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33010)

作品数:63 被引量:813H指数:18
相关作者:郑宝山吴代赦刘桂建唐跃刚王明仕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天文地球
  • 15篇化学工程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医药卫生
  • 2篇矿业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2篇理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5篇
  • 14篇微量元素
  • 12篇燃烧
  • 11篇中毒
  • 9篇赋存
  • 8篇地球化
  • 8篇地球化学
  • 8篇赋存状态
  • 6篇燃煤型
  • 6篇
  • 5篇砷中毒
  • 5篇铁矿
  • 5篇燃烧产物
  • 5篇黄铁矿
  • 4篇有害微量元素
  • 4篇燃煤
  • 4篇中微量元素
  • 4篇煤田
  • 4篇环境地球化学
  • 4篇氟中毒

机构

  • 33篇中国科学院
  • 17篇中国科学技术...
  • 13篇中国矿业大学...
  • 10篇南昌大学
  • 7篇安徽理工大学
  • 5篇中国矿业大学
  • 4篇江西师范大学
  • 3篇云南师范大学
  • 3篇厦门大学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核工业北京地...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淮南工业学院
  • 1篇三明学院
  • 1篇上海大学
  • 1篇徐州建筑职业...

作者

  • 28篇郑宝山
  • 17篇吴代赦
  • 13篇唐跃刚
  • 11篇刘桂建
  • 10篇王明仕
  • 9篇胡军
  • 9篇姚多喜
  • 8篇彭子成
  • 7篇支霞臣
  • 6篇王滨滨
  • 6篇李社红
  • 5篇李大华
  • 5篇杨萍玥
  • 5篇王馨
  • 4篇彭炳先
  • 4篇张浩原
  • 4篇刘晓静
  • 4篇李萍
  • 3篇严冠兰
  • 3篇王桂梁

传媒

  • 5篇地球化学
  • 5篇煤炭学报
  • 4篇环境科学
  • 4篇地球与环境
  • 3篇中国地方病学...
  • 3篇燃料化学学报
  • 3篇矿物学报
  • 2篇地球学报
  • 2篇环境与健康杂...
  • 2篇煤炭转化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煤田地质与勘...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环境化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燃烧科学与技...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岩矿测试
  • 1篇地质论评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7
  • 12篇2006
  • 17篇2005
  • 10篇2004
  • 7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1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贵州中北部燃煤型砷中毒地区煤中砷的赋存状态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贵州中北部存在着高砷煤并引起环境和健康问题,对这些地区的煤进行了中子活化分析(INAA)、电子探针(EMPA)、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X)、低温灰化(LTA)、X射线衍射(XRD)、X光吸收精细结构(XAFS)和连续淋滤实验分析,综合研究了这些煤中砷的赋存状态。结果表明不同煤中砷具有不同的赋存状态。在部分样品中砷主要以无机砷的形式存在,而在其它样品中砷主要以有机砷的形式存在。除了黄铁矿和毒砂外,SEM-EDX结合LTA和XRD发现硫酸盐、粘土也不同程度含有砷。XAFS显示煤中的砷主要以As5+的形式存在。连续淋滤实验表明在样品ZJ-1中超过50%的砷不能被淋滤出来,而在另外两个样品(ZJ-8和RH-5B)中绝大部分的砷被淋滤出来。综合分析表明一些煤中以+5价存在的砷主要与有机质结合。煤中如此高的砷及其主要与有机质结合的现象是很罕见。
丁振华郑宝山庄敏胡天斗刘涛
关键词:砷中毒
浙江煤山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黄铁矿及其硫同位素组成研究被引量:13
2006年
运用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附近黄铁矿的含量变化、矿物学特征、硫同位素组成及其垂向变化规律等,指出P/T界线附近黄铁矿高含量层位的成因与火山作用有关。研究发现,在浙江煤山长兴组顶部,紧靠P/T界线的第24e2分层石灰岩中,黄铁矿骤然增多,含量高达1.84%,比远离P/T界线的第22至24d分层石灰岩中的黄铁矿含量高出90多倍;硫同位素组成发生突变,δ34S值陡然上升为+2.2‰;其特征与火山气体总硫的同位素组成平均值极为相似,而与细菌还原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完全不同。而且,在第24e2分层黄铁矿高含量层位中,还共生有较多β-石英等火山碎屑物质;岩石和黄铁矿中微量元素含量异常富集。因此认为,陆地和海底火山活动曾喷出大量的富含H2S的气体,造成古海洋局部最上层海水中富集大量硫化氢,为形成黄铁矿创造了条件。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强烈的火山作用,使海洋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是造成海洋生物相继灭绝的主要原因。
姜尧发唐跃刚代世峰邹星钱汉东周国庆
关键词: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火山作用
贵州晴隆矿区K6煤层的矿物学特征与地质成因被引量:3
2005年
运用X射线衍射(XRD)和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SEM-EDX)等技术,对贵州西部晴隆矿区晚二叠世K6煤层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成因进行了研究.在该煤层中发现了由火山灰、陆源碎屑和有机质紧密混杂的"集合体",进一步证实了这种"集合体"在煤层中是存在的;根据火山灰在"集合体"中的形态,划分为4种结构类型,并在该煤中发现了含量较高的斑铜矿,属于基性火山灰成因.
李大华唐跃刚陈坤刘东程方平邓涛
关键词:晚二叠世斑铜矿火山灰
中国煤中砷的含量分布、赋存状态、富集及环境意义被引量:63
2006年
砷是煤中有害微量元素之一,在煤加工利用过程中,砷会以各种形式释放出来,进入环境。本文在全面分析现有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对中国煤中砷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煤中砷的含量与分布、赋存状态、富集因素以及环境意义。通过研究和分析可知,中国煤中砷的平均值约为5μg/g,但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类型的煤中有较大的差异,除中国西南地区含量异常高外,一般含量均在10μg/g以内;煤中砷的赋存状态多种多样,主要以无机态的硫化物结合为主,并常与黄铁矿等矿物伴生,也存在有机态结合的砷;中国煤中砷的来源和富集主要是以陆源母岩、成煤植物、沉积环境和构造裂隙—热液作用等为主的多种因素综合控制的结果;在煤燃烧过程中,煤中的砷释放出来,并对长期生活在燃煤地区的环境和人体产生影响。本文还提出今后煤中砷研究的主要方向,以为煤中砷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郑刘根刘桂建CHOUChenlin高连芬彭子成
关键词:赋存状态砷中毒环境地球化学
朝鲜煤中元素含量及分布被引量:7
2005年
对朝鲜50个煤样中61种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显示朝鲜煤相对地壳高富集元素Li,B,P,As,Se,Cd,Sn,Sb,Hg,Pb等,大多数元素含量均值与美国煤较为接近,与中国煤中元素含量相差稍大,各元素含量基本分布在世界平均范围内,没有发现异常高值,大多数元素在早晚侏罗世、古近纪煤中较其它时期更为富集.
胡军郑宝山王滨滨王明仕李社红吴代赦朴贤郁
关键词:
卟啉作为人体早期砷暴露生物标志的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析了贵州省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区和非砷中毒区(对照)居民尿样中砷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卟啉浓度,考察了燃煤污染造成的人体砷暴露与尿液中卟啉排泄改变的关系,寻求慢性砷中毒早期健康效应的生物标志物.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砷暴露组尿卟啉Ⅲ(uroporphyrin-Ⅲ)和粪卟啉Ⅲ(coproporphyrin-Ⅲ)显著增高(p<0.01,p<0.01),粪卟啉Ⅰ(coproporphyrin-Ⅰ)比对照组增高,但不显著;不同性别组间比较,对照组和暴露组的中龄(20-40岁)群体尿液中,尿卟啉Ⅲ的浓度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之间呈显著性的差异(p<0.01),其它年龄组中,这一指标在不同性别群体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分层比较,低龄组(<20岁)尿卟啉Ⅲ和粪卟啉Ⅲ比对照显著增高(p<0.01,p<0.01),中龄组(20-40岁)和高龄组(>40岁)粪卟啉Ⅲ比对照显著增高(p<0.05,p<0.05);此外,砷暴露组尿液中砷与总粪卟啉和总卟啉呈正相关(r=0.623,r=0.549).结果表明,人体砷暴露会导致尿液中卟啉排泄的改变,提示卟啉有可能作为慢性砷中毒早期健康效应的生物标志.
邓国栋郑宝山翟城王建平Ng Jack C.
关键词:卟啉慢性砷中毒效应标志物
煤中微量元素及其在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5
2002年
对煤燃烧过程中微量元素释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描述了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 ,总结了燃烧气体与固体产物中微量元素的形态、分布及富集特性 ,阐明了燃烧过程中微量元素形态转变机理。最后 ,简单介绍了微量元素的释放控制方法和技术 ,并探讨了微量元素今后研究的若干方向。
姚多喜支霞臣郑宝山
关键词:微量元素燃煤过程
中国西南地区煤中12种有害微量元素的分布被引量:29
2006年
运用电离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 S)、冷原子吸收光谱(CV-AAS)、离子选择性电极法(ISE)和仪器中子活化分析(INAA),对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127件煤层刻槽样品和石煤样品中主要有害微量元素(包括Be,F,C l,C r,Th,U,A s,Se,Cd,Hg,T l和Pb)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国西南地区煤中明显富集的有害微量元素有云南的A s、四川的Cd、三省一市的C r和Se、四川和重庆的Hg.西南地区三省一市早二叠世煤中富集的有害微量元素有F,Th,U和Se,晚二叠世煤中富集的元素有Th,Se和Hg,晚三叠世煤中富集C l,Th和Hg,第三纪褐煤中富集A s.
李大华唐跃刚陈坤邓涛程方平刘东
关键词:有害微量元素
我国煤中砷含量及分布被引量:27
2005年
通过对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采样的297个煤样中砷含量进行分析测试,从不同地质时期、不同变质程度,以及五大聚煤区等系统分析和考查我国煤中砷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我国煤以中、低砷含量为主,砷含量的算术平均值为6.40mg/kg,几何平均值为3.96mg/kg,显著低于捷克北波希米亚高砷煤地区煤中砷含量,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煤中砷含量相近.按照成煤地质时代,我国煤中砷含量是从第三纪到晚三叠世、中石炭世、早石炭世、早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侏罗世、晚二叠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依次降低,在煤变质程度上,砷含量是按照褐煤、肥煤、贫煤、长焰煤、无烟煤、瘦煤、焦煤、气煤顺序依次降低,但它们对煤中砷含量并无显著影响.
王明仕郑宝山胡军李社红王滨滨
关键词:聚煤区
黔西晴隆矿区晚二叠世煤地球化学变异的地质成因被引量:13
2005年
运用仪器中子活化分析 (INAA )、电离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ICP- MS)、电离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ICP- AES)、X射线荧光光谱 (XRF)、冷原子吸收光谱 (CV- AAS)、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ISE)、逐级化学提取试验 (SCEE)等 ,结合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 (SEM- EDX)和 MPV- III显微镜下观察的煤岩学特征的分析 ,对贵州晴隆矿区上二叠统含煤岩系 8号煤层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煤层中 Cu(2 6 3.4μg/ g)、Cr(1 5 4 .2μg/ g)、Hg(0 .86μg/ g)、Mo(82 .4 7μg/ g)、Ni(6 3.3μg/ g)、Pb(2 0 0 .4μg/ g)、Se(4.2 5μg/ g)、U(1 5 4 .8μg/ g)、Zn(2 1 4 .6μg/ g)和 Zr(75 4 .3μg/ g)等元素异常富集 ;而 As和 F的含量不高 ,其含量分别为 1 .5 8μg/ g和 83.4μg/ g。逐级化学提取结果显示 ,该煤层中 Hg、Mo、Ni、Pb、Se和 Zn元素主要赋存在低温热液成因的黄铁矿脉中 ;Cr、U和 Zr主要存在于粘土矿物中 ,其中 Cr和 Zr可能与康滇古陆陆源碎屑供给有关 ;Cu不仅与粘土矿物有关 ,而且也和煤中黄铁矿有关。表明低温热液流体和陆源碎屑供给对该煤中主要微量有害元素的含量和赋存特征起了决定作用。
李大华唐跃刚
关键词:地质成因晚二叠世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等离子体质谱陆源碎屑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