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0U1-E00781)
- 作品数:12 被引量:32H指数:5
- 相关作者:傅亮陈思谦易九龙彭英陈宇哲更多>>
-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广州市如丰果子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木醋杆菌分批补料发酵法生产广式米醋被引量:7
- 2013年
- 研究分批补料发酵法提高广式米醋总酸度的可行性。主要内容包括发酵过程中木醋杆菌RF4在发酵液及细菌纤维素膜内的菌体数分布比较、单批和分批补料发酵法总酸的变化规律、原料最适酒精度及分批补料发酵法对总酸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纤维素膜内的菌体数是发酵液中的300倍左右,最适原料初始酒精度为5%(V/V),分批补料发酵法有利于显著提高总酸度。通过正交优化,分批补料发酵最优工艺为发酵第6天每隔2d补加2%(酒精体积/发酵液体积)的酒精,补加3次,最终酸度可达7.29g/100mL,较单批发酵的4.2g/100mL提高73.6%。
- 傅亮易九龙陈思谦吴炳鸿
- 关键词:木醋杆菌分批补料发酵总酸
- 细菌纤维素膜对木醋杆菌发酵生产广式米醋的影响被引量:7
- 2012年
- 以分离自广式米醋生产车间的木醋杆菌RF4(Gluconacetobacter xylinus)为菌种进行表面发酵。研究了发酵过程中细菌纤维素膜对总酸度的影响,纤维素膜内与发酵液中乙醇脱氢酶活性差异,讨论了3种不同接种培养方式对总酸度、黏度及浑浊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素膜完整性对发酵总酸度有重要影响,纤维素膜内乙醇脱氢酶活性是发酵液中的8倍,达2.26×10-2U/g。含木醋杆菌纤维素膜接种并中途取出的接种培养方式总酸度最高,发酵12天后可达4.86 g/100 mL,且黏度及浑浊度都较低。
- 傅亮陈思谦易九龙吴炳鸿
- 关键词:木醋杆菌米醋
- 填料塔式连续表面发酵装置的研制及应用
- 2014年
- 研制了一种填料塔式连续发酵装置,以木醋杆菌(Gluconacetobacter xylinus)RF4为菌种,用含乙醇培养液进行醋酸发酵。比较了该填料表面发酵装置与静置三角瓶各自进行单批和分批发酵的产酸和乙醇脱氢酶的活力。结果表明:在连续填料发酵装置中进行分批补料发酵,发酵液中的乙醇脱氢酶活力为4.13×10-3 U/g,总酸度在第13天达到峰值7.07g/dL。比静置分批补料发酵酸度提高13%,时间缩短15%,比静置单批发酵酸度提高71%。
- 傅亮陈宇哲彭英
- 关键词:木醋杆菌细菌纤维素填料塔
- 复合酶酶解黄油制备天然奶油香精被引量:5
- 2016年
- 采用由两种脂肪酶组成的复合酶体系酶解黄油制备天然奶油香精,结合酸价及感官评定,筛选出脂肪酶组合为Palatase 20000L、Lipase MER。经优化后确定复合酶酶解黄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alatase 20000L添加量0.18%(m/m),Lipase MER添加量0.09%(m/m),酶解温度40℃,时间9h,pH 7.0。通过GC—MS分析,风味成分主要由短中链脂肪酸、少量酮、内酯、酯等11种成分构成。经烘培应用评定,产品奶香厚重,口感饱满,未夹带苦涩味等不良后味,且留香持久。
- 周美玉傅亮
- 关键词:黄油奶油脂肪酶酶解天然香精
- 酱油渣豆中残留蛋白质的分布及可利用率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对高盐稀态法发酵所得的酱油渣豆,采用机械破碎、中性蛋白酶及纤维素酶酶解3种方式递进处理,研究不同处理方式所得粗蛋白溶出率;另将酱油渣豆的豆皮及子叶分离,用上述方法处理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观结构及分析酶解液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酱油渣豆中含粗蛋白18.54%,经过上述递进处理后,可溶出粗蛋白含量依次增加为5.99%、9.88%、12.77%。中性蛋白酶及纤维素酶处理后豆皮内絮状物显著减少,子叶部分絮状物变化不明显。通过比较纤维素酶处理前后溶出物的氨基酸组成变化,结果说明豆皮和子叶部分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苏氨酸和赖氨酸溶出增加明显。
- 傅亮侯宗霞吴炳鸿黄汉聪
- 关键词:中性蛋白酶纤维素酶蛋白质利用率
- 填料塔式发酵装置用于米醋的补料发酵研究
- 2014年
- 设计了一套填料塔式发酵装置替代传统的表面好氧发酵法。该装置能在维持细菌纤维素膜完整、稳定的条件下方便进行补料。实验中进行了多种补料操作并与传统静置及静置补料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填料塔式装置可替代传统表面发酵法;补料操作在装置或静置系统中与单批发酵相比能将最高酸度分别提高71.1%和87.5%,补料是提高发酵总酸的有效途径;初始底物(酒精)浓度与纤维素合成量呈负相关,与产酸呈正相关,底物浓度为5.0%(V/V)时可使酒精尽可能转化为醋酸;底物酒精浓度为5.0%(V/V)时提高补料频率有助于维持更高ADH活力并提高产酸速率,当补料间隔为12h时ADH平均活力维持相对较高值0.051U/g,但不能提高最终总酸度。
- 陈宇哲傅亮彭英
- 关键词:木醋杆菌填料塔补料米醋
- 传统广式米醋中醋酸菌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7
- 2012年
- 从表面发酵法生产的广式米醋发酵醪中分离出8株自然驯化的醋酸菌,经分离纯化及产酸试验,筛选出一株醋酸及细菌纤维素高产菌株RF4,发酵醋酸浓度可达4.80g/dL,细菌纤维素产量达8.0g/L,产酸最适酒精度为5%(v/v)。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rDNA鉴定证实为葡糖醋杆菌属的木醋杆菌(Gluconacetobacter xylinus)。
- 傅亮易九龙陈思谦吴炳鸿
- 关键词:米醋醋酸菌
- 多肽对酱菜发酵中亚硝酸盐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以菘菜为原料,研究自然发酵和植物乳杆菌纯种发酵过程中添加不同豆类多肽对酱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和发酵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发酵中,添加豆类多肽均能缩短发酵周期24h,但对发酵结束时亚硝酸盐含量影响较小;纯种发酵中,添加豆类多肽均能缩短发酵周期48h,发酵结束时添加大豆多肽、红豆多肽和绿豆多肽的酱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比对照组亚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12.37%,23.33%,13.56%。说明添加豆类多肽能降低亚硝酸盐生成量及缩短发酵周期,降低了亚硝酸盐对酱菜制品的安全性威胁。
- 傅亮鲍玲玲吴炳鸿黄汉聪
- 关键词:亚硝酸盐酱菜发酵周期
- 双菌种发酵法制备苹果醋的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以苹果汁为原料,采用将酵母菌和木醋杆菌双菌种分步发酵和同步发酵两种发酵方法酿制苹果醋,研究两种发酵工艺在发酵时间、酸度和感官评价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分步发酵法在第12天时酸度达到4.32g/dL;同步发酵法在第10天时酸度达到4.86g/dL。两种发酵方法酿造出的苹果醋口感良好,具有苹果和醋的复合风味,其中同步发酵法风味更浓郁。
- 傅亮彭英陈宇哲
- 关键词:苹果醋酵母菌木醋杆菌发酵
- 影响木醋杆菌RF4产酸因素研究
- 2012年
- 以总酸为指标,研究了基础发酵培养基各组分、磷酸盐、铵盐、有机酸、氨基酸及多肽、培养方式对木醋杆菌RF4产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培养基中,葡萄糖、酵母膏及乙醇最适浓度分别为7.0%(m/v)、1.5%(m/v)和5.0%(v/v);基础培养基中分别添加Na2HPO4、(NH4)2SO4、半胱氨酸的最适用量分别为0.7%(m/v)、0.9%(m/v)、0.1%(m/v),产酸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1.2%,15.5%和14.9%;在0.6%~1.0%(m/v)添加范围内,柠檬酸可促进产酸,产酸量比对照组最高提高13.9%;不同培养方式对木醋杆菌RF4的产酸影响较大,静置培养组产酸量显著高于摇床培养,其中静置培养500mL三角瓶200mL装液量产酸量较大。乳酸、组氨酸、红豆多肽对产酸无明显影响。
- 傅亮易九龙陈思谦黄汉聪吴炳鸿
- 关键词:木醋杆菌总酸培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