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00872)

作品数:15 被引量:31H指数:3
相关作者:李玉林何旭张丽红杨旭芳何牮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牡丹江医学院空军航空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吉林大学青年教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干细胞
  • 8篇细胞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分化
  • 5篇充质干细胞
  • 4篇脂肪干细胞
  • 4篇人脂肪干细胞
  • 4篇流式细胞
  • 4篇流式细胞术
  • 4篇骨髓间充质
  • 3篇生物学
  • 3篇骨髓间充质干...
  • 2篇蛋白
  • 2篇定向分化
  • 2篇血管
  • 2篇脂肪
  • 2篇脂肪细胞
  • 2篇生物学特性
  • 2篇人表皮干细胞
  • 2篇人骨髓

机构

  • 17篇吉林大学
  • 6篇牡丹江医学院
  • 4篇空军航空大学
  • 2篇吉林大学第二...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作者

  • 14篇李玉林
  • 13篇何旭
  • 10篇张丽红
  • 7篇杨旭芳
  • 5篇何牮
  • 4篇马英智
  • 4篇王心蕊
  • 4篇牛云
  • 3篇孙梅
  • 2篇张海英
  • 2篇赵强
  • 2篇石英爱
  • 2篇高云鹤
  • 1篇张慕蕊
  • 1篇翟颖仙
  • 1篇高航
  • 1篇吕爽
  • 1篇谭小华
  • 1篇吴珊
  • 1篇许华

传媒

  • 3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国际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1
  • 3篇2010
  • 9篇2009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桑黄灵芝UE-1对SMMC-772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抑制作用被引量:2
2015年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约60万人死于肝癌症,开发利用中草药进行抗肿瘤治疗已成为国内外抗肿瘤新药研究的热点。桑黄灵芝UE-1(UE—1)是从真菌桑黄与灵芝中提取的多糖制剂。我们在前期工作中发现UE-1体内抗肿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来完成的。UE-1是否具有体外抗肿瘤作用,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拟通过观察UE-1对人肝癌细胞体外生长、铺展、黏附、迁移及侵袭的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利用天然中药进行抗肿瘤治疗开辟新途径。
张海英何牮林琳马草李敬轩李航李玉林何旭
关键词:肝细胞生物学行为
p63在脂溢性角化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2009年
目的研究p63蛋白在脂溢性角化病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脂溢性角化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脂溢性角化病和5例正常皮肤组织中p63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脂溢性角化病中p6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91.07%,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63蛋白参与了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病过程,对研究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病机制有一定意义。
马英智孙梅张丽红李玉林
关键词:P63蛋白脂溢性角化病免疫组织化学
端粒延伸替代途径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和作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观察端粒延伸替代途径相关的白血病前髓淋巴细胞小体(PML)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明确其在hMSCs自我更新和分裂增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Percoll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hMSCs,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PML小体在hMSCs中的表达率。结果:P1、P3和P5代hMSCs中未见明显PML小体表达;P7代hMSCs中可见PML小体在细胞胞核中呈阳性表达,表现为胞核内出现棕黄色颗粒,表达率为(16.1±0.6)%;P9和P11代hMSCs中亦可见PML小体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6.8±2.6)%和(45.8±9.5)%,P11代hMSCsPML小体表达率高于P7代hMSCs(P<0.05)。结论:随着hMSCs传代次数的增加,端粒延伸替代途径逐渐出现发挥其延长端粒长度的作用,进而维持细胞的增殖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赵强张丽红吴珊何旭石英爱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端粒酶免疫组织化学
人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成骨分化的研究
2013年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及鉴定人脂肪来源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ASCs),并向成骨诱导分化,为临床骨组织重建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应用胶原酶消化法和贴壁筛选法相结合从人手术切除的脂肪组织中提取hASCs。MTS法绘制hASCs生长曲线;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ASCs表面标志;以低糖DMEM含10%FBS及1%青/链霉素为基础培养基,含1nM地塞米松,10mM磷酸甘油,0.05mM维生素C的条件培养基连续培养4w进行体外成骨诱导,并利用硫酸茜红素S(Alizarin Red S)染色检测钙沉积情况。结果成功从人脂肪组织中分离、提取了hASCs并在体外扩增。hASCs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生长曲线显示hASCs增生分裂能力活跃。hASCs表面标志表达CD29,CD44,CD73,CD105和CD166,不表达CD31,CD34,CD45和HLA-DR。成骨诱导4w后,经硫酸茜红素S染色可见:细胞呈复层生长,细胞外富集细胞外基质,基质经染色呈现橘红色,数量多,成结节状或成片状存在,并出现钙盐结节,证明有钙盐沉积。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简单有效的体外分离和培养hASCs的方法。获得的hASCs生长增殖旺盛、保存方便,具有多向分化能力。hASCs可以作为细胞移植治疗和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赵强吕爽翟颖仙高振平石英爱
关键词:成骨分化
高度同源性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条件的优化被引量:3
2009年
背景:目前关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有效分离培养及扩增的方法尚未统一。目的:拟在体外建立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有效分离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8-06/12在吉林大学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手术切除的人腹部脂肪由吉林大学附属医院提供,提供者对实验均知情同意。方法:取腹部脂肪,去除结缔组织和血管,用0.1%Ⅰ型胶原酶37℃振荡消化60min,过滤后离心,将位于最下层的片状沉淀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LG-DMEM条件培养基重悬,调整细胞密度至1×109L-1接种于6孔板中,于37℃、体积分数为5%的CO2孵箱内培养,待细胞接近80%~90%融合时消化传代。取P3代细胞,分别进行成骨及成脂肪诱导。主要观察指标: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特点;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其免疫学表型、细胞周期、生长曲线;观察其多向分化潜能。结果:分离培养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为成纤维细胞样,呈漩涡状排列。P3代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呈CD73,CD105,CD166,CD44及CD29阳性,而CD31,CD34,CD45及HLA-DR阴性;具有典型的干细胞增殖特点,83.81%细胞处于G0/G1期,仅16.19%细胞处于S+G2/M期;细胞在接种后前2d处于生长潜伏期,第3~6天处于对数生长期,第6天达峰值,以后细胞生长速度减慢,进入生长平台期,平均五六天传代1次。成骨诱导2周后,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成脂诱导3d后,细胞内有小脂滴出现,油红O染色呈阳性。结论:分离脂肪组织的过程中去除大体可见的血管与结缔组织可减少细胞污染;胶原酶浓度为0.1%和振荡消化时间为60min时,可使基质细胞和脂肪基质纤维成分有效分离,以及使胶原酶与组织得到充分接触,从而获得高度同源性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杨旭芳何旭张丽红孙梅徐红高云鹤李玉林
人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评价
2011年
目的:分离人表皮干细胞(hKSCs),并评价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包皮环切术的正常皮肤,采用酶消化、快速贴壁筛选法分离hKSCs,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采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的分子标志物,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显示,细胞为多角形,体积小、核大,呈铺路石样排列,形态一致;透射电镜显示,胞质内细胞器稀少,细胞核大,核内具有丰富的异染色质;免疫细胞化学、间接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KSCs相对特异性标志物CK15、CK19、P63和CD29呈阳性表达,成纤维特异性标志物Vimentin和表皮终末分化标志物CK10呈阴性表达,RT-PCR结果与上述结果一致;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大多数细胞处于G0/G1期,符合hKSCs的慢周期特性。结论:快速贴壁筛选法可分离出纯度较高的hKSCs,可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细胞来源。
马英智高航邓方阁张丽红李玉林
关键词:表皮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人表皮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培养及鉴定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对人表皮干细胞(human keratinocyte stem cells,hKSCs)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及鉴定,探索一种高效分离及纯化培养hKSCs的途径,为组织工程皮肤的构建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利用酶消化法分离hKSCs,快速粘附法纯化hKSCs并进行无血清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形态变化;以角蛋白19(cytokeratin,CK19)及整合素β1、p63为一抗,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对原代培养的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经快速粘附法筛选的细胞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形态一致,呈上皮样生长;LSCM下CK19及整合素β1、p63均呈阳性反应,初步证实分离出的细胞为hKSCs。结论成功建立了hKSCs分离、纯化和培养的方法,为组织工程皮肤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验基础。
马英智王心蕊何旭牛云李玉林
关键词:表皮干细胞
人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Fbs)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为组织工程复合皮肤的构建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利用组织块培养法、消化传代纯化培养hFbs,通过细胞形态的观察及免疫细胞化学、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经组织块培养法获得的细胞可以传代培养,从P1代到P6代细胞形态保持一致,呈纤维细胞样生长;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可见波形蛋白(vimentin)呈阳性反应,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P3及P6代的细胞vimentin阳性表达量均达到95%以上,角蛋白15(cytokeratin 15)呈阴性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体外稳定培养hFbs的方法,为组织工程皮肤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验基础。
马英智张丽红孙梅李玉林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
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意义及研究进展
2009年
胚胎干细胞(ESCs)是来源于囊胚的内细胞团和受精卵发育至桑椹胚之前的胚胎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是一种全能干细胞.目前已证实ESCs可被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将其应用于糖尿病鼠模型取得了可喜的治疗效果,因此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价值.对ESCs的体外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定向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及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何牮何旭杨旭芳李玉林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胰岛素分泌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梯度密度离心法及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hMSC;利用pLEGFP—N1逆转录病毒载体获得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hMSC(hMSC—EGFP);流式细胞仪检测hMSC—EGFP的免疫表型及分化能力;通过建立BALB/C裸鼠实体瘤模型(分别皮下接种乳腺癌细胞系MCF-7及hMSC—EGFP细胞与MCF-7混悬液)来观察hMSC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检测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对hMSC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体外诱导hMSC向内皮细胞分化,观察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迁移的影响。结果hMSC—EGFP与hMSC形态相似,均呈成纤维细胞样;二者具有相似的免疫表型,在条件基质作用下,均能被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hMSC能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单纯接种MCF-7组肿瘤平均血管密度为5.33±1.42,混悬液组为13.67±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血管是由hMSC植入体内引起的宿主源性血管新生,只有少数血管的内皮细胞是由hMSC植入体内分化而来的;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能够通过其旁分泌作用促进hMSC的生长和迁移;经内皮诱导2周后,hMSC呈CD31阳性;hMSC能促进HUVEC的迁移。结论MSC具有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何旭王心蕊杨旭芳张丽红牛云李玉林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新生血管化病理性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