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511109)
- 作品数:10 被引量:16H指数:2
- 相关作者:温丙昭曲建华江明李玲陈瑢更多>>
- 相关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英文)被引量:2
- 2009年
- 背景:应用亲属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供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几乎可使所有需要移植治疗的患者都能在亲属间及时找到供者。但由于人类白细胞抗原不合的免疫学障碍,应用常规方式移植不但排斥率高而且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显著增高。目的:观察应用清髓性预处理联合多种免疫抑制方案进行非体外去T细胞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观察,于2002-07/2008-06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血液病研究所完成。对象:恶性血液病患者42例,年龄10~48岁。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1个位点不合者7例,2~3个位点不合者35例。方法:预处理方案为清髓性的,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均以环孢素加短程甲氨蝶呤为基础方案,人类白细胞抗原1个位点不合时加用霉酚酸酯,人类白细胞抗原2~3个位点不合时再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抗CD25单抗。移植物为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未进行体外去除T细胞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CD34+细胞11×106/kg。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及移植后1,3,6,12及18个月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及单倍体移植受者T、B亚群变化。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完全、持久供者干细胞植入,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9例,Ⅰ度16例,Ⅱ度3例,2年累积发病率为50.8%;在随访大于6个月的31例患者中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3例,局限型20例,广泛型3例,2年累积发病率为57.1%,无患者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非去T细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T、B亚群下降及恢复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移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小样本临床治疗中,应用清髓性预处理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进行非体外去T细胞亲属间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
- 袁海龙温丙昭曲建华李玲江明郝建萍陈瑢郭新红哈力达·亚森王善征丁凌录
- 关键词:人类白细胞抗原恶性血液病移植物抗宿主病
-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外周血出现幼稚粒细胞与白血病复发的关系
- 2008年
- 目的了解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白血病复发与外周血幼稚粒细胞的关系。方法97例白血病患者经allo-PBSCT治疗,于14、30、60、90、120、180d及1年以后骨髓随访时同时观察外周血幼稚粒细胞出现情况,分析与白血病复发的关系。结果97例中,15例发生白血病复发。在30d及其以后外周出现幼稚粒细胞的57例中,复发14例,复发率24.6%,而30d及其以后外周血未出现幼稚粒细胞者的40例中仅有1例复发,复发率2.5%(P〈0.05)。复发与不复发者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差异无统计学薏:义(P〉0.05)。结论白血病复发与移植后外周血幼稚粒细胞有关.复发后治疗难度大,预后差。
- 李玲钟笛袁海龙哈力达·亚森江明曲建华张琼温丙昭
- 关键词:白血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复发粒细胞
- 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36例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亲属间HLA单倍体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恶性血液病患者36例,中位年龄25(11~48)岁,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1个位点不合者7例,2~3个位点不合者29例。移植方案采用清髓性预处理及联合免疫抑制剂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进行非体外去T细胞的PBSCT,移植的CD34^+细胞中位数为11(4.16~21.00)×10^6/kg。结果36例患者均获得完全、持久供者造血干细胞植入,发生急性GVHD(aGVHD)15例(41.7%),均为Ⅰ-Ⅱ度;存随访时间超过18个月的29例患者中发生慢性GVHD(cGVHD)17例(58.6%)。移植后T、B、NK细胞亚群下降及恢复与HLA位点全相合移植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5(4~69)个月,复发5例,累计复发率为13.9%。现无自血病存活30例,2年预期总无白血病生存率(LFS)为82.2%。结论应用清髓性预处理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进行非体外去T细胞亲属间HLA单倍体相合PB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的方案。
- 袁海龙李玲曲建华温丙昭江明郝建萍陈瑢郭新红哈力达·亚森王善征丁凌录
- 关键词:HLA抗原血液肿瘤移植物抗宿主病
-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嵌合体形成的动态检测
- 2009年
- 目的:建立荧光标记的多重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STR)结合毛细管电泳定量检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供受者嵌合体的方法,并探讨嵌合体形成与免疫耐受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PE 9700扩增仪扩增15个STR位点:D8S1179、D21S11、D7S820、D3S1358、CSFIPO、THO1、D13S317、D16S539、D2S1338、D19S433、VWA、TPOX、D18S51、D5S818、FGA位点和1个性别位点Amelogenin,应用3130XL型DNA测序仪对35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上述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并比较供受者移植前后的基因型,确定嵌合体的形成类型,以作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植活证据,同时用无关个体的DNA混合实验进行可行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1)其中32例在15个STR位点中均至少有两个可以区分供受者的有信息位点(有3例无移植前受者标本),35例患者均在移植后1个月时STR位点及性别位点转为供者型,形成了完全供者嵌合体(CC),且HLA单倍体相合的15例患者也达到了100%的供者植入,并在随访过程中持久不变。(2)扩增产物中供受者DNA含量的百分比同扩增前混合样本的比例呈显著直线相关(P<0.01),最小检出DNA百分比为5%。结论:(1)用基因分析仪对STR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具有快速、无污染和自动化高、可定量及灵敏度高等优点,用于检测allo-PBSCT植活状态是可靠的。(2)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可以成功地诱导CC的形成。
- 曲建华温丙昭刘晓霞董雷哈力达亚森江明陈瑢王蕾
- 关键词: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嵌合体
- 应用亲属HLA单倍体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曲建华温丙昭李玲江明郝建萍陈瑢
- 关键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恶性血液病患者细胞移植治疗单倍体相合亲属PBSCT
- HLA不相合与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出血陛膀胱炎的多因素对比分析
- 2008年
- 目的对比分析HLA不相合与相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HC)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8年3月至2008年3月间接受HLA不相合与相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120例患者发生HC的情况进行回顾对比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23例发生了HC,所有HC均为迟发性,Ⅰ度8例,Ⅱ度10例,Ⅲ度4例,Ⅳ度1例,中位起病时间为移植后27(21~45)d,中位持续时间为16(7~70)d。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25岁、预处理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HLA不相合移植为HC发病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HLA不相合移植(RR=8.266,95%C,=2.16~37.79,P=0.001)为H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C是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HLA不相合移植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袁海龙温丙昭曲建华江明哈力达·亚森李玲
- 关键词:膀胱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IFN-γ和IL-4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动态检测19例行allo-PBSCT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内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其中5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8例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IFN-γ的水平在aGVHD+组显著高于aGVHD-组(P<0.05),而IL-4的水平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FN-γ和IL-4的水平在cGVHD+组和cGVHD-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FN-γ在人类aGVHD的发病中起重要的正向调节作用,可干扰免疫耐受的形成。
- 曲建华温丙昭张琰张雪哈力达亚森江明陈瑢王蕾
- 关键词:异基因IFN-ΓIL-4移植物抗宿主病
- HLA单倍体相合与全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观察和比较亲属间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单倍体相合与全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至2009年2月,共11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了异基因PBsCT(allo-PBSCT),其中单倍体相合移植受者51例(单倍体组),同期全相合移植受者60例(全相合组)。两组的预处理方案均为清髓性;两组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均以经典环孢素A加短程甲氨蝶呤作为基础方案,HLA1个抗原不合时,加用吗替麦考酚酯,HLA2~3个抗原不合时,再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及抗CD25单克隆抗体。移植物为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未进行体外去除T淋巴细胞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结果111例受者均获得完全、持久供者干细胞植入。单倍体组和全相合组受者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4d和12d,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5d和13d。单倍体组有25例受者发生急性GVHD(aGVHD),其中I度20例,Ⅱ度5例;有33例发生慢性GVHD(cGVHD),其中局限型30例,广泛型3例;4年累积发病率为70.4%;无白血病存活40例,3年预期总无白血病存活率(LFS)为74.5%,其中标危型77.3%,高危型68.2%。全相合组有14例发生aGVHD,其中I度10例,Ⅱ度2例,Ⅲ度2例;有37例发生cGVHD,其中局限型32例,广泛型5例;4年累积发病率为58.1%。无白血病存活46例,3年预期总LFS为72.1%,其中标危型77.6%,高危型52.7%。单倍体组受者移植后aGVHD发生率高于全相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GVHD、原发病复发率和L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清髓性预处理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进行非体外去T淋巴细胞的、亲属间HLA单倍体相合与全相合PBSCT均为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的方案。
- 袁海龙江明温丙昭曲建华李玲郝建萍哈力达·亚森陈瑢郭新红王善征丁凌录
- 关键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HLA抗原恶性血液病
- HLA单倍体与全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功能重建与并发症的比较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初探HLA单倍体相合与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两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差异及其与主要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6月-2007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allo-PBSCT的67例患者,其中33例接受全相合,34例接受单倍体相合移植。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前瞻性检测移植前、后1、3、6、12及18个月两组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同时检测100例正常对照。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移植后免疫功能的重建情况及其与主要并发症的关系。结果(1)67例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移植后1个月CD3+、CD4+、CD4+/CD8+、3个月CD4+、CD4+/CD8+及6个月CD4+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移植后3个月及6个月CD8+高于正常对照组。(2)单倍体与全相合患者移植后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单倍体移植重症感染与未感染患者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与未发生cGVHD的两组患者间免疫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8例复发患者与未复发患者免疫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含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多种免疫抑制剂进行非体外去T细胞的PBSC单倍体移植,与常规方案进行HLA相合的PBSC移植相比,两组患者移植后的免疫功能重建总体无明显差异,移植后两组患者的重度感染率、白血病复发率及移植相关病死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单倍体移植方案是安全有效的。
- 李玲袁海龙温丙昭钟笛曲建华江明哈力达·亚森郭新红郝建萍
- 关键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淋巴细胞亚群
- 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外周血干细胞与不成熟粒细胞的相关性
- 2009年
- 目的探讨供者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单采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物中的不成熟粒细胞与CD34^+细胞及单个核细胞(MNC)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22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供者用rhG—CSF7.25~10μg·kg^-1·d^-1进行动员,于动员前及动员后对外周血及PBSC收集物中的MNC和不成熟粒细胞及C融细胞进行检测,并计算出输给患者的MNC、不成熟粒细胞及CD34^+细胞数。结果动员后白细胞计数及不成熟粒细胞比值逐渐升高,至第5天达高峰;外周血MNC中不成熟粒细胞与CD34^+细胞同步增加有较好的相关性;采集后的PBSC移植物输给患者后,均全部植活并恢复造血功能,为染色体核型或血型及HLA转为供者型所证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Phi染色体转阴。结论rhG—CSF7.25~10μg·kg^-1·d^-1。分两次皮下注射能有效动员PBSC;allo—PBSCT供者经rhG—CSF动员后,外周血MNC中不成熟粒细胞与CD3+4细胞数同步增加有较好的相关性,不成熟粒细胞的数量可间接反映干/祖细胞的数量,故MNC与不成熟粒细胞数结合可作为allo—PBSCT的剂量阈标准。
- 王蕊李玲温丙昭丁凌陆钟笛
-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单个核细胞