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2010B090400108)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2010B090400108)
-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3
- 相关作者:曾幸荣李海银赖学军李红强唐敏峰更多>>
- 相关机构:华南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 SDS型热熔压敏胶动态黏弹性及微相分离结构的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针对SDS(苯乙烯-二烯烃-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型HMPSA(热熔压敏胶)的相分离结构,采用DMA(动态力学分析)法及TEM(透射电镜)对SIS/SB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IS/SBS/增黏树脂和SIS/SBS/增塑剂共混物体系的流变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根据聚合物动态力学参数与微相分离结构的关联性,阐明了SDS型HMPSA的黏弹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SIS/SBS共混物存在三相分离结构,并具有较高的储能模量;增黏树脂、增塑剂通过选择性相容改变了原有热塑性弹性体的流变行为和相分离结构,前者为两相畴结构且产生了初粘力,后者仍保持三相畴结构且具有良好的柔韧性。
- 吴波吴伟卿梁文学唐敏锋
- 关键词:热熔压敏胶动态力学分析微相分离结构
- 紫外光固化丙烯酸改性聚有机硅氧烷的性能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利用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正硅酸乙酯(Si-28)、六甲基二硅氧烷(MM)的受控水解反应制备了含有丙烯酰氧基团的聚硅氧烷预聚体,对合成的预聚物进行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表征。结果表明:所得预聚物分子中含有大量的活性基团(羟基与不饱和双键基团),可进行紫外光引发固化。同时考察了反应原料用量对硅氧烷预聚体及其固化后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六甲基二硅氧烷用量的增加其热稳定性逐渐降低。
- 李海银曾幸荣吴伟卿唐敏峰任清刚
- 关键词:紫外光固化预聚物聚硅氧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 聚合墨粉用含蜡苯丙复合乳液的凝集行为研究
- 2015年
- 在含蜡苯丙复合乳液中分别加入絮凝剂硫酸钠(Na2SO4)、氯化镁(MgCl2)、氯化钙(CaCl2)和硫酸铝(Al2(SO4)3),研究含蜡苯丙复合乳液的凝集行为。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DES)和扫描电镜(SEM)观察凝集过程中乳胶粒的粒径、粒径分布及其形貌变化,研究了絮凝剂的种类和用量对乳液凝集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乳液的凝集机理。结果表明:四种无机离子的絮凝能力为Al3+〉Ca2+〉Mg2+〉Na+,随着絮凝剂用量增加,凝集速率增快;加入5phr Al2(SO4)3,乳胶粒粒径在1h时快速增长至5-7μm,可满足聚合墨粉的使用要求;乳液的凝集主要经历了乳胶粒长大成粒子簇以及粒子簇的聚并两个过程。
- 雷慧敏韩福堂赖学军李红强曾幸荣
- 关键词:苯丙复合乳液絮凝剂
- 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改性苯丙乳液的制备及表征被引量:2
- 2014年
- 采用核壳乳液聚合工艺,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和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MPEGMA)作为共聚单体,制备了MPEGMA改性墨粉用苯丙乳液。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所制备的产物进行了表征;探讨了MPEGMA的用量对乳胶粒粒径、Zeta电位、乳液稳定性、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MPEGMA参与了共聚反应,所制备苯丙乳液的Zeta电位绝对值均在30mV以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随着MPEGMA用量的增加,乳胶粒粒径增大,聚合物的Tg降低,相对分子质量下降,分布变宽。当MPEGMA的用量为4.0%(wt)时,制备了适合墨粉用的苯丙树脂,此时聚合物的Tg、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指数分别为72.1℃、51000g/mol和2.97。
- 李坤泉韩福堂李红强赖学军曾幸荣
- 关键词:苯丙乳液核壳聚合
- 溶剂型有机硅压敏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以正硅酸乙酯和六甲基二硅氧烷为原料制得MQ硅树脂,MQ硅树脂再与107硅橡胶进行缩合反应,制备了107-MQ;再加入过氧化苯甲酰(BPO)及辅料配成有机硅压敏胶。考察了MQ硅树脂与107硅橡胶的质量比、BPO用量、外加辅料对压敏胶性能的影响。较佳工艺为:MQ与107硅橡胶的质量比为0.75:1.1.75:1、BPO用量2份、丙烯酸羟乙酯用量0.5份(MQ与107硅橡胶总用量100份),此时有机硅压敏胶液稳定,可长时间放置,初粘32#钢球,剥离强度12N/25mm。
- 李海银吴伟卿唐敏峰任清刚
- 关键词:有机硅压敏胶过氧化苯甲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