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2007F3079)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陈建梅徐皓崔晓萍李祥炎陈建梅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三明市第一医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细胞
  • 2篇脊髓
  • 2篇脊髓损伤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夹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生成
  • 1篇血管生成素
  • 1篇血管生成素-...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反
  • 1篇炎症反应
  • 1篇炎症反应过程
  • 1篇诱发电位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损伤
  • 1篇神经损伤
  • 1篇神经再生
  • 1篇生成素

机构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军区福州...
  • 1篇南京军区总医...
  • 1篇三明市第一医...

作者

  • 3篇徐皓
  • 3篇陈建梅
  • 2篇崔晓萍
  • 1篇李祥炎
  • 1篇刘君
  • 1篇姚晓东
  • 1篇康健
  • 1篇徐皓
  • 1篇陈建梅

传媒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中国骨科临床...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T淋巴细胞对BalB/C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
2013年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对BalB/C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选择6周龄BalB/C小鼠(处理组)及BalB/C裸小鼠(对照组)各15只,所有动物均建立左坐骨神经切割伤动物模型,造成5mm神经缺损,以直径0.8mm的硅胶管进行桥接。于术后第90天通过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functional index,SFI)、左坐骨神经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计数、左坐骨神经再生神经轴突数量、左腓肠肌湿重检测,探讨T淋巴细胞对坐骨神经再生的影响。结果术后第90天,处理组SFI恢复率〔(84.21±1.01)%〕高于对照组〔(73.75±1.03)%〕(P=0.000),NCV〔(25.59±1.26)m/s〕高于对照组〔(19.21±0.61)m/s〕(P=0.000),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19.6±1.67)个〕多于对照组〔(13.8±0.84)个〕(P=0.000),左坐骨腓肠肌湿重恢复率〔(63.64±1.93)%〕高于对照组〔(48.56±2.37)%〕(P=0.000),再生轴突数量〔(5981±478)个/cm〕多于对照组〔(3108±395)个/cm〕(P=0.000)。结论 T淋巴细胞在BalB/C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促进神经再生。
陈建梅崔晓萍徐皓
关键词:T淋巴细胞裸鼠坐骨神经神经再生
ANG-1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构建携带大鼠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检测其转染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活力的影响。方法 RT-PCR法获取大鼠ANG-1基因并亚克隆至穿梭质粒pAdTrack-CMV,经测序无误后与骨架质粒pAdEasy-1在BJ5183中同源重组。重组质粒pAdEasy-1-ANG-1经鉴定后转染293细胞进行病毒包装扩增。体外转染BMSCs,检测转染后BMSCs中ANG-1的表达。MTT法评估常氧及缺氧环境下ANG-1对BMSCs的影响。结果重组腺病毒载体pAdEasy-1-ANG-1经测序及酶切鉴定正确;BMSCs经转染ANG-1基因后表达ANG-1。MTT法检测提示常氧及缺氧条件下转染前后BMSCs活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缺氧组与缺氧下转染组相比,P>0.05;常氧组与常氧下转染组相比,P>0.05)。结论成功构建大鼠ANG-1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且其转染在体外不影响BMSCs的活性。
刘君徐皓陈建梅姚晓东
关键词:血管生成素-1腺病毒科转染
SD大鼠钳夹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构建一种SD大鼠脊髓钳夹损伤模型,用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研究。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12只。脊髓损伤组(A组):用动脉瘤夹钳夹大鼠第10胸椎对应脊髓。假手术组(B组):只打开椎板,暴露脊髓,不造成SCI。正常对照组(C组):正常大鼠,不做任何处理。通过行为学观察(BBB评分)、HE染色和神经电生理检测进行判断。结果 HE染色结果:A组可见脊髓正常组织被破坏,损伤区可见血管破裂出血,有大片坏死灶,周围神经细胞肿胀变性,内有炎症细胞浸润。B、C两组基本一致,组织结构正常。BBB评分:B组术后1周功能恢复接近正常,评分20分。A组术后第2周开始恢复,到第3周基本停止,最终BBB评分低于6分,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神经电生理(SEP)检测:A组可以明显看到SEP的波峰趋于水平,且潜伏期无限延长,与B组相差显著(P<0.05)。A组内动物BBB评分、SEP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动脉瘤夹钳夹SD大鼠T10脊髓,能够建立良好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
李祥炎陈建梅崔晓萍徐皓
关键词:脊髓损伤动脉瘤夹SD大鼠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BMSCs对脊髓损伤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按机制可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原发性损伤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而继发性损伤则是一个可逆且可控制的过程[1]。在继发性损伤的早期,存在一个重要的炎症反应过程,它能够触发其后发生的一系列针对受损脊髓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反应。脊髓损伤区常有各种免疫炎症细胞激活、浸润和炎症介质生成,
康健徐皓陈建梅
关键词:免疫炎症反应脊髓损伤BMSCS原发性损伤炎症反应过程细胞激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