段发育海湾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可细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内前缘、三角洲外前缘和前三角洲4种沉积亚相。该沉积体系自下而上受海洋作用越来越明显,其垂向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以河流作用为主(S1—S4),中期为河流和海洋波浪混合作用(S5),晚期逐渐过渡到以潮汐作用占主导(S6—S8),每一个阶段呈现了辫状河三角洲不同的沉积作用方式和独特的沉积特征。研究表明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是控制基准面旋回及海湾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演化的主要因素。
- 李洋朱筱敏赵东娜董艳蕾张明君吴冬杨朝强王庆帅
- 关键词:崖13-1气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辫状河三角洲
-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青二段至姚一段四级层序格架内沉积微相分布被引量:8
- 2016年
- 以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青山口组二段至姚家组一段高频层序地层为研究对象,研究各体系域内沉积体系充填类型和展布规律,利用地震、测井、岩心和古生物资料,建立松辽盆地西斜坡中青二段至姚一段四级层序格架;分析四级层序格架内沉积微相类型、沉积体形态及规模,确定沉积微相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青山口组二段划分为2个四级层序(Cg4、Cg3),青山口组三段划分为3个四级层序(Cg2、Cg1、Cg0),姚家组一段划分为1个四级层序(Cp1),各四级层序内均能识别出相应级次的湖泊扩张体系域和湖泊收缩体系域。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河口坝、远砂坝、滨浅湖混合滩、砂滩和钙质浅滩沉积微相,富砂的三角洲前缘、滨浅湖砂质滩坝微相与富泥的滨浅湖混合滩微相在剖面上形成储盖组合;平面上,来源于四个物源方向的三角洲沉积体在青山口组二段的各体系域沉积时期逐渐向湖推进,与滨浅湖混合滩、泥滩微相共存,并新发育西北物源三角洲;青山口组三段沉积阶段三角洲沉积体规模明显缩小,以发育滨浅湖钙质浅滩微相为特征,Cp1时期三角洲再次向湖迁移,滨浅湖不断萎缩。该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地层—岩性油气藏预测、评价提供依据。
- 肖竣文辛仁臣
- 关键词:松辽盆地高频层序沉积微相
- 济阳坳陷陡坡带沙河街组砂砾岩体储层质量差异性研究被引量:40
- 2013年
- 济阳坳陷不同凹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沙三段或沙四段发育近岸水下扇或三角洲较粗粒砂砾岩体,其中东营凹陷北部发育近岸水下扇(利88井区)、惠民凹陷北部发育三角洲(基山砂体)、沾化凹陷北部发育扇三角洲(义170井区)、车镇凹陷北部发育近岸水下扇(车66井区),它们的沉积类型及组成均存在差异。大量岩芯和储层实验资料分析表明,在埋藏成岩演化过程中,沙河街组储层均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和交代等成岩作用。但受沉积类型及组成、埋藏速率、古地温变化、断裂作用等基本地质因素差异的影响,不同沉积成因的凹陷北部陡坡带碎屑岩储层经历的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和物性发育特征具有差异性,总体形成了低孔低渗储层。目前,不同凹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碎屑岩埋深多为2000~3000m,储层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尽管济阳坳陷不同凹陷陡坡带沙河街组储层和成岩演化阶段具有相似性,但是沙河街组储层质量存在差异。这种储层质量差异不仅受控于原始沉积条件,而且也受控于储层成岩演化。在埋深和成岩演化阶段相同的情况下,溶蚀作用对于改善储层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济阳坳陷四个凹陷北部砂砾岩体储层主要经受了有机酸对碳酸盐胶结物和长石以及岩屑颗粒的溶蚀,形成的粒间和粒内孔隙不仅能增大孔隙度,而且能提高渗透率,可明显改善储层质量(孔隙度可达到20%以上,渗透率达到60X10^-3㎡)。显然,发现溶蚀作用及其形成的次生孔隙发育深度对于预测有利储层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济阳坳陷四个凹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储层主控因素及其差异性特征分析,认为有机酸溶蚀有利于储层质量的改善,与此相关的有利储层发育深度主要位于2200m(惠民、东营和车镇凹陷北部)和2900ITI左右(沾化凹陷北部�
- 朱筱敏张守鹏韩雪芳陶文芳
- 关键词:沙河街组碎屑岩储层成岩演化
- 查干凹陷早白垩世热流体活动的证据及其对巴音戈壁组碎屑岩储层的影响被引量:7
- 2017年
- 基于沉积、储层和构造特征,应用流体包裹体和碳、氧同位素等技术手段,结合岩心、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查干凹陷早白垩世苏红图组沉积时期为走滑-拉分断陷期,伴随多期中-基性安山岩和玄武岩为主的火山活动及其对应的热流体活动。苏红图期火山喷发及热流体活动,影响了巴音戈壁组埋深2 800 m以下地层,主要体现在古大地热流异常高值、包裹体均一温度异常增高、碳同位素显示无机成因特征、镜质体反射率突变及粘土矿物转化异常这5个方面。深部的热流体携带CO2等气体,主要沿毛西断裂上侵,进入乌力吉构造带,通过微裂缝和不整合面等通道发生横向运移,主要溶蚀巴音戈壁组储层碳酸盐等矿物,其次为长石颗粒。溶蚀作用发育的优先部位,主要在靠近控制岩浆侵入体的深大断裂,其次受不整合面及次级断裂和裂缝等控制;向凹陷内部,溶蚀作用减弱。深部热流体活动对区内有机质热演化和储层物性的影响,是研究区内溶蚀孔洞发育及分布的主控因素,也是勘探大规模油气藏的关键。
- 魏巍朱筱敏谈明轩吴陈冰洁薛梦戈国殿斌蒋飞虎吕思翰
- 关键词:溶蚀作用热流体活动查干凹陷
- 油气勘探开发中的沉积学创新与挑战被引量:40
- 2015年
- 根据沉积学研究进展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成效,梳理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对沉积储集层研究的需求,并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和领域。近年来,中国沉积学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建立跨重大构造期沉积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浅水三角洲砂体发育新模式,扩展了油气勘探领域;深水沉积砂体分布规律的新认识促使深水—超深水区与湖盆中心持续获得重大油气发现;深层—超深层储集层发育机理的新认识拓展油气勘探开发深度;富有机质页岩发育模式与非常规储集层研究新进展,促进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多尺度开发地质建模有效预测剩余油分布。沉积储集层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为沉积学理论发展及其工业化应用提供了基础。未来沉积学研究中,应发展传统沉积学、创新细粒沉积学和非常规储集层地质学,为沉积原型盆地恢复、富有机质页岩富集区评价、有利储集层预测和有利目标区优选提供依据,推动沉积学不断创新。
- 孙龙德方朝亮李峰朱如凯张云辉袁选俊贾爱林高兴军苏玲
- 关键词:沉积学深水沉积
- 江苏高邮凹陷深凹带古近系戴南组地震沉积学被引量:3
- 2015年
- 江苏高邮凹陷石油地质条件优越,但构造复杂,沉积类型多样,砂体沉积厚度薄,横向变化快。根据地震沉积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内,运用90°相位转化、分频处理、属性优选及地层切片等关键技术,对高邮凹陷深凹带戴南组储集砂体进行了识别与描述。通过对典型地层切片进行精细地质解释与标定,明确各沉积体系发育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并最终建立了适用于断陷湖盆沉积充填的沉积模式。
- 赵东娜朱筱敏梁兵马英俊薄永德吴冬刘芬孙书洋
- 关键词:戴南组地震沉积学滑塌浊积扇
- 松辽盆地四方坨子地区青山口组多级层序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被引量:1
- 2018年
- 四方坨子地区岩性复合油藏勘探潜力大,已在高台子、萨尔图油层提交了效益储量。因地层及沉积研究薄弱,储量区块外围勘探进展缓慢。以347口探井和开发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岩心观察,对青山口组开展多级层序划分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微相分析工作。研究发现:依据构造变革面、岩相突变面、沉积作用转换面等可识别界面,青山口组可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SSQqn)、3个三级层序(SQqn1、SQqn2、SQqn3)和12个四级层序(RST);青山口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其中辫状河三角洲相具有"多期正反韵律交替叠置、辫状带宽阔、河道频繁迁移改道、砂包泥"等特点。结合老井复查,预测青一段(F84井、F120井)、青二段(F52井、F79井)和青三段Ⅴ-Ⅷ砂组(F40井、F81井)为下步勘探目标。
- 樊奇樊太亮樊太亮李乐李乐
- 关键词:青山口组层序地层辫状河三角洲松辽盆地
- 非常规油气致密储集层微观结构研究进展被引量:110
- 2013年
- 致密储集层储集性能差,孔喉以纳米级为主,孔喉连通复杂。中国南方高过成熟海相页岩有机质纳米孔与粒内孔大小约为20~890 nm;陆相泥页岩孔喉类型为有机质孔与基质孔,主体介于30~200 nm之间;致密砂岩微米级孔喉为粒间溶孔、颗粒溶蚀孔与微裂缝,主体介于10~200μm之间,纳米级孔隙大小介于70~400 nm之间,以原生粒间孔与自生矿物晶间孔为主;致密灰岩孔喉类型有方解石粒内溶孔、粒间溶孔与微裂缝,大小介于50~500 nm之间。页岩微孔喉总体随热演化程度增高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致密含油砂岩中油气赋存有4种状态,粒间微孔为油气赋存最有利位置。针对非常规油气储集层独特特征,仍需在仪器研发、技术方法与评价参数等方面加强研究探索。
- 朱如凯白斌崔景伟吴松涛崔京钢王拓牛露李婷婷
- 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应用条件及其在葡北地区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1
- 2012年
- 在应用地震相分析软件Stratimagic对葡北地区七克台(Qkt)组进行地震相分析的过程中,对地震波形分类技术的应用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频率大于40 Hz、信噪比大于25 DB的地震资料可以较好地满足地震波形分类的研究。构造形态平缓、断裂不发育的地区运用波形分析效果较好。此外合适的地震时窗大小的选取和适当的波形分类数的设定也影响波形分类分析的运用效果。一般5~8种分类数是比较合适的,与沉积微相类型的匹配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运用该技术编制了葡北地区七克台组的沉积微相,对比单井沉积微相分析结果发现,有86%以上的单井相分析结果与预测的沉积微相图吻合,证实了地震波形分类技术预测沉积微相的可靠性。最后,运用该技术预测了该地区的砂体展布,为该地区下步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指明了方向。
- 江青春王海李丹曹锋李秋芬孙作兴周慧
- 关键词:地震相沉积微相砂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