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09030)
- 作品数:2 被引量:10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彦国张玉红林荣澄林茂牛文涛更多>>
-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国家908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 北部湾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被引量:5
- 2011年
- 根据2008年10月4日至8日北部湾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资料,对北部湾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和生物量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约为399.09±452.20 had·10cm^(-2),平均生物量约为359.56±324.45μg·10cm^(-2);按丰度来讲,分选出的14个类群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丰度为最优势,约占总丰度的92.69%,其次为底栖桡足类和多毛类,分别约占总丰度的3.28%和2.47%;线虫、多毛类和桡足类分别约占总生物量的41.16%、38.34%和6.76%。研究海域的钦州、防城港市沿岸海区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相对较高,其平均丰度约为614.98±799.63 ind·10cm^(-2);涠洲岛周边海区和北海南部近岸海区平均丰度分别约为481.68±240.03 ind·10cm^(-2)和278.14±126.38 ind·10cm^(-2);对照海区的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约仅有197.37±116.72 ind·10cm^(-2)。根据各站位小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及其丰度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各站位丰富度指数介于0.466~1.516之间,均匀度指数介于0.203~1.13之间,Shannon-Weiner指数(H')介于0.141~0.783之间。根据类群组成及其丰度进行组平均法聚类分析,把研究海区各站位分成了3个不同的底栖生物群落。研究海区线虫和桡足类丰度的比率变化范围在5.02~223.83之间。
- 王彦国王春光陈小银林茂项鹏王雨
-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
- 厦门东海域和安海湾小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被引量:5
- 2009年
- 2007年6月对厦门东海域5个站位和晋江安海湾4个站位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密度和生物量.结果表明,从这两个海域样品中共鉴定出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厦门东海域和安海湾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分别占总数量的84.56%和98.19%.生物量组成和密度组成不同,厦门东海域多毛类(37.80%)、海洋线虫(33.32%)和底栖桡足类(18.64%)共同组成了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优势类群;安海湾生物量优势类群是由海洋线虫(67.64%)和多毛类(30.46%)组成.厦门东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22.67±10.21 ind/cm2,平均生物量为23.01±10.41μg/cm2;安海湾的平均密度为31.48±45.58 ind/cm2,平均生物量为18.28±25.69μg/cm2.
- 张玉红王彦国林荣澄梁君荣牛文涛黄丁勇
-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