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8040906)

作品数:8 被引量:220H指数:6
相关作者:张强王胜侯平卫国安徐幼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夏季
  • 2篇荒漠
  • 1篇低空
  • 1篇低空急流
  • 1篇汛期
  • 1篇汛期降水
  • 1篇生态系统
  • 1篇数值预报模式
  • 1篇水分
  • 1篇水分吸收
  • 1篇水汽
  • 1篇水汽通量
  • 1篇土壤
  • 1篇谱模式
  • 1篇气候
  • 1篇气候资源
  • 1篇强降水
  • 1篇切变
  • 1篇全球谱模式
  • 1篇热带

机构

  • 6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篇张强
  • 2篇王胜
  • 1篇庄世宇
  • 1篇宇如聪
  • 1篇张立功
  • 1篇卫国安
  • 1篇马芳
  • 1篇侯平
  • 1篇徐幼平

传媒

  • 2篇气象学报
  • 1篇自然杂志
  • 1篇中国沙漠
  • 1篇高原气象
  • 1篇甘肃科技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初夏敦煌荒漠戈壁大气边界结构特征的一次观测研究被引量:71
2004年
利用"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实验"加强期在甘肃省敦煌市气象站进行的风、温、湿探空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北典型干旱区大气边界层的结构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气边界层厚度总体而言明显偏高,对流边界最高层厚度可超过4000m,稳定边界层也在1000m左右的高度;2750m附近为风向转变高度,其下全为偏东风,其上全为偏西风,这个风向转变高度有一定日变化,在观测的9天内每天的日变化规律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边界层风速切变较大,大多数时候有低空东风急流出现,急流最强可达到近20m·s-1,急流高度在500m左右;边界层内比湿廓线有时在大约500m高处出现逆湿,一般以夜间更为显著。
张强卫国安侯平
关键词:低空急流
AREM及其对2003年汛期降水的模拟被引量:68
2004年
文中回顾了一个能考虑陡峭复杂地形的有限区域 η坐标数值预报模式 (RegionalEta coordinateModel,简称REM )十几年来的发展和应用过程 ,列举了该模式系统在气象、水文、环境和军事保障等科研和业务单位的主要应用。同时介绍了在此基础上发展升级的暴雨数值预报模式 (AdvancedREM ,简称AREM )。由于 (A)REM抓住了中国区域的地形和天气特点 ,已成为模拟和预报中国天气和环境灾害的重要工具 ,在环境治理、抗洪抢险、防灾减灾以及军事气象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新版本AREM对 2 0 0 3年夏季中国东部区域降水过程的模拟和预报结果 ,反映了AREM对中国东部区域降水的模拟和预报能力 ,再现了 2 0 0 3年夏季中国东部主要降水过程的雨量分布和演变特征。ARM对主要降水区域平均降水量的逐日预报与观测基本一致。它不仅对发生在淮河流域的较大范围的降水预报如此 ,而且对有些受地形强迫影响的局部强降水中心 ,预报结果也与观测基本一致。
宇如聪徐幼平
关键词:汛期降水降水过程数值预报模式强降水降水预报
极端干旱荒漠地区大气热力边界层厚度研究被引量:38
2007年
通过对以往一些野外观测事实分析,发现在极端干旱荒漠区的晴天热力大气边界层厚度远远超出了以往在其他地区发现的热力大气边界层厚度,由此提出了荒漠地区超常厚度大气热力边界层现象。并且,讨论了控制大气热力边界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物理因素,还对极端干旱荒漠地区这种超常厚度大气热力边界层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解释,初步认为地表白天强烈加热和夜间快速冷却是极端干旱荒漠区出现超常厚度大气热力边界层的最根本原因。
张强
关键词:风切变
极端干旱荒漠区典型晴天大气热力边界层结构分析被引量:44
2007年
利用极端干旱区敦煌野外观测试验资料,分析了极端干旱荒漠区夏季典型晴天位温、风速、比湿等主要物理要素的垂直结构特征及其地表热力和近地层大气运动特征的日变化规律。发现在极端干旱地区夏季晴天大气热力边界层结构十分独特。在夜间,贴地逆温层最低在900 m以上,最厚可以达到1 750 m,逆温层上面的残余层一般能达到4 000 m左右的高度。在白天,位温超绝热递减层高达1 000 m,超绝热递减层上面的混合层最高达3 700 m,混合层顶上还有大约450 m甚至更厚的夹卷层。当白天对流层发展达到残余层以后,混合层的发展明显加快。风速和比湿垂直廓线特征很好地印证了大气热力边界层独特的结构特征,地表热力和近地层大气运动特征也为这种独特的大气热力边界层结构提供了较好的物理支持。
张强赵映东王胜马芳
临近绿洲的荒漠表层土壤水分“呼吸”现象被引量:3
2002年
本文利用“我国西北干旱区陆 -气相互作用试验”项目在甘肃敦煌取得的野外观测资料 ,分析了临近绿洲的荒漠戈壁大气和土壤湿度特征以及水分的输送特征 .发现由于绿洲效应影响 ,临近绿洲的荒漠戈壁不仅近地层大气多为逆湿 ,而且这种大气逆湿在夜间较强时可以继续向土壤活动层延伸 ,并且可以通过凝结被土壤吸收 .夜间土壤对水分的吸收与白天土壤水分的蒸发共同构成土壤对大气水分的“呼吸”过程 .
张强
关键词:表层土壤绿洲水分吸收生态系统
西北干旱区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及其陆面过程特征被引量:58
2008年
在中国西北干旱区影响大气边界层形成和发展的气候环境和大气环流背景都具有一定特殊性。文中用外场观测试验资料,分析了位于西北干旱区的敦煌荒漠夏季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结构特征,发现该地区无论白天的对流边界层还是夜间的稳定边界层均比一般地区更深厚。在夏季晴天,夜间稳定边界层厚度超过900m,最厚可以达到1750m,其上的残余层一般能达到4000m左右的高度;白天混合层最高达3700m,混合层顶的逆温层顶盖的厚度大约450m,甚至更厚,对流边界层厚度能够超过4000m,对流边界层进入残余层后发展十分迅速。研究表明,白天深厚的对流边界层是夜间保持清晰而深厚的残余混合层的先决条件,夜间深厚的残余混合层又为白天对流边界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热力环境条件。该地区经常性出现连续性晴天使得大气残余层的累积效应得以较长时间持续发展,创造了比较有利于大气对流边界层发展的大气热力环境条件。同时,该地区陆面过程和近地层大气运动特征也为这种独特的大气热力边界层结构提供了较好的支持。就该地区发展超厚大气对流边界层的物理机理而言,地表显著增温是强有力的外部热力强迫条件,近地层强感热通量提供了较充足的能量条件,较大的对流运动和湍流运动的速度是必要的运动学条件,大气残余层的累积效应提供了有利的热力环境条件。
张强王胜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陆面过程
1998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异分析被引量:9
2005年
该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分析了1998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异特征和机理。与多年平均相比,1998年夏季副高总体偏强、偏西。副高的南北进退出现显著异常,尤其是7月中旬,副高突然大幅度南撤,南撤后,副高偏南维持至8月初,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出现“二度梅”。副高南撤现象从副高带的东部开始,逐渐西传。分析表明副高的异常变化是东亚大气环流异常调整的结果,其中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异常变化对副高南撤起着重要的作用,急流位置和强度的变化及伴随的入口区和出口区次级环流和不稳定均有利于副高在7月中旬南撤和南撤后偏南维持。T106L19全球谱模式的敏感性数值试验表明,高度场对急流减弱的响应与观测分析结果一致。热源和水汽汇分析、OLR分析以及热源与位势高度场SVD分析均表明在副高南撤前,热带季风区非绝热加热显著减弱;这一结果有利于副高偏南维持;经圈环流的分析结果也与此相吻合。
庄世宇赵声蓉姚明明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季全球谱模式位势高度场LR分析经圈环流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在甘肃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引量:2
2007年
气候资源是一个新的科学概念,约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气候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它的开发利用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甘肃省气候资源非常丰富,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为解决“三农”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改善能源结构,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立功许霞
关键词:气候资源经济发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