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03415120003)
- 作品数:9 被引量:87H指数:6
- 相关作者:吴荣新张平松付茂如张卫肖玉林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理工大学淮南矿业集团福州华虹智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更多>>
- 矿井工作面底板水害探查方法对比试验被引量:3
- 2013年
- 矿井工作面底板探水电法穿透方式较多,且特点各异。通过室内实验模拟井下常用的单极—偶极法、平行双极—偶极法以及双巷并行电法技术,分析三种探测方法的优缺点,为工作面底板水害实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三种方法采集数据各有特点,对于异常体均有反应。单极—偶极法采集数据量有限,其探测结果的收敛性稍差;平行双极—偶极法数据采集量较大,但数据采集效率相对较低,施工时间长,适合进行小范围探测;双巷并行电法技术的数据采集量大,数据采集效率高,目标体收敛性好,其面内底板赋水区的空间范围判断准确,适合于进行精细探查。
- 付茂如韩东亚张平松吴荣新
- 电磁法探测煤矿地震异常区影响范围富水性被引量:1
- 2013年
- 朱集矿-906m东翼轨道大巷在掘进时将受到地震异常区威胁,在掘进过程中采用瞬变电磁法和直流电法连续跟踪探测,查明了地震异常区影响范围巷道前方的相对富水性,有效指导了该影响范围巷道的安全掘进。
- 范红梅吴荣新
- 关键词:瞬变电磁直流电法
- 并行电法监测工作面“垮落带”岩层动态变化被引量:44
- 2012年
- 在工作面高抽巷中布置电法监测系统,所有电极均布置在巷道底板位置,采用并行电法仪采集数据,进行高分辨地电阻法反演成像,根据工作面回采与电性参数变化关系,分析了"垮落带"岩层的动态变化特征:伴随回采工作面的推进,存在采动应力影响,观测范围局部岩层裂隙发育,导致周期性的电性变化,可能与工作面周期来压事件有关;工作面周期来压期间,覆岩破坏可能以大块破断与冒落为主,电性参数变化大;工作面周期来压间隔期内,覆岩破坏可能以小块破断与冒落为主,电性参数呈渐变形式;给出了工作面超前采动应力作用范围、周期来压步距及垮落带高度。
- 吴荣新张卫张平松
- 关键词:煤层工作面垮落带电阻率覆岩破坏
- 158kHz工作频率在煤层工作面坑透探测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2年
- 目前使用的坑透仪工作频段主要集中在300kHz~1 500kHz,该频段对于工作面较宽的煤层或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煤层存在穿透效果较差的缺点。对于大面宽综采工作面(>200m),需采用较低频率的坑透仪探测。在淮北某矿366综采工作面的无线电波透视中,选择工作频率158kHz进行测试。应用结果表明该工作频率可以成功圈出工作面存在的地质异常区域。通过与巷道已揭露地质质构造位置进行对比分析,158kHz频率比365kHz频率的探测成果对断层影响区的划分更加准确可靠,说明158KHz坑透对于较宽的工作面和地质条件复杂的煤层工作面探测效果较好。
- 苏园鹏吴荣新张平松郭立全
- 关键词:地质异常坑透仪
- 矿井工作面地质异常综合探测技术应用被引量:6
- 2013年
- 矿井工作面内煤层厚度变化、异常体、小构造等地质问题是煤炭回采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淮南某矿1410(1)工作面探测煤层变薄带为例,介绍了综合利用无线电波透视技术和地震槽波技术圈定煤层厚度异常区域的方法。解释结果与工作面回采揭露的煤层变薄区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综合物探方法探测的异常区域与实际揭露的煤层变薄区域较为吻合,特别是无线电波解释的异常区域1、2、3、5与实际揭露的变薄异常区域1、2、5、6吻合较好,而地震槽波解释的1、2号异常区域与实际揭露的1、2、3号异常在位置上也较吻合,且异常区域的大小差别也较小。在该探测实例中,无线电波透视技术以吸收系数0.04作为异常边界、地震槽波以波速2200m/s作为异常边界进行解释时,其结果较为准确,且地震槽波技术分辨力较无线电波透视技术更为细致。
- 杨华忠邱德生陈兴海宋清波
- 关键词:矿井工作面
- 煤层工作面内陷落柱综合物探探查被引量:10
- 2013年
- 煤层工作面内陷落柱与煤层之间具有显著的电阻率、波速和密度差异,适宜于采用无线电波透视法和震波透视CT法来探测煤层工作面内陷落柱的边界范围;陷落柱体通常裂隙发育,与围岩相比较,其富水陷落柱为相对低电阻率值范围,而不富水陷落柱则为相对高电阻率值范围,因此,可利用煤层底板三维电法来探查底板陷落柱富水性。谢桥矿13218工作面1#陷落柱的探测表明,该陷落柱范围具有较高的电磁波吸收系数特征和相对较高的纵波波速特征;工作面底板陷落柱向下范围为相对高电阻率值特征,为不富水陷落柱。该综合物探探测结果与实际验证资料基本吻合,有效地指导了本煤层工作面开采及底板煤层工作面的开采设计与施工。
- 方良成吴荣新张爱华
- 关键词:无线电波透视陷落柱
- 坑透和并行电法探查大面宽综采工作面地质异常探讨被引量:11
- 2013年
- 对于宽度<150m的采掘工作面,坑透具有探测效果显著、快速经济的特点,成为探测地质异常的首选物探技术;对于工作面宽度>150m,坑透则会出现勘探盲区,而双巷并行电法探测不但能弥补坑透的不足,且对探测工作面内薄煤区(无煤区)及较大断层的效果较好,并具有相对快速经济的优势。针对大面宽综采工作面存在的地质异常问题,提出采用坑透和并行电法综合探测的方法,即在工作面形成后,首先对整个工作面进行坑透探测,查明地质异常区的赋存情况;针对大范围坑透场强低值区,采用双巷并行电法探测该范围是否存在薄煤区及较大断层影响区;并结合巷道实见地质资料及钻探验证手段,对工作面内地质异常分布情况进行解释。淮南矿业集团张集矿1412(1)工作面的探测及验证实例表明,该方法较好地查明了大面宽综采工作面内地质异常区的分布范围,有力地指导了该面采掘方案调整,确保了工作面的顺利生产。
- 吴荣新肖玉林张平松
- 关键词:坑透场强电阻率地质异常
- 采煤面顶板覆岩破坏模拟试验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采煤工作面开采过程中"两带"高度值是指导矿井防水煤柱留设、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参数,试验以内蒙古某矿3-1煤层首采面为地质模型,通过模拟其开采过程,运用并行电法系统,确定"两带"高度值及其变化特征。同时在给定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获得顶板应力变化分布图。综合分析模拟试验结果,判定该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垮落带高度为40m,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为80m。根据不同时间电阻率分布图和垂向应力分布云图,可清晰分辨出煤层顶板覆岩破坏的过程和规律,可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 吴涛张周鑫张平松李洪明
- 关键词:覆岩破坏采煤面
- 坑道瞬变电磁全程数据分析及1∶1含水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考虑到接收系统过渡过程及电流关断时间,通过对接收系统冲激响应函数、一次电动势及二次全程感应电动势理论公式的推导,还原了接收瞬变电磁全程响应信号,与理论全程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电流关断时间和接收系统过渡过程给早、中延时段瞬变场造成严重的畸变,导致数据解析不能有效识别坑道前方近距离地电信息。为评价畸变段数据对坑道超前探水的影响,建立坑道前方1∶1定量水仓模型,通过在掘进工作面连续观测100 m3以内水量变化情况下的瞬变场响应数据,分析并获得了含水模型的瞬变异常响应特征,确定其响应时窗处于畸变数据段,进一步指出现有坑道超前探水技术仍需不断改进,以提高超前预测精度。
- 胡雄武张平松吴荣新李培根付茂如
- 关键词:瞬变电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